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那些趣事
文/徐小明
我离开故乡已有三十几载,与所有热爱故土的游子一样,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从未停止过,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事一景总能勾起我的回忆,每每如此,我的心似汹涌的潮水奔腾澎湃。
菜园之乐
菜园在村小的后面,与周围的农田仅隔一层厚厚的土墙,每到春夏时节,桃花梅花油菜花竞相绽放,浓郁的花香引来了无数虫鸟的围观,它们穿梭在花丛中乐此不疲,蜜蜂在花蕊间采蜜、蝴蝶在花丛中起舞、柳莺在枝叶间跳跃,那些蔬果也赶趟似的萌芽生长。瞧,东边的紫红色茄子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纷纷从包裹着的身体里探出头来,好奇地看着这个世界。耸立在菜园中央的黄瓜在雨水的滋润下疯狂地向下伸展,似有不达地表不罢休的架势。最显眼的莫过于西边那一垄西红柿,那红润鲜活的身体在阳光照耀下愈发清新明亮,让人有种上前啃食的冲动。那些密密麻麻的小草无意与蔬果争宠,默默地生长着,它们只要有一隙生存的空间,有一点生存的条件,也绝不放过,满世界泛出绿来。菜园的每一样蔬果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长着,没有谁会埋怨它们生长的速度是快是慢、颜色是深是浅。菜园的每一株小草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繁衍滋生着,它们经受住风霜雨雪的洗礼,忍受了人畜肆意疯狂的践踏,彰显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品性。放学铃一响,我们这群屁孩把书包往地上一扔,便直奔菜园。我们会拨弄伏在花中的昆虫,会寻觅藏在玉米杆上的螳螂或金龟子,对后者的痴迷更盛。捕捉螳螂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稍有不慎便会被锋利的前爪弄疼,有经验的小伙伴会有意避开前爪,从腰部下手捕捉,一旦捉住会立即塞进准备好的玻璃瓶或塑料瓶中,这样它就乖乖地呆在那,不用担心它会逃脱。捕捉金龟子多半用网状的布兜,趁它不注意时快速拿下,抓到后用一根细线缚住它的腿部,任由它飞翔。兴致浓时我们还会在瓜棚下玩各种游戏,微风夹杂着芳香,欢笑伴随着虫鸣,我们常常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惫,尽情徜徉在花草的海洋。
池塘之乐
菜园与土墙之间有一条长约百米的小水沟,呈东西走向,越往东地势越低,每逢下雨,水沟里的水便会向东溢出,如此循环往复,导致东边的水草不断蔓延滋生。这块青翠的湿地成了众多昆虫、小动物们理想的栖息地。由于水草丰茂、土地肥沃,沟里有着众多不同种类的鱼儿,它们凭借天然的屏障在这里休养生息,与幽静的环境融为一体。鲫鱼是水沟最活跃的一种,生性好动的它们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只要有一点水源、有一丝空间,它们就会恣情闹腾,全然不顾自身的安危。尤其是夏秋时节、风暴来临之时,它们会成群结伴地游出水面,挤进水草之间,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殊不知它们的这一天性早已被我们熟知,它们的纵情之时也是我们的收获之日,然而鲫鱼从不长记性,即便侥幸逃脱,下一次依然照旧。
参鱼在水沟里有着数量上的优势,出门都是群体行动,只要水面有零星响响,它们便蜂拥而至,正因为此,垂钓参鱼成了大人小孩的首选。小孩子常常用缠好的蜘蛛丝揉成几毫米长的圆球状,挂上鱼钩后随意抛洒,由于蜘蛛丝粘性好,耐水性强,一小撮蛛丝球可反复使用,且垂钓的成功率也高,几个时辰下来,十数只参鱼便可收入襄中。
有着“歌唱家”之称的青蛙,是孩子们的最爱,别看它晚上聒噪不止,白天却是个“游泳健将”,只要岸边稍有风吹草动便跃入水中,一展它优美的泳姿,好奇的孩童为了捕捉青蛙,折一棵柳枝做钓杆,以蝗虫为诱饵,那些心急的青蛙看着不住扑腾的蝗虫会不假思索的去捕食,自然成了孩童的猎物。夏夜的晚上万籁俱寂,劳累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只有清脆的蛙声响彻夜空,那蛙声伴着虫鸣,汇成一支悦耳的夏夜交响曲。慵懒的水蛇蜷缩在草丛和洞穴处,周围的环境与它身体的颜色近乎吻合,这是它最好的“伪装”,水沟里丰富的鱼蛙也因此成了它的食粮。水蛇虽然没有攻击性,毒性也少,但小孩子都排斥它,胆小的女孩更是远远地躲避,个别调皮的男孩常常用木棍挑着被打死的水蛇吓唬女孩,引得尖叫声一片。谈到水蛇,我不得不说说一次惊险的经历,那是个夏天的午后,我像往常一样去水沟捕捉青蛙,在一块杂草丛生的土坡上,我发现了有一只硕大的青蛙蹲在一处凹陷的小洞边,我大喜过望,心想这可是我梦寐已求的大块头,抓住它一定会让小伙伴羡慕不已,由于我和土坡仅隔着一条不到一米长的水沟,我不假思索,纵身一跃,想迅速逮住目标,然而,当我手脚落地时,青蛙早已闻风逃脱,我定睛再看,一条紫红的水蛇竟然蜷缩在洞口旁边,我惊悚地起身跳回原地,看来捕捉青蛙的不仅仅是我一个呀。
游戏之乐
小时候我们玩的游戏可谓是五花八门,只要是能够尽兴的,不管它的过程有失风雅都悉数拿来。“牛尿开花”算得上是有失体面的一种。缘于耕田耙地,村庄的农户几乎每家都养了耕牛,如此众多的耕牛每天进进出出,粪便拉得随处都是,细心的农户为了节约柴火或燃料,往往把牛的粪便集中起来晒干用作燃料来使,那晒干的牛粪燃起火来既清脆又持久,与稻草相比毫不逊色,而我们仅把新鲜的牛粪当作一场别开生面的游戏来做。事先我们准备好火柴和爆竹,爆竹最好是越大越好,引线当然是越长越方便,一切安排妥当后,把爆炸插在牛粪中间,用火柴点燃引线后,我们就静待它的“表演”了。随着“嘭”的一声,牛粪四处飞溅,来不及躲闪的小伙伴被溅到满身都是,可他丝毫不觉得难堪,倒是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单腿顶碰”也是儿时常玩的游戏,游戏双方用一条腿盘在另一条腿上,被盘的腿以金鸡独立的姿态用膝盖去顶撞对方,谁先顶倒对方谁就赢得胜利,这个游戏靠的是力量和技巧,可以是两人对决,也可以多人混合决战,好在游戏的场所选在学校操场进行,土地平整,视野开阔,完全不受人数和环境的制约,孩子们常常是玩的不亦乐乎,不到家长们前来呼喊是不会休场的。
“捉迷藏”是儿时常玩的一种游戏,村庄天然的屏障为孩儿们的尽兴提供了某种便利,这里有数不清的花草和树木,有看不够的自然和风光。春天万物复苏,大地一片翠绿。夏天浓荫蔽日,虫跃蛙鸣,一片安详的气象。秋天金黄的稻穗挤满田间,油菜花散发着浓郁的馨香。冬天梅花在枝头绽放,那缕缕清雅的梅香,冷冽中带着温润。在这样清新美好的环境中玩乐是何等酣畅、何等惬意,尤其是跟心仪的小伙伴躲在一块更是妙不可言,有一回我是幸运地碰到了,那是一个夏夜的晚上,我和小梅慌不择路地躲在了一块。她是我的近邻,有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扎着一对麻花辫,一笑就露出两酒窝,我们是从小玩大的伙伴,她很欣赏我绘画的天赋,我很羡慕她迷人的酒窝,我们在一起玩各种游戏,听彼此讲开心的故事。“捉迷藏”是我们常玩的一种游戏,它的优势就在于不分老幼、不拘环境,人人都可参与。那天我们努力抑制住呼吸,不让“敌人”发现一点蛛丝马迹,那种压抑的情态甚至能感觉到彼此的心跳,那时我唯一的愿望就是不要让“敌人”过早发现我们,这样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和她多呆上一阵。
补习之乐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还没有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只读到五年级,上初一还要参加文化考试,没有考到的要么选择复读,来年再考;要么回家务农或学一门手艺谋生。为了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进入初中,学校也是想尽各种办法强化学习,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夜晚补习班应运而生。我所在的村庄方圆几十里,学生来自村庄不同的方向,在那个资源匮乏、条件有限的年代里,煤油灯、蜡烛和手电筒成了农村的照明工具,考虑到蜡烛和手电筒的成本较高,多数农户都使用煤油灯。煤油灯根据不同的用途和功能又分为室内和室外两种,室内煤油灯在外形上不过分讲究,能够照明就可,室外煤油灯就要考虑环境气候等因素,一般都在煤油灯的外面做个玻璃或透明硬塑的包裹,再用铁架固定好,我们通常都叫“马灯”。补习的地点是在学校的一间教室,补习时间通常在晚上七点左右,授课的老师都是带毕业班的语数老师,一个老师上一晚,授课老师先讲解知识点,接着布置作业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老师进行解答总结。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往往是十几个学生就着三四盏煤油灯进行,学习劲头十足,老师也格外敬业,他们白天上课,回家要做农活,晚上还要为学生补习,且补习都是义务无偿进行的。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姓杜的数学老师,他家离学校有六七里路,平时往返全凭步行,来回一趟得花上两个钟头,他每天很早就来到学校,中午在学校食堂用餐,下午放完学才回家,轮到晚上补习还要赶回学校。据父母说,杜老师是从江苏逃荒到江西来的,落户到我们这个村庄做起了民办教师,因为他表情严肃,教学严谨,学生都有点敬畏他,每次上他的课,教室里出奇的安静,静得能听见一枚银针落到地上的声音。由于他循循善诱,教学有方,所带毕业班在全乡的考核评比常常靠前,得到群众和上级的肯定。在我这届学生中他最看重的是一位姓谢的男生,他是个苦命的孩子,父亲在他出生几年后就得病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大,因而他比同龄人要懂事、乖巧的多,虽然平时性情刚烈,说话直率,但他尊重老师,孝敬长辈,平时放学或休息日也会抢着做家务或农活,为母亲减轻负担。他在班上也是个勤奋好学的学生,每次考试他都拿第一,不仅如此,他还常常辅导成绩差的同学,大人们和老师都夸他将来一定有出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品学兼优、体恤家庭的少年,却在夏天某日服农药自杀了,据说是与母亲的几句争执使他一时冲动选择了极端,当时我们听闻此事全都懵了,不敢相信这个残酷的事实,心情格外沉重,以致于很长时间都没有走出心理阴影,有时我会想,如果他少一点执拗和冲动,多一些宽容和大度,有事和我们沟通,这样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我们就能和往常一样嘻笑打闹,说一些有趣的人和事;一起做习题,解答彼此的疑问和难题;一起探讨人生,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人生没有可能和也许,那个邻居的乖孩子、老师的好学生再也不可能回来,他只能活在我们的心里,就像那陪伴我们童年时代的煤油灯,它是我们成长的印记,一个时代的缩影,一段挥之不去的过往。
如今的故乡早已物是人非,我在惊叹它变化的同时,潜意识也滋长着某种情愫,这里有对儿时伙伴的留恋,有对自然风光的憧憬,也有时过境迁的某些感伤,我想无论岁月如何变幻,对故乡的思念将永伴心中,它终究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作者简介:
徐小明,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作家在线签约作家,中小学高级教师,在各级各类报刊媒体、网络平台发表文章数百篇,获奖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