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关不住,大杏出墙来
——游蓝田华胥镇娲氏杏园之感慨
文|董惠安
闹市的繁华看久了,城里人就寻思着返璞归真,做起儿时的“田园梦”。可哪里是周末假日的好“梦境”呢?蓝田华胥镇娲氏杏园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当今时代生活品质提升了,人们的口味刁了,吃东西既讲究色香味鲜美,又要求在饱口福的同时饱眼福,更要求舌尖感受和出行旅游的情趣浑然一体化。蓝田华胥镇娲氏杏园,就是符合人们多种要求的“一体化”好去处。
蓝田县华胥镇是传说中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的家乡,华胥大杏(也称蓝田大杏)由此得名。华胥镇的娲氏杏园极具旅游价值,当地杏树种植历史已有2500多年。有人做过如此描述——
阳春三月,正值杏花花期,华胥镇多个村子的千亩杏花林竞相绽放,粉白相间的杏花犹如一条条缎带起伏于山谷间,这里也被称为“杏花谷”。游人进入其间,陶醉于花的海洋,顿生飘飘成仙之感。游客欣赏着漫山遍野的杏花,笑声歌声夹杂着花香鸟语,在此情境中无不感到大自然的神奇美妙。
端午节前后,是蓝田大杏的成熟期,杏园里一簇簇饱满的杏子压弯了枝头。游客不仅可以体验亲自采摘的乐趣,还能品尝到新鲜、酸甜软糯的大杏,享受丰收的喜悦.......
我进入娲氏杏园时,杏花早已是昨日之景,只见园中满树的绿中透黄的大杏挂满枝头,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涎水直冒。热情待客的园主人赶忙提来篮子、搬来梯子,笑盈盈地介绍杏园的古往今来,并随手摘下金黄色的大杏让我品尝。顿时,酸甜软糯的杏肉一入口,便让我的舌尖、味蕾享受了一次特别的纯纯的美味体验。
顺便说一句,杏花谷不远处有座油坊村小学,陈忠实先生曾经在油坊村小学读过书。他对杏花谷的大杏有着美好的记忆。他曾在文章里这样写道:主人攀上一架梯子,从树上摘下几个杏子来。我捏在手里,凭感觉就知道它熟透了,通体金黄,轻轻掰开,就是鲜黄近红的杏肉,略停片刻,凹心里便沁出一汪杏汁来,用舌尖舔一点,那种清香的甜味真是无可形容,无可比拟,因为它是独有的唯一的银杏的香味,何况又是久负盛名的娲氏庄大银杏。
(图片来自网络若侵权联系删除)
娲氏杏园中有棵200年历史的老杏树,斑驳的老树干上挂上了“寿星牌”,看上去饱经沧桑,酷似化石,但高高的树梢上仍挂着金黄色的杏果。据说100年以上的古杏树在华胥镇杏林中有530多株,真可谓历史悠久了。古时候的长安,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教育的中心,也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和才子佳人的集中之地。春暖花开,踏青郊游特别盛行。华胥距古长安只有30多里路,又是蓝关至长安的必经之处,故这里早就是人们赏花摘杏的“乐园”。唐代诗人钱起《蓝上采石芥寄前李明府》中的“爱君蓝水上,种杏近成田”,直接描述蓝田地区及华胥镇大面积种植杏树的景象,反映唐代此地杏产业已具规模。每年三月三,这里杏花满坡遍野之时,来此踏青赏花的贵人才俊、美女佳丽络绎不绝。蓝田大杏很早就被宫廷贵族视为珍味之极品,有着“圣果”之称。历代朝廷每年都会在花开时派人选光照向阳、通风条件好、花朵大而鲜艳的古杏树为贡品之树,统一挂牌,让专人看护。待杏熟至九成时,由宫女提篮采摘,篮底铺上一层新鲜杏叶,杏子只摆一层。当天摘的杏子,食不过夜。吃不完的,做成果脯。杏仁晒干,做杏仁酥用,也有将杏仁压榨成杏仁油,专供宫廷食用。
漫步娲氏杏园,我不由想到,在“以粮为纲”的年代,这些杏园是如何躲过被砍伐的命运,得以存活繁衍的呢?这个答案一时没有搞清,但却得到了这样的信息——相传在明嘉靖七年(1528年),蓝田五月大旱,人相食,饿死者无数,而华胥因银杏丰产,帮助当地群众渡过饥荒,因此“圣果”的美誉在民间广为传颂。在粮食欠缺的年代,当地群众经常用大银杏换粮食、换日用品。
如今时代,华胥大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粮食替代品,而是成为了蓝田华胥镇“一镇一品”的拳头精品。“杏花观赏”与“采摘大杏”的美食体验之旅,已经成为蓝田假日旅游的黄金打卡地。有朋友通过手机视频向我展示到,每逢杏花怒放和大杏成熟时节,从华胥镇高速公路出口通往娲氏杏园以及各村杏林的窄窄的水泥路面上,车辆拥挤,塞满路面,座座杏园里人声沸腾,笑语飞扬。我不禁从心底蹦出两句诗:“春色关不住,大杏出园来”!
在采摘大杏的过程,我在那株200年历史的老杏树前盘桓,思量道:老树何以逢春?这些全新品种的杏林何以春意盎然,引来蜂喧蝶舞?
前些年,我曾经跟随《陕西农业科技报》的编辑们在西安周边县区采访“一村一品”的繁荣景象,深感到县乡驻村干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功不可没。据说,由于交通不便、缺乏宣传等原因,蓝田大杏曾经陷入发展困境。但近年来,在众多农技人员帮扶下,从修枝工艺、冬季防寒、春季保花定果,到夏季的防虫采摘,都严格按照有机标准,组织现场教学。同时,当地政府注重原生态“农耕文化”的包装,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掘和保护蓝田地域农耕文明的特色,进一步加大大杏基地建设,建立了高标准无公害的示范园,并成立了大杏协会,持续在产品贮藏、加工和市场开发上下功夫,提供了“保姆式”的种植管理服务。每到杏花绽放、杏子成熟时,蓝田县还会举办杏花节、采摘节等活动,娲氏杏园大杏年产量达3000吨,每年给村集体带来113万余元的收入。蓝田县农业局组织专家学者挖掘娲氏历史文化和精神,为娲氏大杏申遗做了大量的准备和铺垫工作,使娲氏大杏种植系统入列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作为核心区域,娲氏杏园向周边不断绽放“关不住的满园春色”。
那么,华胥大杏何以突破地域的“高墙”,冲出潼关,走向全国的呢?除了前些年“要想富、多修路”的努力成效,电商也让华胥大杏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华胥大银杏”地理标志与电商结合,形成了“绿色蓝田”区域公用品牌效应。
电商平台推动的“线上预售+产地直发”模式的放大效应、物流与供应链的优化、冷链与溯源的保障、“电商+文旅”的联动,县政府出台《促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实施意见》,对入园电商企业提供扶持,鼓励开发杏果深加工产品(如杏脯、杏仁),碑林区帮扶队投入资金改造道路、搭建观景台,提升游客通达性,间接促进电商销售。驻村工作队邀请农业专家指导科学种植,同时培训农户电商运营技能,推动传统果农转型为“新农人”。这所有精彩的“组合拳”,最终促使华胥大杏从区域特产升级为全国性商品,实现了娲氏杏园从生产到销售的数字化转型。华胥大杏最远销售地点为海口、南宁、深圳等华南地区。
上述数据和支农举措,写在纸上是抽象的,但在实际中却是充满智慧、心血和汗水的。而这些驻队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和电商运营者都是默默地无名英雄。也许有几个网红能被人识得记住。
从杏园采摘出来,漫步娲氏杏园所在的阿氏村中,但见村民庭院错落有致,休闲设施一应俱全,通村道路宽阔平坦,路两旁翠竹四季常青,庭院外墙彩绘诉说着新农村的新面貌!很难想象,过去这里污水横流,老井破败吃水都困难,出门泥沟沟路骑车都怕摔倒,忙罢时节群众也没有活动场所……可如今村民们自豪地说:“你看俺们村现在这路,平坦整洁,绿树成荫,大家走在新路上心情好,都变得爱出门了。一出门就能去村里的文化长廊、戏楼、文化大礼堂、观景台、文化广场、转一转拉拉家常聊聊天,邻里关系也更加融洽,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虽然当今社会有大话空话假话盛行,但我坚决相信阿氏村村民的话是不掺水分的。因为我曾在渭北“一村一果”的乡村实地考察过,是眼见为实的;我的家乡多以葡萄、樱桃为主,我也亲眼所见乡亲们依靠劳动致富了。当然,他们的幸福指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当我在键盘上敲击这些文字时,孩子们正在品尝软糯香甜的大杏。他们一个个发出发自舌尖到胃口的赞叹,而我却品鉴出了华胥大杏富含的别有一番的厚重滋味。
当然,我的初步品鉴还不够细致入微,这就有了来年再去娲氏杏园赏花摘果的念想。
董惠安,男,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55年1月出生于陕西宝鸡。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97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2000年以来在报刊发表大量针砭时弊之杂文,并公开发表历史政论专题片脚本《追寻盛唐雄风》、社会调查纪实《大创启示录——陕西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现实与思考》、长篇小说《神泉》《斜谷》、以陈忠实生平为题材的20集广播剧《呦呦鹿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