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先土”上长出的地标产品之六
——未竟的事业
王晓瑜
掌声一次次因敬仰而响起,泪水一次次因感动而流淌。2017年陈明利因积劳成疾病逝。百年一瞬,人生苦短,陈明利用短暂的五十个春秋燃烧了生命的价值,他虽然步履匆匆地走了,可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仍在他热爱的那片土地上持续地演绎着。
“陈明利先后推广优质高产玉米、小麦、棉花、大豆等良种40多个,种植20多万亩。推广芹菜、黄瓜、西红柿等优良蔬菜品种80余个,成立12.6万亩的植物医院,植物保护面积达12万亩。”原莱芜市农业局副局长陈管增说到陈明利对全市农业方面贡献时几度哽咽。
陈明利经常对家人说:过去穷苦吃不上饭,身心恐慌,现在够吃够喝就已经很好了,挣那么多钱干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的。所以除了扣除基地发展的基金以外,多余的钱都以分红的形式回馈给社员。
陈明利虽然是合作社的理事长,可是分红最多的不是他,而是一般社员。
后来陈明利得了重病无钱治疗时,家人竟无可奈何地卖掉了旧村改造后分得的刚刚到手的一套新房子。
陈明利说:“无论如何,要守住乡亲们的命根子”。
普通人永远读不懂他为什么要做一名“头狼”。他心甘情愿地把合作社新增效益,以分红的形式分给了社员,而他身患绝症时不得不卖掉房子维持最后的生命曙光……
临终前陈明利凄楚地对女儿说:“闺女,这辈子,我没种够地,老天再给我五年的时间,真的,五年就行,我就把咱们的基地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向全国推广种植技术,让全国人民吃上放心菜,远离疾病 ......我眼前不断出现社员们的身影,我放心不下和我一起打拼的社员......”
陈明利走了,他怀着深深的眷恋和不舍,他放得下生命,却放不下蔬菜和社员。他融入了大地,留下了一片青绿的菜园,里面有汗水、痛苦、喜悦、感恩、传承和希望,明利蔬菜基地,这不仅仅是一片片绿色蔬菜的家园,这更是苍茫大地上一块生机勃勃的、自然和谐的精神高地。
明利蔬菜,嬴秦品牌,嬴芹(秦)品牌健康菜,健康自然吃出来。种良心菜,做诚信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从中华优秀农耕传统文化中汲取一切有益的东西。远古时代的民本思想、重民、安民、爱民,是与今天坚持的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脉相承的,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中华农耕文明是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历经5000年而不衰。
陈明利在千年农耕文明里寻找哺育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新灵感,用绿色理念,托起千年农耕文明的延续火种,用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厚植土地,让自嬴秦始祖伯益以来的中华农耕文明源头活水,浸润和滋养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 。
王晓瑜,法学学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2024年短篇报告文学作品获“谁不说俺家乡好”采风创作一等奖,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