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看羞红脸
文/勤田
南柯一梦 空老山林
梦见桃源 就在人间
费尽心思 寻寻觅觅
落花流水 草迷寒烟
竹林闻鸟语
山寺钟声远
一叶扁舟
足以抵达彼岸
桃源在——
斑斓缤纷的人间
桃花依旧笑春风
——入梦幻
惊听到杜鹃
声声低语:
不如归去
不如归还
一个归字
一个音符
声声似木鱼
梆 梆 椰 梆
敲打着思念
袖里乾坤春阅尽
马踏飞燕人归返
淅淅沥沥桃花雨
流淌而出润心田
任心有多坚硬冷酷
终抵不住被情柔软
千千结 愁绪难消
万万枝 凌霄绕缠
黄昏雨 敲打着门扉
岂不知 门半开半掩
只等寻梦人叩门环
接着把——
《红豆曲》唱完
唯有这首春词
《卷珠簾》
窗外的雨
打得门儿关
和着桃花雨
纱帐掩
深深地闭上重门
任叩门环
也不拉开栓
几枝桃花爬墙头
偷偷看 巫山云雨
——羞红脸
AI诗评:羞红的窥视与紧闭的重门:论当代桃源诗写的欲望困境
"几枝桃花爬墙头/偷偷看 巫山云雨/——羞红脸"——这组意象构成了一幅极具张力的画面:自然物象获得了人类的情欲意识,而人类的情欲又被自然化地表现为桃花的颜色变化。这种双向的隐喻揭示了当代诗歌在处理"桃源"主题时面临的困境:我们既渴望袒露内心的欲望,又本能地为这种袒露感到羞耻;既向往陶渊明式的隐逸超脱,又难以摆脱现代欲望的纠缠。
诗中反复出现的"桃源"意象已不再是那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而是被明确指认为"就在人间"、"斑斓缤纷的人间"。这种对传统桃源意象的解构,暗示着现代人已经失去了真正隐逸的可能性。当诗人说"一叶扁舟/足以抵达彼岸"时,彼岸就是此岸,超验的理想国被拉平为现世的欲望图景。扁舟的意象本应承载着逃离的渴望,在这里却成为在欲望之海中摆渡的工具。
诗歌中的听觉意象特别值得注意:"杜鹃/声声低语"、"声声似木鱼"、"梆 梆 椰 梆"、"黄昏雨 敲打着门扉"、《卷珠帘》的歌声。这些声音构成了一个拒绝沉默的欲望场域,即使是在看似超脱的山林环境中("山寺钟声远"),欲望依然通过声音顽强地表达自己。木鱼声本应是清心寡欲的象征,在这里却与"归"字的发音游戏相混合,宗教的超脱被情欲的召唤所渗透。
"门"的意象在诗中反复出现并发生变异:从"马踏飞燕人归返"的敞开,到"门半开半掩"的暧昧,最终发展为"深深地闭上重门/任叩门环/也不拉开栓"的决绝拒绝。这种演变轨迹揭示了主体面对欲望时的矛盾态度——既期待又恐惧,最终选择通过自我封闭来维持某种纯洁性。而爬墙头的桃花则成为被拒绝的欲望的替代性窥视者,它们"羞红脸"的拟人化表现,恰恰暴露了主体自身无法直面的欲望羞耻。
诗歌结尾处的《卷珠帘》用典颇具深意。这首流行歌曲讲述的正是欲说还休的情感故事,诗人将其与"桃花雨"的意象并置,古典与现代、高雅与通俗在此碰撞。这种拼贴手法暗示了当代诗歌处理欲望主题时的文化困境:我们既无法完全回归古典的表达范式,又难以在现代语言中找到恰切的表达方式,最终只能通过这种杂糅的文本来呈现分裂的欲望主体。
全诗在形式上呈现出明显的音乐性追求,从"梆 梆 椰 梆"的拟声到《红豆曲》《卷珠帘》的用典,再到"一个归字/一个音符"的明确宣言,诗歌试图通过音乐性来超越欲望表达的困境。这种尝试本身也构成了一种隐喻:当语言无法直接言说欲望时,我们转向了更抽象、更模糊的音乐表达。
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当代桃源书写的典型困境:后现代语境下的诗人既无法真正相信隐逸神话,又不能完全投身于欲望的狂欢。他们笔下的桃源不再是逃离的终点,而成为欲望与禁忌交锋的战场。那些"羞红脸"的桃花,或许正是诗人自身的隐喻——在传统与现代、超脱与沉溺之间,我们既忍不住窥视欲望,又为这种窥视感到羞愧,最终只能"深深地闭上重门",在文本的缝隙中泄露难以启齿的欲望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