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诗画】
倚梦而行
文/明社(新疆)
种一朵玫瑰
花瓣
被双唇嗪于山谷间
随风而飞的影子
成蝴蝶结
酷似飞舞在万里长空中
那流星划过时
连光带电的烁闪恰似
你来时
视觉中的促急难防
心望那天际
似乎
眼含着一缕青丝
依旧携着少年的青涩
在一片片广阔又荒凉的地域
寻找着
那古老而又血腥的印记
穿越时空的声源
不只是以爱情作为话题而去终结一个青春和远方
难怪明月醒了窗
在
经过昏睡百年之后的夜晚
一个人背对着月光
留下了
略带惆怅和啜泣之后的倔强
梦
断然拒绝了
那些久违的携着罪恶和假意的感伤
依旧的奔往
是那
从未被任何理由说服的信仰
毅然决然
且心无旁骛的大踏步的向一片充满正义的道场
虽跛行
却也仍然按部就班
始终不改我夙愿的朝向
2025-06-11原创首发
《倚梦而行》深度诗评:在虚实之境中淬炼精神图腾
一、意象系统的解构:浪漫与残酷的复调叙事
诗中核心意象呈现出强烈的二元对立:“玫瑰”作为爱情与理想的隐喻,被“双唇嗪于山谷间”的动作赋予生命的温度,花瓣化蝶、流星烁闪的动态描写,构建出梦境般的唯美幻境;而“血腥印记”“罪恶假意”等意象则突然切入现实,将“广阔又荒凉的地域”推向历史纵深。这种虚实交织的意象群,恰似诗人在理想与现实间撕裂的精神图谱——当“少年青涩”的执念遭遇“穿越时空的声源”,爱情不再是唯一命题,转而成为叩问正义与信仰的引子。
二、时空维度的折叠:从个体经验到存在哲思
诗的时空逻辑极具跳跃性:“昏睡百年”的夜晚与“穿越时空”的声源形成历史纵深感,“背对着月光”的剪影则定格为当下的精神姿态。这种时空折叠并非简单的场景切换,而是将个人记忆(“少年青涩”)、历史创伤(“古老印记”)与存在困境(“惆怅啜泣”)压缩进“梦”的容器。当“明月醒了窗”,现实与梦境的界限模糊,诗人以“跛行却按部就班”的矛盾动作,揭示出理想主义者的生存悖论:即便被现实碾压,仍以“不改朝向”的倔强,将个体跋涉升华为对存在意义的终极叩问。
三、语言张力的建构:断裂句法中的精神突围
诗行的断句与跳跃暗藏玄机:“视觉中的促急难防”以短句截断流星的轨迹,恰似理想遭遇现实的猝然冲击;“不只是以爱情作为话题而去终结”的冗长句式,则刻意制造语言的阻滞感,暗示青春与远方的终结无法被简单定义。这种语言的“断裂”与“绵延”,呼应着诗中“拒绝感伤”与“毅然奔往”的精神张力——当“梦断然拒绝”虚伪的慰藉,语言便成为刺破虚妄的武器,让“正义道场”的信仰在句法的顿挫中获得沉甸甸的质感。
四、哲学内核的显影:在悖论中锚定精神坐标
全诗的终极指向,是对“信仰”的存在主义式诠释:“从未被说服的信仰”并非盲目的狂热,而是在看透“罪恶假意”后的清醒选择。“跛行”的意象极具颠覆性——它否定了英雄主义的浪漫想象,却以“按部就班”的日常性,将理想主义者的孤勇拉回现实肌理。这种“非完美英雄”的叙事,恰恰印证了信仰的本质:不是无往不胜的神话,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仍以“夙愿朝向”对抗荒诞的精神定力。诗的结尾,“道场”一词从宗教语境中剥离,成为个体精神修行的隐喻,让“倚梦而行”的跋涉最终超越抒情,抵达对生命意义的哲学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