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之先土”上长出的地标产品之二
——特色嬴芹(秦)
王晓瑜
特色嬴芹(秦)
众所周知,美国的加利福尼亚、乌克兰、中国的山东是世界三大菜园,国际上都知道山东盛产蔬菜,世界的有机农业几乎都源于中国农耕文化。山东远古时代(古称东夷),其中居住在汶河岸边的伯益是当时杰出的农业专家。据说远古莱芜气候酷似现在的西双版纳气候特征,终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无四季之分,很适合动植物生存繁衍,莱芜高庄汶河南岸自古就有种植芹菜的习惯。
自先秦时期,姜、韭菜、芹菜、山药、葱,在莱芜广泛种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候等”。秦汉之际,仙人安期生寓居莱芜修道养生、炼丹欲成仙。传说安期生有个口头禅:“晚上芹菜早上姜,坐在家里喝汤汤”。这说明当时莱芜种植姜、芹菜已相当多且非常先进,人们已普遍认识到其养生保健作用。芹菜是一种宝贵的蔬菜, 含有酸性的降压成分,具有甘凉清胃、涤热祛风、利口齿咽喉明目、养精益气、补血健脾、止咳利尿及降压镇静的效用。
马家沟芹菜的突出特点是“叶梗嫩黄、空心棵大、鲜嫩酥脆”,而济南莱芜区高庄街道的“嬴芹”,则是以“色泽翠绿、芹香浓郁、实心无筋、嫩脆香甜”的独特品质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1988年,山东明利特色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已故理事长陈明利经过多年种植、观察,发现芹菜这个品种适合群居,不喜欢风吹日晒,最好连片,不能一畦一畦单独种,面积越大越好,因为芹菜顶端的叶子吸收光照,而芹菜茎却喜欢阴潮的环境,越阴潮的环境长出来的芹菜越嫩、脆,所以处在最外面的一圈因为风吹日晒,容易失水老化,品质差,如果化零为整,把小片的合成大片,那处在边缘长得不好的芹菜相对来说就少了。
尽管发现了芹菜种植的窍门,但当时没有土地流转政策,也只能是每家每户种上一小畦,结果成熟之后不好吃,发麻,发青,而且格外老。直到20年后的2007年陈明利成立了莱芜第一家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可以流转,陈明利才如愿以偿,有机会实现把芹菜产业做大、做强的梦想,把当地老百姓——嬴秦始祖开始种植的本地芹菜种出了能生吃的水果芹菜。
中国要圆农业现代化之梦,必然要植根于中华农耕文化的沃土,汲取5000年农耕文化积淀之精华,2011年,嬴秦始祖被确认莱芜,审时度势的陈明利借嬴秦始祖源于莱芜之重大定论做起大文章。在此背景下,陈明利吃透政策,注册商标,将水果芹菜申请专利“嬴芹(秦)。把明利蔬菜与嬴秦文化相结合并与中华农耕文化联系在一起,可谓用心良苦,彰显了他传承农耕文明、做大品牌的决心和敏锐的商品品牌理念和深厚文化底蕴。
陈明利在芹菜种植中,注意保护本土品种,并不断探索、提升其品质。为提高本土品种的质量品质,延长芹菜的供应期,陈明利立足当地品种,不断进行探索实践,自2011年开始,在当地芹菜的基础上进行新品种研发,先后研发出适合生吃、小雪季节前上市的“嬴芹1号”;耐储存、春节前后上市的“嬴芹2号”;生长期长、适合早春上市的“嬴芹3号”。 他在原有芹菜种植模式的基础上,将传统的暖池栽培改为大棚栽培,将空调、保暖、被等现代化的设施应用于芹菜生产,能及时控制芹菜生产期的温度控制。采用杀虫灯、粘虫板等绿色控害技术引入芹菜生产,实现了芹菜的设施化栽培。创新运用“钢架大棚、连片种植、重施基肥(有机肥)、配方施肥、前促后控、控温遮光、延时收获”等栽培方法,提高了“嬴芹”的产量和品质,使“嬴芹”作为鲜蔬礼品菜走向了高端市场,让自己几十年研发与培育的优质芹菜出现在各大商超和千家万户的餐桌上,让种了一辈子地的社员们看到芹菜可以这样种,能卖到几十块钱一斤。
陈明利常常对人说:“蔬菜就是我的孩子,蔬菜品种已经到达56种,56种蔬菜都是我可爱的孩子。”他认为每一株蔬菜都有灵性,也懂感情,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所以对蔬菜要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生病长灾的都要精心照顾。在合作社区种植的蔬菜,陈明利每天都要进行观察。他随手带着一个绿皮本子,随时记下蔬菜成长中的各种变化,夜里就把本子放在床头上,常常半夜醒来,激情地记录一阵,第二天就到基地进行实地操作。他对芹菜种植更是上心有加。
一般芹菜生长期三四个月,而长了六个月的嬴芹(秦)营养积累丰富,发出的新芽,就当水果吃,可谓厚积薄发。赢秦,纤维很细,一摇就断,赢芹的嫩芽,像黄色的金条一样,耀眼夺目;嬴芹又像大白菜似的,拔掉老梆子,剩下一个个水灵灵的奶黄色内芯,清香袭人,让人看到就会产生浓浓的食欲;赢芹(秦)还像老百姓在山上散养的土鸡,养的时间长,吃起来的味道浓香劲道,和养殖场养的鸡味道就是不一样。
现任理事长陈明利的弟弟陈明新说:”种出高品质的水果嬴芹并非容易,合作社一直走在创新发展中。陈明新形象的比喻赢秦种植的四个连续过程如下:
过程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嬴芹(秦)是如何长出来的呢?嬴芹(秦)菜虽然被他们当成宝贝,但是它们从小就‘缺吃少喝’,几经磨难才能长出来人们想要的口感。农历7月份芹菜苗长出来后,明利人就开始“折磨”芹菜,不给吃(不施肥),不给喝(不浇水),时间长达一个月,这就是陈明新嘴里的“炼0苗期”。经过这一个月,再次浇水施肥后,芹菜大量汲取养分,迅速开叉,生出比一般芹菜更多的芹菜秆儿。
陈明新说:“汶河南岸自嬴秦先祖伯益时期,就有种芹菜的传统,从小自己家里就种芹菜,独特的地理优势加上我们的栽培秘方,才让水果芹菜声名远播。”
高品质的水果芹菜养分多、干物质多、维C含量高,个头儿大,生吃营养价值高。一位社员说:看到自己合作社生产的芹菜端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上,让人们吃上既美味又营养高的芹菜,感到很自豪。
过程二:如日中天。芹菜生长喜荫,但是有机嬴芹(秦)生长不避阳光。陈明新说:“蔬菜不见阳光并不好,见了阳光蔬菜才能吸收天地日月精华。让蔬菜晒晒太阳,补补钙,营养才能更丰富。”
理事长陈明新还说:有的种植户,芹菜生产过程有软化栽培环节,为了纤维软化,上市前把芹菜拔出放在荫处遮阴,这样不利于光合作用,不利于芹菜养分的自然生成。
过程三:过河拆桥。霜降以后,明利芹菜又进入第二次“磨难期”。里层嫩芽生长急需营养,而此时对芹菜再次停止浇水施肥切断外部养分供给。不给芹菜水喝,不给芹菜肥吃,断水断粮,致使外面的老杆子把营养慢慢地积累在体内,逼迫最外面老茎叶里的干物质逐步回流到根部,为新叶成长提供养分,使整棵芹菜都更甜,更脆,少丝。
过程四:挑三拣四。同样一颗芹菜,里外层食用方式不一样,里层小小的“嬴芹”以香、甜、嫩、脆香味十足出名,能当水果生吃,是名副其实的冠军芹菜。“水果芹菜比普通芹菜多出两三根芹菜秆,采取分级销售。最外面的两根是一级,适合炒着吃,一般2元钱一斤;再往里两三根是2级,最里面的两三根是3级,二三级芹菜可以直接生吃,能卖到28元钱一斤。”陈明新自豪地说。
嬴秦文化研究发起者,原莱芜市副市长刘宗元一直十分关心明利蔬菜基地发展,他每次来到明利蔬菜基地,一看到嬴芹(秦)就微笑。他仿佛在默默地说:陈明利,陈明利太有智慧了,“嬴芹(秦)”这个品牌,可是一个宝贵唯一的名字,“嬴芹”可是祖宗流传下来的美味啊!陈明利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广阔的文化视野,他清醒地认识到原始农业就是有机栽培,回归自然,将嬴秦始祖流传下来的传统农耕文化根植于心间,在新的时代加以传承、创新与发展。跨越几千年与古人进行充分对话,率先注册嬴芹商标,这个名字蕴含着老祖宗的精神气。“嬴芹”这个宝贵的名字走向大江南北,使后来者望洋兴叹。陈明利是个人物,不简单啊不简单!
总之,明利芹菜的生长期长达6个月,半年时间里采取低温控制,严格掌控芹菜的生长速度。白天在大棚晒太阳进行光合作用,晚上有专人负责通风控温。芹菜吸收日月精华,虽然生长缓慢,但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营养成分和口感,集中在春节前上市,有质就有价,能卖出好价钱。
基于这些优势,水果芹菜嬴芹在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一举夺魁,被农业部评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嬴芹”先后荣获第十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第十五届中国绿色博览会金奖,并且以可以生吃的独特性被编入《莱芜特产志》。
走进莱芜明利特色蔬菜专业合作社,一个个高端大气的蔬菜大棚绿意盎然,徜徉在大棚里,给人一种温润如春的感觉,大棚里奶绿的芹菜像刚刚出生的婴儿一般,稚嫩可爱,那扑鼻而来的芹菜香味充盈周身。
2018年的一天,陈明新接到了山东农业大学侯教授打来的电话,过年了,侯教授要亲自来明利蔬菜挑选百盒芹菜送给亲戚朋友。“我们的科研团队都种不出口感这么好的芹菜,你们才是名副其实的‘土专家’。”电话里侯教授对明利蔬菜的种植技术赞不绝口。
2019年,春节临近,十几万斤的水果嬴芹快上市了。全国各地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在莱芜信誉楼等超市早已开了明利蔬菜的专柜,方便莱芜本地的市民选购。陈明新说:“不光芹菜,无公害韭菜、圆椒、黄瓜、西红柿等30多个品种的蔬菜都成熟了,看着老百姓能吃上无公害、营养高、口感好的蔬菜,是明利人最大的幸福。不止省外的广州、深圳、温州、华西…...省内的济南、青岛、威海、泰安,……水果芹菜等踏过的足迹正在慢慢扩大。”
王晓瑜,法学学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2024年短篇报告文学作品获“谁不说俺家乡好”采风创作一等奖,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