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照大壕 乡村是什么?我想,它是每一个走出那里的人骨子里的眷恋,是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念想。这绵延不绝的念想,汇聚成了千千万万的文化篇章,共同提携了包罗万象、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
在陕西大荔县的广袤原野上,坐落着一个声名远播的老村落——大壕村。这个拥有上四五千人口的村庄,可以追溯到西汉武帝时期,它不仅是关中平原上屈指可数的大村落,更是一方水土孕育的文化瑰宝。
每个夜幕的降临,大壕村的月亮便悄然攀上老树枝头,那月光不像是城市的月亮被霓虹灯被稀释了清辉,而是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醇厚,将银辉泼洒在青灰色的砖墙上,勾勒出这座含蓄而内敛的村庄。这轮明月,是武震虎先生笔下《大壕春秋》的墨韵,是沉淀在历史长河里的记忆釉彩,是无数游子心头泛起的涟漪。
翻开这本承载着乡村记忆的《大壕春秋》,我被深深吸引,它以厚重的历史为经,以鲜活的人物为纬,书中从无声的语言开始讲述,村里遗留的功德碑,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先辈的功绩与祈愿,有据可考的村里城池、姓氏家谱,是历史的脉络,记录着家族的繁衍与传承……
从元末明初的时代背景讲起,书中既展现了明初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那场牵动无数家庭的移民传说故事,又记录了明代关中大地震时山河变色的惨烈景象;既描绘了历代灾荒中百姓的坚韧求生,又刻画出民国乱世里乡村的飘摇岁月。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烽火年代,再现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烽火硝烟,特别是震惊历史荔北战役的壮烈场景,都化作永不褪色的记忆铭刻在这片热土上,而解放后的新生曙光,则为这个饱经沧桑的村庄注入了新的生机。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之外,作者更以细腻的笔触捕捉乡土生活的温度,有乡村民俗里的乞巧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乡村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展现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小记和名录,不仅是简单的罗列,更是无数平凡人生轨迹的交汇,他们带着大壕村人骨子里的豪情,共同编织成了大壕村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我想,当后辈们翻阅这些名录时,触摸到的不仅是墨迹,更是一代代人留在岁月里的温度。
是啊,在这片土地上,恰恰是文化传承与红色历史相互交融、激烈碰撞,才真正塑造了大壕村独特的精神气质。
我常常在想,人的一生,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事?直到我遇见了武震虎先生,这才有了答案,这样的答案,给我们后辈年轻人的内心留下了人生真正要树立的有意义的目标。武震虎先生无疑是大壕村的文化守望者,在繁忙工作的间隙,耗费十几年时光,走遍大壕村的每一个角落。他耐心采访老人,收集那些即将消逝的民间故事,仔细查阅族谱,梳理家族脉络,实地考察,认真记录古迹印痕,他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匠人,把乡村零散的记忆串成线,织就一幅完整的乡村历史画卷。
翻阅着《大壕春秋》,我看能感受到,他每一次的走访,都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每一个记录,都是对文化的精心守护。他以一人之力,将大壕村的惊艳壮举传递给后来人,让大家能在字里行间,追寻着先辈们普通却又多姿多彩的历程,重拾乡村曾经留下的念想,这是何等了不起的壮举。
《大壕春秋》恰似一轮明月,照亮了大壕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它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找到了心灵的归宿,让年轻一代了解了家乡的深厚历史,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正如书中所写:“一个古老的村庄、一个人才辈出的村庄、一个有着苦难历史的村庄、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村庄,怎么能有理由不记述它的历史呢?”
今夜月色温柔,我想,大壕村的明月也依然是皎洁如初的!
作者简介
孙兴,笔名,少梁御史,陕西韩城人,韩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自媒体撰稿人,发表《毓秀桥上的刘荫枢》,《卜子夏与韩城及消失的“西河文化”》等韩城历史文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