读《四千年的农夫》想到的
张长峰
我有一次在看费孝通先生(民盟先贤,社会学家)的书,他提到了一个美国人写的一本书《四千年农夫》。他说从这本书受益良多。费先生说: 作者是从土地为基础来写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人像是整个生态平衡里的一环。这个循环就是人和土的循环。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泻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份。他们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在亚洲这块土地上长期以来生产了多少粮食,养育了多少人,谁也无法估计,而且这块土地将继续养育许多人,看不到终点。作者称颂中国人是懂得生存于世的人。” 费先生是社会学家,他读出了这本书的社会学意义。
这本书有人称为农业版的《马可波罗游记》,作者富兰克林・H・金,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学家教授,同时是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1909年,他协妻子远涉重洋实地考察中国、日本和朝鲜三个东亚国家古老的农耕体系回国后写就这本书。这本书记录和研究了东方三国农业生产者真实的生活环境,讲述了他们好的耕作方法,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好的的方法和经验。几世纪之前,他们的农业已经能够支持起如此高度密集的人口。每一种可以食用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人类或者畜禽的食物。而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东西则被用来做燃料。各种有机垃圾混合在一起以及人类的或动物的粪便都被细致地保存下来,在使用之前再将它们粉碎并烘干作为肥料。在这里,看不见一块闲置的土地,见不到一点被浪费的资源。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在中国停留了4个月20天,访问了太湖流域、香港、珠江三角洲、天津和长春,也到过咱们济南和青岛。他观察到中国农业的南北差异,但也注意到二者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用养结合、精耕细作和地力常新。在现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弊端纷纷显现的时刻,东亚传统的耕作方式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作为一个从事农业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我想看看能否从这本书里读出一些感悟,即能够对我们当今的农业现代化有什么现实意义和启发。 2002年以来,我作为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咨询专家组成员,对我省泗水、齐河、夏津、广饶、郯城、烟台县市产地仓储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当地老百姓常常就地取材,利用自然冷源,因势利导建造各种形式的地窖来储存马铃薯、甘薯、山药、生姜、胡萝卜、大白菜等蔬菜,从而起到长时间的保鲜作用。北方冬春季节室外温度较低,有丰富的自然冷源。我省农村很多地区,地窖我国劳动人民与当地环境长期互动的智慧结晶,不仅联系着老百姓与土地之间的情感,也反映出在地化的生态智慧。目前全国地窖总量约2000万座,总贮藏量约5000万t。用地窖来贮藏生鲜农产品,具有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物多样性、不造成自然资源浪费等现代机械冷藏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因避免大量建造地面现代化机械冷库,节约了土地资源。
当然,传统地窖贮藏也存在一些不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但传统地窖在设计建造和后期运营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地窖普遍缺乏正规设计,安全隐患多。地窖在设计和建造上主要由农户自己或者是委托第三方依赖于经验和传统习惯做法完成,普遍缺乏正规设计。虽然有些建筑工匠具备一定的正规施工经历,但没有兼顾到阳光、风向、地下水位、土质等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对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缺乏重视,结构体系不规范、建造方式不合理。使用的材料以自购为主,对于价格的敏感度高,质量往往服从于价格。在建造过程中,对于材料的强度和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要承重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材料的耐久性难以保证,在后期使用中有些地窖出现渗水、坍塌的现象。
二是地窖贮藏管理粗放,缺乏科学指导。适合于地窖贮藏的品种,其适宜的贮藏温湿度条件都有所不同,而多数农户对窖藏保鲜技术掌握甚少,存放的农产品很难达到最佳的保藏效果。由于生鲜农产品产后依然是一个活的生物体,在贮藏过程中仍然在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即消耗氧气和二氧化碳。由于二氧化碳在地窖中的积累,导致巡检人员没有安全意识和防护措施导致二氧化碳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例时有发生。
三是传统地窖闲置率较大,亟待升级。传统地窖温度主要依靠自然温度来调节和维持,因此在使用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其能显著发挥作用的时期仅限于冬季以及秋末和初春。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秋季地窖降温慢导致蔬菜难以及时入贮;而冬季保温差蔬菜容易冻害;以及春季温度回升快蔬菜容易发芽腐烂等问题。亟需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设计建造结构更加合理、成本低廉、绿色节能的改良地窖,提高地窖的利用率。
四是传统地窖经营分散,运营模式需要创新。现阶段农户在市场运行体制中都是以个体为主,自种、自产、自贮、自销,缺乏政府的有效宏观调控。地窖分散在农民家中,要想使其达到并实现发挥配送中心的作用,就必须要将这些分散的地窖集中管理。
五是传统地窖改造仍需政策和金融支持。目前,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兴建地窖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但是由于资金有限,无法享受补助政策,加之近几年劳动力成本和建设材料价格的大幅上升,设施造价较高,部分群众建设资金压力较大。
面对上述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研究探索,推陈出新,改造利用。为此,建议:
一、制定传统地窖设计建造规范标准。一是推动传统地窖设施配套化、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建议农业农村、自然资源部门和当地政府部门根据当地特有的气候地理条件,开展改良地窖建设技术研究,形成标准的地窖建设技术。二是推动设计下乡,探索更持续可行的专业技术服务模式。寻求基层需求与专业服务有效衔接路径,以农房设计落地试点为示范带动和引导,通过建造高品质地窖,带动农户认识专业设计的必要性。应用数字化手段,实现地窖建设技术服务的互动、共享。三是逐步实现农村地窖建设的市场化、规范化。从根本上转变长久以来自主、分散、随意的建设模式,通过有序管理、市场准入等制度,将地窖建设的实用新型技术、合格产品、绿色建材的推广贯彻到实施层面。四是探索建立地窖自建房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财政保险费补贴等手段引导和鼓励农户参保,民政、财政、保险监督管理等部门可根据本地经济社会条件和自然灾害风险,结合其他支农惠农政策,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保险模式。
二、探索传统地窖科学化运营管理机制。地窖贮藏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加强对生鲜农产品库存与贮藏环境的管理,以及对生鲜农产品进出库的检查力度,及时发现并消除变质生鲜农产品,以免对其它产品产生不良影响。在主要果蔬产区,组织地窖先进贮藏技术培训,包括入窖前的准备工作,果蔬的预处理、分级、去劣包装、码垛方式和入窖后的管理工作等。通过各种渠道,加强窖藏保鲜常规技术和最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使农户具备地窖管理、保温材料隔热防潮处理原则等基本常识。
三、加强对传统地窖的现代技术改造。通过加强科技项目立项,资助科研单位和当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进行地窖保鲜技术和建造改良技术研究,开展土窖的优化设计与热工性能研究,突破传统窖藏模式,改进技术环节。对窖内温湿度控制、动力转换、保温材料和信息传感感知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改造优化。目前一些改良的大型地窖实现了计算机远程管理和电子控温数字化温湿度管理,通过分析环境影响因子如自然环境温湿度变化、风力和风向对地窖温湿度的影响,引入自然冷源并添加温湿度控制系统,建造自然冷源和机械制冷双向自动切换的保鲜地窖,降低了地窖闲置率。
另外,也要加强核电、风电、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在地窖上的研发应用。例如配置风力发电机、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研制突破昼夜温差、地热、天空背景辐射热、相变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自然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瓶颈,以补发电控制地窖温度,力求窖内温度、相对湿度、气体成分能够自由调控,节能性和经济性达到最优,这也是地窖发展的趋势,可以减轻常规能源的日益紧缩和环境污染压力,也可以为农民减少大量费用支出。
四、积极探索地窖运营新模式。政府、协会要牵头组织,利用智能信息技术,将分散的地窖贮藏节点集中管理,探索构建保障城市居民菜篮子供应的物流新模式。将地窖作为果蔬物流过程中的仓储节点,发挥农商对接联合经营的优点,通过建立果蔬管理信息平台,将各个农户分散的地窖联合起来,统一管理,统一配送,起到大型配送中心的作用,具有投资少、见效快、低碳环保、超低消耗。对外,农村联合经营实体就是一个大型配送中心,可以统一组织货源进行储存、加工和配送等;对内,农村联合经营实体内有许多分散的农户地窖进行货物储存,配送之前,集中加工后然后统一配送。
五、从政策和金融上支持传统地窖建造和运营。一是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继续做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支持和引导传统地窖修建、改建和运营,对于符合规定的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积极申请上级财政纳入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内容,统筹其他符合规定的资金予以支持,并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引导银行、信贷担保等金融机构开发专用信贷产品,为地窖设施建设和运营提供优惠贷款、担保等政策,充分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积极性,放大中央补贴政策效应。政府通过为金融机构、担保机构提供奖励、贴息补贴、税收优惠、风险补偿等,推动多个参与方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投入。如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对接省农担公司,创设了“仓储保鲜冷链设施贷”为实施主体减负,为工程建设赋能,探索完善仓储保鲜设施农业金融保险对接功能,助推产地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全方位保障产地农产品共同配送体系。
六、挖掘地窖蕴含的场所精神和文化意涵,形成乡村旅游资源。文化旅游部门应深入挖掘传统地窖在维护自然环境、实现自然资源保存和节地节能、促进农村互助、维护集体生活记忆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与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结合起来,形成乡村旅游品牌,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助力地方经济增长。
作者简历:
张长峰,1976年8月出生,湖北五峰人,土家族;博士、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政协委员、民盟山东省委委员。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部部长。科技部、山东省科技厅入库专家,农业农村部“科创中国”果蔬贮藏物流产业服务团副团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国家“十二五”以来,连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8项;作为首位发明人获发明专利1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和EI收录文章27篇;制定国家标准12项;出版专著4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立足本职工作,50余件建言被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盟中央和省委办公厅采纳,以及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多次获民盟中央、民盟省委建言献策突出贡献奖; 2024年度山东省政协“履职优秀委员”;2020年获“省直机关最美职工”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