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和我的舅舅们
作者:吕晓蓉
中国有句俗语:“娘亲舅大”。在我的文字中从未写过舅舅,今天我却想写点有关我母亲与舅舅的文字。
今年早春二月,我母亲一辈的最后一位亲人,我的四舅母安然辞世。她老人家儿孙满堂,儿女孝顺,晚年幸福,享年93岁,已是寿终正寝了,无可悲哀。然而母亲一辈的血脉亲情及我们这一辈的表兄弟姐妹之间的千丝万缕关系却情未了。
一
我的母亲是邵东两市塘镇里安里村人,于1926年9月10出生在当地一户大家庭。母亲书名李陶,小名寅秋。她上面有三个哥哥,下面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母亲上面的三个舅舅我都不了解,也从未见过。母亲下面的大弟李国泉(四舅)和小弟李荣泉(五舅)与我们几姊妹都有交往。
母亲在世时,她曾与我讲过她的家庭背景。母亲的家庭在当地是户书香门第,她的上面的三个哥哥都有学养,而且在当地出类拔萃。母亲在这个大庭中是金枝玉叶,得宠于一身,在三位哥哥影响下从小爱读诗书,心有抱负,十六岁就考入邵阳女子学校就读。然而对母亲影响最大的是她的大哥李秉纲(大舅)。
我写此文时还特地查了百度上关于李秉纲的资料,资料记载:李秉纲于1926年进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后转入陆军军官学院毕业。1931年至1943年期间,他历任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少将等职,参加过多次抗战任务。1942年滇西抗战期间,李秉刚奉命驻守腾冲,多次与日军正面交战,并成功歼灭入侵日军于怒江河畔。他在晚年回忆说:“当年战斗极为惨烈,我国防部队誓死守卫,很多战士战死沙场。”这段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后代,尤其是儿子李述汤的爱国情怀。1949年他携全家移居香港,1973年随儿子李述汤移居美国。
我的母亲在邵阳女子学校学习期间与同在邵阳师范学习的父亲相遇相识,志趣相投。毕业后,1947年随父亲来到了城步,双双从事苗乡教育工作。母亲先后在儒林镇附小、县城八角小学、一区大联小学、楠木小学、盘石小学、小清溪小学等乡村学校教书。母亲每到一所学校,教学认真负责,热爱学生,深得学生和家长的爱戴。
1968年文革运动中,我的父亲与母亲因大舅舅的特殊身份和海外关系而受到牵连,双双被冲击。父亲在暴风骤雨中所湮没,母亲坚信自己的清白和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坚强的活下来。
运动后期我父母的冤案已得到澄清,母亲恢复了教育工作。
1982年春,大舅舅已七十五岁高龄,患有多种老年疾病,落叶归根,从美国回到了邵东老家定居。他老人家刚回到老家,就想急切地见到他阔别半个世纪的亲人。我的母亲一接到大舅回到老家的消息,立马带着我的二姐从城步赶回到邵东娘家去与大舅会面。
当年我是由于刚走上了工作岗位,抽不出时间,母亲就喊二姐陪同她去。二姐从南山知青农场回城正等待分配工作,就有机会陪同母亲去了邵东见到了大舅。后来听二姐说:母亲与大舅舅见面时,大舅是躺在病床上。当旁人告诉大舅说他寅秋妹妹来看望他了,大舅就激动得突然撑起身来坐起。当母亲与二姐来到了大舅病床前时,大舅双手颤抖着紧紧握住我二姐的手,连声激动地说:“寅秋妹妹啊,我终于见到你了……”(据二姐回忆,她当时站在大舅床边,大舅把她当做母亲了。因为当年大舅与母亲分别时,母亲也刚好是二十出头的年龄。)听二姐说当时情景:母亲眼里一直淌着泪在跟大舅细叙着他们别后的几十年经历,当大舅得知他妹妹在文革运动中因受他的牵连遭遇到残酷摧残的经历时,一个驰骋疆场的老军人竟然情不自禁地老泪纵横……
1983年秋天,只回到老家住了一年多时间的大舅因病去世,享年76岁。大舅戎马生涯半生,叱咤风云,赤胆报国,战功赫赫。后几十年又飘泊海外,过着颠沛流离生活,在极其艰难环境中,住的是破旧木板屋,四处打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但却要培养孩子读书。他说:“什么都可以不要,但是孩子不能不念书。”他培养了顶级优秀的三个儿子。大儿子李述汤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国际著名科学家,现任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院长,纳米科学院(CNST)院长等职。(百度上可查到李述汤院士的资料)
我未能亲见我的大舅,但大舅的形象在我的心里却非常清晰。还在我的童年(七八岁时),我们一家人住在吕家巷子后面的那间木屋里,父母房间书桌上方墙壁上挂有一个大相框,相框里就嵌着大舅和其他几个舅舅的照片。大舅、二舅、三舅都是军人,身材挺拔,威武雄壮。还记得我曾向母亲问起过三位舅舅都是做什么的,而母亲回答我说他们都是干大事业的人,说到三位舅舅母亲的脸上总是充满着自豪感。后来在文革运动中,这些照片都成为了父母的“罪证”,被造反派抄家时带走了。
在七十年代末,大舅通过他在香港的儿子也曾与母亲有过书信来往,当年母亲还把大舅的书信给我看过,大舅写的是繁体字,信中简单的述说了他的生活状况及安慰母亲的话。有次信中还夹了一张大舅与他三个孙子的合影照片,照片上的大舅身披大衣,近七十岁样子,身材魁梧,仍显现着军人的气质。三个小孙天真可爱。
而今,母亲已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每当我想到母亲,以及想到母亲从邵东来到城步后,这一生所受的苦,所受的委屈与煎熬,我却无形之中联想到了大舅,母亲的命运紧紧的与大舅相连。我想:如果大舅不是国民党军官,是平常老百姓,我的父母在文革运动中就不会遭遇“私藏枪支弹药”子虚乌有的罪名,我的父亲却不会遭遇厄运,在严刑拷打之下硬是交不出枪支弹药,被逼迫无奈而自绝生命。
母亲出生良好的家庭,天资聪颖,好学上进,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她十六岁走出家乡求学,二十几岁投身教育事业,她在城步乡村小学工作的三十多个春秋,爬山涉水,风雨兼程……
母亲爬过的山我曾爬过多次,母亲吹过的山风至今仍在我耳畔呼啸,母亲眼里常常淌着的泪水我心里明白:那是她本不该受到的命运打击而伤心委屈的泪。在我们失去父亲下,为了抚养我们几姊妹成长,母亲含辛茹苦撑起一个破碎的家。在运动后期,母亲带着一身病痛仍坚持在教学岗位上,她柔弱的身子却表现出无比坚韧的个性与伟大的母爱。她的生命在六十一岁那年戛然而止,母亲留给我们做儿女的无尽思念。
二
母亲的兄弟中,最黏母亲及和我们几姊妹走得亲近的是四舅。四舅名叫李国全,他是我母亲手下的大弟弟,只比我母亲小四岁。
早年听母亲说起四舅经历,他当年也在大舅舅部队里当过兵,后来又在某专校学过无线电专业。解放后,大舅舅去了香港,他无人投奔,就想到城步来投靠姐姐。听说四舅是骑着辆自行车从邵东来到城步的,邵东至城步有二百多公里,(五十年代初期未通客车)四舅走走停停,一路上无数次连车带人摔倒,当他来到了城步郊区清溪村时,自行车已不能再骑了,人也多处受伤,精疲力竭,瘫坐在路边,一副逃难可怜相。这时该村一位姓王的大爹正好遇见,就打听他的情况,得知他是来城步寻找姐姐,一路骑行又受了伤,王大爹就心生怜悯暂且要这年轻人在他家住几日,等伤好了再走。四舅在好心人王大爹家里住了几日后,就产生感情了,王大爹五十多岁了,膝下两个女儿,没有儿子。王大爹见这个年轻人长得英俊又有文化,就想收他为养子,问我四舅是否愿意。当时正是苦日子时,能生存下来都不容易,王爹爹一家人又这么善良,我四舅就答应了这王爹,继承了他的门户,并改名换姓为王运就。
四舅在城步清溪村王家安顿下来后才到县城吕家巷找到了我的父母,把他的事告诉了他的姐和姐夫。我的父母对他的决定表示同意。
四舅在清溪王家生活和劳动几年后,王爹家庭出身好,后来有保送学习名额,四舅幸运地被保送到邵阳农业学院专科学习两年。毕业后回到城步就在银行工作了,后来又结婚生子。
在我小时候印象中,四舅年轻时很帅气,非常干净整洁。他每次到我家,总是穿着整齐,皮鞋擦得锃亮,讲话也很斯文。四舅在城步成了我母亲娘家的唯一亲人,他经常到我们家来,每次来总会给我们买些礼物,我小时候就常盼着四舅多来我家。
后来在四清运动中,四舅被单位清退回到农村,原因是查出他谎报家庭成份。四舅出身地主家庭,然而他是过继到王家,王家才是正宗的贫农出身。
文革运动期间,四舅在农村也受到批斗,住的是一间牛棚,过着清苦日子。但有王老爹保护伞,他没受到大的冲击。
运动后期,四舅和我母亲一样,也恢复了工作,被组织部安排到城步五团乡镇工作,成为乡干部,直至退休。
四舅一家人一直住在城步清溪村,舅妈是当地人,善良仁慈,待人宽厚。清溪村离县城只有20华里。我小时候及成年后多次往他家里走,寻找一份亲情的温馨。
四舅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很勤劳,他们家的条件不断改变,住房由简易的砖木屋,现在已改建成新式的农家别墅了。
在我们母亲离世后,四舅与舅妈成了我们几姊妹在城步的唯一长辈,他两位老人家也给了我们母亲般的慈爱。
三
四舅下面还有一个五舅(我们几姊妹称他为幺舅),幺舅比四舅小五六岁。我的五个舅舅,也许就只有幺舅一生未出过远门,也未参加工作,一生务农。我出生后,母亲就把外婆从邵东接到城步来帮料理家务和带我。
当我长到五岁,幺舅就来城步接外婆回老家,我是外婆一手带大,外婆舍不得丢下我。幺舅就把我和外婆一起接回邵东。
我的童年在外婆家住了两年,这两年中我是和外婆、幺舅朝夕相处。当年幺舅已三十多岁,仍单身。听外婆说他以前娶了一个妻子,没过几年,五舅妈突然暴病去逝了。因而幺舅平时很苦恼,多数时候沉默寡言。他为人老实憨厚,每天参加生产队劳动。他在我面前还能多说几句话,也很喜欢我,种田时,捞到几根泥鳅、小鱼,总是让给我吃。他去两市塘镇购买东西也带我去玩,在路上还讲故事给我听。
我七岁后,母亲到邵东把我接回城步开始读书。在我们四姊妹之中,只有我受到过外婆无微不至的爱和幺舅的呵护与关怀。我的童年是幸福的。
如今,我们的长辈都相继离世了,而我们这一代人也近人生暮年。每一个人来到这世间都是一个过程,我们赶上了盛世好年景,再也不像我母亲和舅舅们经历的年代了,好好珍惜当下吧!让有限的生命多发点光与热,不留遗憾。
2025年6月8日于城步
【作者简介】
吕晓蓉,笔名雨露,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人,第四民族中学教师。邵阳市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分会会员,中华知青作协会员。喜欢文学,追求诗意生活。近几年来创作近百篇散文、诗歌等作品先后发表在全国各大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多篇散文获征文比赛奖,其中《梦回大山》获[中华知青作家杯征文大赛]纪实文二等奖,获2023年文学创作奖,《绽放的女人花》获[都市平台]、[当代文艺]联合举办的有奖征文比赛二等奖,获都市头条2024年度先进工作者,有[当代文艺]编辑部出版的电子书《悠悠岁月》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