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施福明
仲夏,榴花盛开,天气清爽,我们随凤阳文联主席、《凤阳文学》主编宫开理一行七人共赴宿州伯牙墓采风,探寻 “凤阳府隐贤” 钟子期与伯牙的千古知音传说。六月十日清晨,我们一早出发,约九时驱车抵达宿州关湖村。这里位于埇桥区南大门永镇乡,村东约 500 米的田野中,有一座高高堆起的坟茔。尽管墓前无碑,但当地百姓世代称其为 “伯牙墓”。《警世通言》中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的诗句,讲述的正是俞伯牙与钟子期这对千古传诵的知音典范。作为 “高山流水遇知音” 故事的发生地,关湖村文化底蕴深厚,不仅有动人的传说,更有千年老槐树见证着村落的变迁。

参观时,我们发现一位从古井中抽水浇灌的村民正带动群众忙碌。攀谈后得知,此人正是关湖村党支部陈书记。他听闻我们慕名前来乡村游,热情地以矿泉水相赠,并介绍了村名由来与村中典故。宫主席请他介绍村子特色,他自豪地说:“村中有千亩油菜花种植园。”
据当地老辈人回忆,关湖原名 “关鹿湖”(亦作 “观鹿湖”),因秦朝某权贵在此湖边饲养数百头梅花鹿而得名。除观赏与食用外,鹿群还供王公贵族射猎娱乐,故谓 “关鹿湖”。后因时代变迁与方言影响,地名逐渐演变为 “关湖”。
“伯牙抚琴、子期知音” 的故事就发生于此。村里不仅打造了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 雕塑,据陈书记回忆,伯牙墓在古代还设有 “天灯” 普照。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被尊为 “琴仙”。他弹琴志在高山流水,虽受人赞美,却苦无真正懂其琴音的知己。一日,伯牙鼓琴抒怀,偶遇山上樵夫钟子期 —— 子期竟能识其音律、知其情志。伯牙大喜,与子期相见恨晚,约来年再会。然次年中秋,伯牙赴约时却得知子期病故。
史料记载,伯牙所弹瑶琴乃 “伏羲琴”,能 “反其天真”,以琴声将人们被禁锢的心灵呼唤回大自然,让情感如四季风物般自然抒发。传说此琴更有起死回生之效,唯需琴艺高超者弹奏七七四十九天。为再见子期一面,伯牙择吉日良辰,于子期魂归之处,将伏羲琴置于拜石上,盘膝而坐,鼓琴四十九日。高山流水之音绕梁不绝,思念愈深,琴音愈凄。当最后一音落弦,琴弦骤断,伯牙悲恸欲绝,取出解刀割断琴弦,举琴砸向拜石,哭唱:“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遂碎琴发誓,终身不再鼓琴。
伯牙与子期对友情忠诚不渝的故事,千百年来在文人与民众间流传,“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成为世人永恒的思求。

如今,关湖村以 “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韵” 为理念打造 “知音园”,成为 “网红打卡地”。村落改造注重保留地方特色:古树、平房、羊肠小道随处可见,既存原汁原味,又融入徽派建筑的小青瓦、木质雕花窗,让村民住进 “公园”。村里还建起迎宾亭,就地取材变废为宝 —— 石碾、石磨、石磙等农具错落点缀,成露天 “收藏馆”;旧村改造的青砖黛瓦经匠心打造,化为别致景点;墙面绘有 “通往春天的列车”“老家电” 等主题墙绘,古朴宁静中更添韵味。
民俗馆亦是关湖村留住乡韵的亮点。馆内收集了牛槽、铡刀、犁耙、风箱、陶盆等退出生活的老物件,让村庄留存无穷乡愁。除环境整治与基建提升外,关湖村深挖历史,走 “农文旅” 融合之路,先后获评 “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 AAA 级旅游村”“省级千年古村落”“安徽省百家旅游示范村”“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 等称号。
“高山流水觅知音,诗情画意别样春。” 作为 “高山流水遇知音” 故事的发源地,关湖村深度挖掘自然生态与历史文化,打造 “伯牙故里、知音关湖” 文旅品牌。现已建成伯牙堂,恢复重建淘乐井、伯牙墓,辅以伯牙鼓琴、子期听琴雕像与墙画,追溯历史、讲好故事。以知音文化为基,以拓展研学为翼,配套 “吃喝游乐购”,打造四季景观(春赏油菜花海、夏观曲水风荷、秋览红果枝头、冬品梅花煮雪),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成为 “中国音乐文化第一村”。

村里各项建设已成为全省乡村典范。陈书记虽任职到期,组织上却不舍其卸任。愿关湖村在乡村振兴中步履铿锵,百姓生活愈发幸福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