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军/文
2025年6月10日,对于湖南工业大学老年文学班而言,这是本学期最后的一堂课。这堂课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教室,而是在班委会与任教的彭合成教授的精心策划下,走向了户外,宛如一场充满意境的诗和远方。
阴天笼罩着大地,偶尔飘落的小雨像是天空的轻语。尽管天气有些闷热,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兴致。学员们怀着期待的心情,向着那有着“株洲也很江南”美誉的小周庄进发。地处天元区的小周庄,就像一幅隐匿在株洲的江南水墨画,静静等待着大家去揭开它的面纱。
到达小周庄后,那大自然的美景与人工雕琢的景致,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展现在众人眼前。葱郁的树木像是大地的守护者,枝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精致的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飞檐翘角在绿树的映衬下更显古朴典雅。小桥,流水,白墙,黛瓦,学员们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到了江南水乡,心中满是宁静与惬意。
在这一个多小时里,大家尽情地放松自己,去感受微风的轻抚,去聆听鸟儿的歌声,去触摸江南建筑的纹理。那些课堂上的文学理论知识,此刻在这鲜活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面前,变得更加生动起来,仿佛有了生命的温度,与眼前的美景相互交融,真正实现了融会贯通。
离开小周庄后,大家移步花溪里。在那里,择一茶房坐下,一杯杯散发着农家味的芝麻豆子茶被端上桌来。那浓郁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瞬间勾起了人们对往昔乡村生活的回忆。学员们一边品尝着香茶,一边开始交流自己创作的诗歌与心得体会。这是一场文学的盛宴,是心灵的对话。学员们轮番上场吟诵自己的诗作,那饱含情感的声音在茶房里回荡。有的诗歌如涓涓细流,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有的诗歌像激昂的战歌,表达着对岁月的抗争。每一首诗都是学员们内心世界的映照,每一次吟诵都是一次灵魂的倾诉。
这期末的最后一堂课,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学员们的记忆深处。它不仅仅是一次户外的教学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文学灵感的激发之旅。在这堂课里,大家收获的不仅仅是文学知识的升华,更是对生活、对自然、对文学更深层次的感悟。它将永远留在大家的心中,成为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

七绝·湖工大文学班期末采吟有感
胡耀军
老年文究赴周庄,翠影波光入锦囊。
且听吟哦声渐起,清风也醉韵悠长。
青玉案·读胡耀军老师《灵感之旅》散记有吟
严秋林
吟肩共赴周庄路,黛瓦叠、朱阑护。拾翠寻幽穿竹去。一溪诗骨,满园云树,都作江南赋。
茶烹豆麦香盈户,韵起清风沃霖处。莫道桑榆催日暮。诗心长共,江天同住,写入斜阳句。
文学班小周庄聚有感(新韵)
聂毅
乙巳暑前情意浓,周庄聚首乐融融。
诗词吟罢心欢畅,笑语飞来韵自通。
翠柳依依拂碧水,繁花簇簇映晴空。
老年学府多才俊,日照桑榆叶更红。
记忆与回响一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
崔剑秋
当钟声穿透八十载的风雨云烟,
青铜的震颤仍叩响记忆的闸门。
卢沟桥的石狮依在低吟,
每一道裂痕都是未愈的伤口,
每一滴露水都是血色的晨昏。
翻开泛黄的史册,
“九一八”事变吹裂祖国山河,
七月的 枪声刺破宛平长 空。
三千万亡魂在南京的波涛中呜咽一一
这是民族脊梁上永不结痂的烙印,
这是中华血脉里代代相传的警钟。
看!
闪亮大刀劈开沉默的冻土,
川军草鞋踏碎雪原的苍茫。
一壶老酒煮沸男儿的肝胆,
一首战歌鼓舞将士的征途。
斗笠下,
刀锋是仇恨的嘶声呐喊,
刀背是亲人的敦厚担当。
战场上,
平型关的号角撕破“不败”的谎言,
台儿庄的硝烟铸就铁血的抗争。
东北抗联的坚持是反抗鬼子的大刀,
百团大战的反攻是射向敌人的利剑。
地雷在华北广阔的麦田里蛰伏,
火把在乡间星夜的荒原上点燃。
那是没有名字的战士,
用身体堵住炮火,
用脊背托起黎明,
他们倒下时,
手仍指向东方一一
那里有母亲等待的眼神,
有孩子即将出世的啼声。
听!
延河的窑洞写下《论持久战》的雄文,
黃河的咆哮谱写成决不退缩的声浪。
《黄河大合唱》旋律刺向敌人的心脏,
隐蔽战线的孤独沉默守护北平的解放。
国共并肩,镰刀与铁锤交织成坚盾,
兄弟挽手,团结与力量组合成钢枪。
让“亡国论”的阴薶,
溃散于顶天立地的倔强。
今天,
我们站在2025年的春风里,
看高铁穿越曾布满了弹坑的原野,
看霓虹点亮被烽火灼伤过的天空。
八宝山的松柏诉说着英雄的故事,
红领巾的童声唱响着接班的诗篇。
这盛世,
有杂交稻穗的丰饶,
有嫦娥揽月的豪情。
我们以诗为祭,以声为誓,
历史的伤疤绝不容遮掩,
先烈的心愿绝不可违背。
让抗战精神在5G6G的脉搏中奔涌,
让和平鸽哨响彻每一片蔚蓝,
中华版图的每一寸土地,
都将再被真诚的军民守护捍卫!
当孩子们翻开课本,
“英雄”两字不再是铅印的符号,
而是长城砖石的厚度,
是长江黄河的澎湃。
让我们以八十载的回响为舟,
踏着山河的印记,
载着未来的希冀,
向着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
乘风破浪,张帆远航!
江城子·夜游小周庄
谢曙红
小桥流水雾如烟,簇花船,桨声涟,罗衣白衫,邀月舞云胭。莫怅夜深私窃语,灯火畔,尽欢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