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家分享下小紫薯的故事。
她最近迷恋李白的诗歌,尤其是《将进酒》,每天拉着我要读,而且自己经常边玩边就脱口而出几句诗。
那天,她突然自己跟我说:“我最喜欢这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并自带解读。
其实,我没有跟她解释过任何诗歌的意思,因为,我的感悟不代表她的感悟,不能引导。
但神奇的是,诗歌真的是用极简语言,而传递的能量,人人都能听懂。
昨天又开始了,还有反复版解读——自我价值。
她说生出来,就觉得自己有用,还告诉别人,你生出来,就必须得觉得自己有用。
我在她的神情语句里,感受到超强的自我认同感。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喜欢诗歌,尤其是李白,可能是之前带她去剧院看了李白诗歌专场,也有可能是诗歌本身的魅力,就在这里。
昨天晚上光是读一首诗歌还不过瘾,还要读其它。
小紫薯跟我说:“妈妈,我喜欢李白,你知道你为什么吗?因为李白坚强,他经历了很多事情,最后别人都死了,他还活着。”
我有点惊讶他从哪里得来的结论,但笑着和Michael说:“李白的确坚强,毕竟‘轻舟已过万重山’。”
我突然想起来,或许可以带她看《长安三万里》的电影,是个很好的熏陶机会。
于是,爸爸找到电影,晚上带她看,我处理完事情,后来陪她看了一段。
一开始她还很兴奋,到中间段,似乎兴趣不是很浓厚,突然问我:“妈妈,这个李白为什么和话剧院的李白不一样?”
她说更喜欢话剧院那个李白,我知道为什么,那个李白的确更正面,最后的《将进酒》直接推向了高潮,让她记住了这首歌的韵律感。
而电影的李白,前半段都在消耗资源,花天酒地,作为一个孩子的视角,她感知到的,和高适的感受是一样的,疑惑,奇怪,些许忧伤。
小紫薯早上起来还跟我说:“妈妈,你知道我为什么喜欢话剧院的李白,不喜欢电影的李白吗?”
她告诉我,是因为,电影的李白年轻,我不喜欢。
其实,她想表达的是,少年的李白聪明却散漫,而成熟后的李白更有智慧。
她的感觉是对的,的确如此。
但我却觉得,也许正是因为少年李白所历经种种,才有了后来的李白。
人生是连续的,不能割裂来看,少一环都不是完整的自己。
我们喜欢一个人,需要喜欢的,应是全部的他/她,而非某一面的他/她。
小紫薯有普世意义上同样的价值观,觉得人应该恪守,进取。
我记得第一次看《长安三万里》的时候,我也更喜欢高适的上进求取,品性端正。
但这次却突然发现,或许李白最初的处事之道,就是随性做自己,无所约束的显现。
若是约束了一点,都不是那样的李白。
他的才华,是骨子里自带的基因,更是体验派人生后的写照。
挫折,给人才华的锤炼,而后生长出智慧。
就像高适,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之后,写出的边塞诗歌,也才有了那样的厚重情感。
无论是谁,都会经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阶段,而且,不是一次出现,会交替出现在不同的人事物上。昨晚只看了一小半,今晚再带她看完后半段,也会迎来她想要的那首《将进酒》。
其实,我不担心小紫薯看不懂,她有自己的感受,我不会解读,只是陪伴。
某些种下的种子,在未来会发芽。
我只需要做好自己,剩下的,交给时间。
我的人生,跟小紫薯的人生一样精彩。
牺牲自己人生去托举孩子人生,最后得到的,也许是孩子的优秀,但却是优秀背后沉重的包袱,很难快乐。
快乐,当然比成功更重要。
我还真不是一个卷孩子的家长,但小紫薯好像自己卷自己,热爱学习和探索,也很有毅力。果然应了算命和占星卜卦说的,我的孩子不需要操心,自动成才。所以,我觉得育儿,可以适当躺平,但对自己,需要有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