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远古农耕沃土腾飞的人
王晓瑜
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原理事长陈明利1966年出生于原莱芜县曹家庄村,小时受过穷,自他懂事起,就深体家境窘迫的凄楚。母亲身体不好,常年需要就医治疗,自己种的仅有的一点儿好蔬菜,也被父亲拿去答谢给母亲治疗疾病的医生。一家人常常就着咸菜吃煎饼。随着弟弟妹妹都逐渐长大入学,家境更陷入家徒四壁的境地。陈明利从小做事就好思考、好问为什么?他学习勤奋刻苦、如饥似渴。但陈明利家的窘迫,连大队书记都为陈明利一家的穷苦日子焦灼地摇着头说:你家穷的屋顶通着天,这个穷坑怎么能填平?! 1983年,仅上了一年半初中的陈明利因家贫不得不眼含热泪,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他魂牵梦绕的学校。辍学当天晚上,他暗暗地哭了一夜 。一向倔强上进的他默默地攥紧拳头, 走不通求学路,就去农村里“刨金砖”,他骨子里不相信穷帽子是摘不掉的紧箍咒,世上没有摘不下来的穷帽子。他辍学回家打工,长子比父,帮助父母一起抚养自己的弟弟妹妹。酷暑严寒中,有他推着小车卖冰糕的消瘦身影;世态炎凉中,有他摆着地摊卖青菜的酸楚滋味,职场竞争中,有他干建筑当过小工的迷茫与无助的艰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陈明利就是陈明利,上下求索永不气馁。穷则变变则通。民以食为天,而吃不上青菜,吃不饱肚子的饥饿感记忆,让他果断地选择了回归农业。1985年陈明利开始尝试种植拱棚蔬菜,经过多方筹措,1991年建起原莱芜市第一个冬暖式大棚。1993年成为曹家村庄第一个万元户。摘掉家徒四壁,穷的屋顶通天的穷帽子,陈明利跑向没有人的空旷原野,呜呜呜地放声痛哭了一场。他望着蔚蓝的天空,喃喃的自言自语地说:穷不扎根富不到顶,自古穷不过三代,有“愚公移山”的意志,就一定能拔掉穷根。
陈明利,拔掉自己家的穷根后,一个多彩的计划在他的头脑中产生并付诸行动。1998年陈明利自筹资金创立了农业科技服务站,自此,他更加忙碌,陈明利每天都早早走出家门,深入田间地头,免费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农民种地施肥,晚上回到家里,常常累的双腿挪不动,倒头就睡。他的妻子心疼地唠叨说:“我们现在不缺吃不缺喝的,你这是图啥呀?”陈明利说:“个人富了不算富,能让老少爷们都富起来才算本事 。”
陈明利多年来跑遍了莱芜的山山水水,毫无保留地教授农民种植蔬菜技术。一发而不可收,他的一个个蓝图逐渐落地有声、落地生根。
鲁迅先生说:猛兽永远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陈明利就是村民们共同致富路上的头狼。披荆斩棘、开辟致富大道。
王晓瑜,法学学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2024年短篇报告文学作品获“谁不说俺家乡好”采风创作一等奖,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