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军《岁月留痕》
自传连载
第五十二章
岁月的交响与生命的回响
2014 年的风裹挟着东北特有的凛冽,呼啸着掠过这片土地,在我的生命里刻下了深深浅浅的印记。这一年,悲怆与希望交织,艰辛与温暖并存,如同一场跌宕起伏的交响乐,奏响了命运最复杂的旋律。
年底,二哥的离世如同一记重锤,狠狠砸在我的心上。记忆的闸门被打开,那些关于二哥的往事如潮水般涌来。还记得他年少时,总是天不亮就出门,在寒风中踏遍山野拾柴,粗糙的双手被荆棘划出一道道血痕,却只是简单包扎后又继续为家奔波;在乡间小道上捡粪时,小小的身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沾满泥土的衣裤是他勤劳的勋章。中学毕业后,他义无反顾地响应号召,踏上了上山下乡的征程,在扶余县三岔河镇新城局公社腰七号大队,度过了那段艰苦却充满热血的岁月。1979 年,他终于抽回到城里,被分配到扶余县水泥管厂工作。然而,母亲的突然离世成为了命运的转折点,为了照顾年幼的我和弟弟,他毅然放弃水泥管厂相对稳定的工作,调回三岔河的化肥厂。为了我们两个弟弟,二哥早早地成婚。贤惠的二嫂进了家门,就把我们的家庭打理的井井有条。我和弟弟从此生活上也有了依靠。每天二哥上班,二嫂在家照顾我的父亲和我们两个弟弟,家中和和和睦睦,生活的非常快乐。80年初我就到油田技工学校上学了,哥哥嫂子也很关心我,每次回家都要给我带上一些好吃带回学校……1998年地方企业全部下马,二哥的单位也随着成了个人企业……二哥没安排到锅炉班烧锅炉,一个月6、700块钱……没等二哥退休无情的病魔却悄然降临,脑血栓让他瘫痪在床,在病痛的折磨下苦苦支撑了两年后,最终在那个寒冷刺骨的冬天,永远地闭上了双眼,年仅 58 岁。二哥的离去,让我痛彻心扉,也让我意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至此,我生命中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已相继离去,曾经热热闹闹的兄弟姐妹,如今只剩下我和弟弟两人,这份孤独与悲痛,如同一团阴霾,久久笼罩在心头。
然而,生活的车轮不会因为悲伤而停下转动。就在这一年,家庭的经济状况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我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卖掉江北的旧楼,购置一套新楼房。那是一套价值 40 多万的房子,即便我们卖掉旧楼,又从住房公积金中取出一部分钱,仍然有 22 万元的巨大缺口。面对这笔天文数字般的债务,我和家人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之中。但好在关键时刻,亲戚朋友们纷纷伸出援手,他们的信任与支持,让我们得以顺利买下新房。可随之而来的,是沉甸甸的还款压力。
那段日子,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像是上紧了发条的钟表,在生活的赛道上拼命奔跑。我的爱人,尽管有退休工资,但为了早日还清债务,毅然决然地揽下两份保姆的工作。每天清晨,当城市还在沉睡,她就已经摸黑起床,简单洗漱后便匆匆赶往第一户人家。在那里,她要照顾老人的饮食起居,打扫房间、洗衣做饭,一刻也不得闲。还没等喘口气,又要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户人家,继续忙碌。寒来暑往,她的双手因长期浸泡在冷水中变得粗糙皲裂,脸上的疲惫也愈发明显,但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儿子和儿媳同样为了家庭不辞辛劳。儿子白天在单位兢兢业业地上班,下班后顾不上休息,就和爱人在马路边支起摊位。夜晚的街道上,寒风呼啸,他们却坚守在摊位前,热情地招呼着过往的行人。霓虹灯下,他们忙碌的身影与周围的喧嚣融为一体,吆喝声里满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坚持。一家人齐心协力,相互鼓励,在无数个日夜的拼搏中,终于在 8 个多月后,将 22 万欠款全部还清。当最后一笔钱交到朋友手中时,我们相拥而泣,这份如释重负的轻松,不仅是因为债务的解除,更是因为我们用行动赢得了朋友们的信任,证明了我们这个家庭的坚韧与团结。
在生活的重压之下,小孙女的成长如同冬日里的一抹暖阳,给整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希望与欢乐。她就像一颗破土而出的幼苗,在爱的滋养下茁壮成长,聪慧过人的她年仅 3 岁就能清晰地识别辈分。这份超乎寻常的机灵劲儿,很快吸引了《东亚经贸报》记者的注意。当她的故事登上报纸,瞬间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紧接着,油田电视台的儿童节目组也慕名而来,镜头里的小孙女毫不怯场,大方自然地展示着自己的天赋,节目播出后,更是收获了无数观众的赞叹。在幼儿园里,她俨然成了一颗耀眼的小明星,每次演出都作为领舞站在最中央。音乐响起,她灵动的小身影随着旋律翩翩起舞,灿烂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融化了每一个人的心。而我,总是背着心爱的相机,默默地站在台下,将她每一个闪耀的瞬间定格成永恒。这些珍贵的照片,不仅是对小孙女成长的记录,更是那段艰难岁月里,支撑我们前行的温暖力量。
工作上,作为《油城周末》版的编辑,我肩上的责任重大。为了保证《北方都市文化》每期头版那篇 2500 多字长篇通讯的质量,当基层稿件匮乏时,我常常亲自带着学生踏上采访之路。我们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走进老石油,倾听他们晚年快乐的生活;深入石油人家,采写妻子坚持数年照顾瘫痪的丈夫等等,挖掘他们背后不为人知的奋斗故事。无论是寒风凛冽的清晨,还是繁星点点的夜晚,只要有新闻线索,我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出发。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版面稿件变得丰富多元,视角独特新颖,《油城周末》也渐渐在读者心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这份成绩的取得,让我倍感欣慰,也更加坚定了我在新闻编辑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
甚至,我们的努力还引起了《松原晨讯》同行的关注。他们常常对我的稿件赞不绝口,他们说我写的稿子社会性强,与他们报纸的风格不谋而合。后来,他们甚至会顺着我们的采访线索,再次深入实地挖掘报道。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也给了我更大的动力,激励着我不断提升自己,力求让《油城周末》成为传递社会百态、人间真情的优质平台。
回首 2014 年,这一年的经历就像一幅色彩斑斓却又充满沧桑的画卷。有失去至亲的锥心之痛,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悲伤,让我在无数个夜晚辗转难眠,思念如潮水般涌来;有家庭经济困境带来的焦虑与压力,每一分钱的筹集都凝聚着全家人的汗水与心血;但也有小孙女成长带来的惊喜与欢乐,她的一颦一笑都治愈着我们疲惫的心灵;更有工作上取得成绩的欣慰与自豪,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与意义。
这一年,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无常与艰辛,也明白了亲情、友情的珍贵,更懂得了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那些泪水与欢笑交织的日子,那些拼搏与希望并存的时光,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里,成为了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尽管前路依然充满未知,但我相信,只要心怀希望,奋力前行,就一定能在岁月的长河中,奏响属于自己的精彩乐章。(未完待续)
李明军,笔名文实。1960年3月出生于扶余县三岔河镇,大专文化,原为《吉林石油报》主任编辑,副高级职称。2020年3月正式退休。
多年来撰写新闻及散文、小说稿件2000余篇,发表在省内外30余家报刊杂志上。近年来,在搞好报纸编辑的基础上,潜心研究新闻理论,《浅谈企业报的策划》、《如何挖掘新闻由头》、《如何让企业报经济版活起来》等多篇论文发表在省级以上业务刊物上,并有部分论文获省内外新闻理论研讨一、二、三等奖。并公开出版《松辽写真》、《走进新闻芳草地》、《百味人生》等著作,目前第四本新闻著作正在出版中。同时,他的名字已被编入到《中国当代学者传略》一书。现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1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