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牙医的文学梦想
—一罗银龙《足迹》序言
文/周百涛
(原创 昌谷传媒 昌谷驿站2025—6—12河南)
岁月以潮湿的苔痕书写光阴,而人间以生命的顽强砥砺生长。
当从作者的字里行间读出一段段酸甜苦辣、一行行生活诗意、一幅幅冷暖自知,我分明看见一位执笔为杖的行者,在江湖牙医的岁月里学会精准雕琢文字,在给哭闹的孩童补牙时悟透写诗的韵律,在劝说固执的老者镶牙时练就小说的伏笔铺垫。因为在诊疗室里,目暏过太多被蛀空的人生、摇摇欲坠的婚姻、豁口处绽放的新生,所以他将这些碎片在酒精灯下淬炼成琥珀,在处方笺背面凝结成诗行。这一切,让他在牙科诊疗椅与书案之间走出蜿蜒又辽阔的轨迹。这轨迹恰似青石阶上苍翠的苔藓,虽不似牡丹雍容,却自有一番静水流深的况味。
作者本名罗银龙,人们习惯称他为罗龙,虽为牙科医生,却爱好广泛,文学、摄影、旅游、戏曲、书法、种花养草等都有涉猎,并且还都达到一定高度。2014年6月28日,穆造林先生组织了一次仰韶文化遗址一苏羊文学采风活动,在女几山下王相魁家中,几名文学爱好者围炉而座,谈诗论文,一笼地道的“洛宁蒸肉”,成就了“印象宜阳”平台雏形,也饕餮了多年来味蕾的绝唱。随后,昌谷驿站、女几文苑等文学平台相继诞生,大批文学新秀脱穎而出。罗龙就是这批文学爱好者中的娇娇者。从几次文学活动及发表的文字中我对他有了初步印象,随后又通过聆听他的故事,对他更多了一份了解与敬重。
牙医职业赋予的精准与慈悲,竟在文学天地里开出别样的花。少年时的因缘际会握住了赖以生存的牙科钳,那些走街串巷的年月,诊疗包里的镊子与探针碰撞出金属的声响,这声响化作笔下文字的节拍,并以四十载光阴将这门手艺锤炼成艺术,凝结成这部心血之作《足迹》。全书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万水干山总是情”主要以游记为主,他的游记不是浮光掠影的风物志,而是用半生阅历酿造的陈酒——岳阳楼映照着诊所窗前的梧桐影,浸润着一个医者悬壶济世的家国情怀,遍历陕北风情、齐鲁文韵、云南色彩等中华名山大川、胜景奇观,作者旅游的快乐与为患者解除病痛时的欢欣鼓舞异曲同工,这般独特的生命体验,恰似古琴上的断纹,非岁月不能成就其美,非工匠不知其道。第二部分“岁月如歌”以生活、亲情随笔为主,阅读这些作品,恍若步入仲夏夜的荷塘,或独坐庭院静观天际云卷云舒,字里行间跳跃着生命的顿悟,仿佛老牙医当年传授手艺时说的"治牙如治心"、“治心多悟道”。第三部分“小说苑”仅有四篇作品,但作者却以短小精悍的叙事,以手术刀式丈量生命肌理,像修复齿列般地构建结构,在候诊室沉淀的悲欢故事以及震颤人心的细节,在稿纸上勾勒出人间百态。第三部分“诗词天地”的诗词则如风中摇曳的菡萏,虽然自由生发,独具风味,但还须像雕刻牙冠般去细腻地打磨。“后记”也就是叙说作者成书缘由。统读全书,恰似作者为患者调制义齿基托时注入的温度,就像为万千患者重塑的笑容——每一笔都是对残缺生活的修复,每个字都是给岁月镶上的金边。
文学的意义如同一条深邃的河流,既滋养着个体的心灵,也塑造着人类文明的河床。它是文化传承的血脉和身份认同的基石,也是照亮个体存在意义的一束光。当他的几个孩子相继收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他正用填塞银汞的器械数着存折里的数字。那些被折叠的远方,终究在他们展开的录取通知书里延展成辽阔的地图。而当子女们完成学业摘星揽月时,父亲却在文字疆域默默拓荒。这种代际间的精神传承,比任何家训更动人。
值此文集付梓之际,我仿佛看见作者站在人生的分水岭上回望:来路是青砖小巷里叮当作响的医械箱,去路是铺满星光的文学长阶,艺术的觉醒从不拘泥于晨昏。
这本集子里的文字,或许远不及他制作的烤瓷牙冠那般完美。但都是时光长河里沉淀的金砂。那是他用半生光阴铸造的第三副牙齿,用来咀嚼命运,用来咬住永恒。
愿这些文字成为渡河的舟楫,载着后来者看见:当我们以真诚之心对待生命给予的每份际遇,命运的齿轮终将在某个清晨,将我们推向往昔梦中的桃花源。
2025年5月26日于洛阳
作者简介:周百涛,河南省宜阳县人。宜阳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宜阳县新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宜阳县文联委员,原宜阳县文联会刊《昌谷》编辑部主任。中国诗赋学会、河南省诗词学会、洛阳市作家协会等会会员。有作品发表于《中华辞赋》《中华诗词》《中华诗教》《诗词月刊》《昆仑诗词》《长白山诗词》《陕西诗词》《河南诗人》《河南诗词选》《当代国学精英大辞典》等报刊及选集中。诗词集《波涛云去 帆影心来》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主播简介:玉华,河北怀来人,退休教师。爱孩子,喜诵读,好旅游。用声音传递真善美,担任多家平台主播和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播讲的长篇小说《南阳月季》《北京的雪》《大同的风》《信与爱》《赫哲密码》《世外》等作品入驻喜马拉雅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