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征稿评奖之乱:从“以文会友”到“以利相交”的堕落
文/张健
2025年6月11日
引言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诗词楹联,本应是文人墨客以才情论高下的雅事,然而近年来,各类征文比赛却逐渐沦为利益交换的舞台。评奖黑幕重重,关系户横行,真正的好作品被埋没,而平庸之作甚至劣质作品却因“人情”“背景”屡屡获奖。这种现象不仅玷污了文学的纯粹性,更让无数潜心创作的文人寒心。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揭露诗词楹联评奖的乱象,以期引起反思,还文学一片净土。
一、评奖黑箱操作:规则成摆设,内定成常态
许多征文比赛表面上高调宣传“公平、公正、公开”,实则评选过程极不透明。参赛者往往只能看到最终的获奖名单,却无从知晓评委是谁、评选标准如何,甚至获奖作品也未必公开展示。更有甚者,某些比赛直接内定获奖者,普通作者不过是陪跑。
案例1:某全国性诗词大赛的“神秘”评审
2022年,某全国性诗词大赛公布获奖名单后,多位参赛者发现,获奖者中近半数为某地方诗词学会的会员,而匿名投稿的优秀作品却无一入选。有知情人士透露,该学会与主办方关系密切,评委中亦有该学会的负责人。当有网友质疑评选公正性时,主办方仅回应“评审过程专业严谨”,却拒绝公布评委名单和评分细则。
案例2:楹联比赛“先定人,再补作品”
2023年,某省级楹联大赛被曝出丑闻:获奖者名单早在评选前就已确定,部分“关系户”甚至是在获奖后才临时补交作品。有内部人士透露,该比赛的主办方与当地文化部门存在利益关联,奖项实为“人情往来”的工具。
二、评委水平参差:外行评内行,劣作屡获奖
诗词楹联的评选,本应基于格律、意境、创新等专业标准,但许多比赛的评委并非真正精通此道的行家,而是由主办方随意指定的“文化名流”,甚至不乏对诗词格律一知半解者。他们或囿于个人偏好,或屈服于人情压力,导致评选结果荒腔走板。
案例3:评委不识格律,打油诗竟获头奖
2021年,某市级诗歌大赛的一等奖作品被网友扒出多处平仄错误,甚至不符合基本格律要求。而更讽刺的是,该比赛的评委之一曾在公开场合表示“格律束缚创作,现代诗词不必拘泥”。此事引发广泛争议,最终主办方不得不悄悄撤下获奖作品,但并未对评委资格进行任何检讨。
案例4:评委“以名取诗”,名家烂作照样获奖
某知名楹联比赛曾出现“名家通吃”现象:一位在文化圈内颇有声望的“老前辈”连续多年获奖,但其作品被同行评价为“陈词滥调,毫无新意”。后来有知情者透露,评委们碍于其地位,不敢不給奖,甚至有人直言:“他的名气摆在那儿,不获奖说不过去。”
三、关系至上:文学评奖沦为“分猪肉”
最令人愤慨的,莫过于评奖不看作品质量,而看作者身份。某些文化圈层早已形成利益共同体,奖项成为“分猪肉”的工具——协会领导、赞助商亲友、主办方熟人轮流坐庄,真正有才华的民间创作者却被边缘化。
案例5:协会领导的“自产自销”
某地诗词协会每年举办“年度十佳诗人”评选,结果获奖者清一色是协会理事或与协会领导关系密切的会员。有会员愤而退出,并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揭露:“所谓的评选,不过是圈内人的自娱自乐,外人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案例6:企业赞助换奖项,文化沦为广告
某企业冠名的全国性楹联大赛,获奖者中多人被曝出与该企业高管有亲属关系或业务往来。更离谱的是,部分获奖作品内容明显偏向该企业的宣传口号,被网友嘲讽为“广告文案大赛”。
四、危害:劣币驱逐良币,文化根基被腐蚀
1. 打击创作热情:当努力不如关系,真正热爱诗词的人只会逐渐退出,导致文学创作群体劣化。
2. 降低艺术标准:劣币驱逐良币,庸俗作品泛滥,最终使大众对诗词楹联的审美水平整体滑坡。
3. 腐蚀文化公信力:若连最该清高的文学评奖都充满铜臭,公众对传统文化的信任将彻底崩塌。 五、整肃之道:如何重建公正?
1. 公开透明化:全程公示评委名单、评选标准、打分记录,接受社会监督。
2. 匿名评审制:隐去作者信息,确保作品质量是唯一评判依据。
3. 建立追责机制:对徇私舞弊的主办方和评委列入黑名单,并通过媒体曝光。
4. 民间监督力量:鼓励文学爱好者自发组建独立评审团,对争议赛事进行第三方评议。
结语:文学不应是权力的奴婢
诗词楹联,本该是心灵与才华的竞技场,而非利益交换的赌桌。当评奖沦为分赃,当文学屈从于人情,受损的不仅是某个比赛的公信力,更是整个民族的文化尊严。唯有刮骨疗毒,才能让真正的佳作重见天日,让文学的星空重新澄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