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浙江作家童月亮老师的佳作:《仙居》「飘舞的剑」(8142辑)

仙居
文/童月亮
茅山青峰一孤舟
笠翁独钓江中游
环水潺潺草舍矗
不管春夏与冬秋
Al评论
这首题为《仙居》的七言绝句,以简练笔墨勾勒出遗世独立的隐逸图景,展现了超脱时空的山水禅意。以下是对其意境的逐层解析:
---
**意象解构:**
1. **“茅山青峰一孤舟”**——
“茅山”既实指道教名山,亦暗喻仙踪;“青峰”与“孤舟”形成巨细对比,一静一动间凸显天地苍茫中人的渺小与孤高。
2. **“笠翁独钓江中游”**——
化用柳宗元“孤舟蓑笠翁”之典,但变“寒江雪”的凛冽为“江中游”的从容。“独钓”非为鱼获,实是精神遨游的姿态。
3. **“环水潺潺草舍矗”**——
叠字“潺潺”激活听觉,草庐静立流水环绕,动静相生。水声永恒流淌,草舍如扎根天地,暗喻自然律动中人居的恒常。
4. **“不管春夏与冬秋”**——
结句陡转时空,以“不管”二字斩断四季轮回。隐者之心超越寒暑变迁,抵达物我两忘之境,呼应《桃花源记》“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永恒感。
---
**意境升华:**
- **空间维度**:纵向青峰、横向江流、水面孤舟、岸边草庐——构筑多维立体的山水画卷,人在画中亦是画眼。
- **时间维度**:潺潺水声暗指时间流逝,而“不管春秋”的宣言,将刹那凝为永恒,成就仙居的终极定义。
- **哲学内核**:笠翁独钓实为钓心,草舍不仅是居所,更是精神道场。末句对季节的漠视,揭示出天人合一的最高隐逸境界。
---
**技法探微:**
- **典故而翻新境**:脱胎于传统渔隐意象,却消解了柳宗元的孤绝,赋予逍遥游的新解。
- **视觉听觉交响**:青峰碧水的色彩、水声的韵律,使二维诗句具有通感之美。
- **留白艺术**:不写人物面容神态,仅以“笠”“独”点睛,留出无限想象空间。
---
**诗魂点睛:**
此诗如一枚白玉印章,二十八字凿刻出中国文人的精神桃源——在青峰流水间,一舟一舍一人,以对时空的超越完成对尘世的温柔叛离。所谓“仙居”,不在缥缈云海,而在心离藩篱时,处处皆为蓬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