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庙会与旅游融合的刍议
陈宝明
泰伯庙会起源于古代吴地先民的祭祀信仰。泰伯即吴太伯,创建了吴国,开创了吴文化。由此衍生演化而来,泰伯庙会成为纪念江南世祖吴泰伯的一种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是无锡市保留时间最长久、内容最完整、规模最庞大、风情最浓郁的民间传统庙会。2014年11月,泰伯庙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泰伯庙会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商朝末年。泰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禀父的长子,为了成全父亲让位于三弟季历的心愿,借故为父采药带着二弟仲雍一起离开陕西,南下至江南地区,居住在海里(今无锡梅村)。其实,泰伯与宜兴的善卷先生相似,善卷以“帝者师”美称名闻天下。据最早的《慎子·逸文》篇记载:“尧让许由,舜让单卷,皆辞为天下,而退为匹夫。”泰伯为了融入当地生活,他“断发文身”。贡献有以下几点:
一是他高风亮节,知足逍遥,以德行智,不求名利,崇尚重教,传播至德,躬耕江南一地,教化一方庶民,引领道德品德,成就了“志让两家天下,功辟万古江南”千古佳话。
二是他推崇先进的中原耕作技术和文化。他定居在梅村,与群众共同开荒,带领当地百姓种桑养蚕、饲养家禽、开凿人工运河“泰伯渎”(今伯渎港),灌溉农田,便利舟楫往来,极大促进了吴地的财富积累,推动了吴国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三是传播中原文化和礼仪,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教化百姓崇文重教,彰显自己不再继位的决心,逐步形成了“荆村”“蛮巷”到江南第一国家雏形——“勾吴”国,创立了吴国,形成了独特的吴文化。
泰伯成为吴国的始祖,被誉为江南地区吴文化的鼻祖,受到世代吴地人民的尊重。由此,泰伯这个名字在无锡可谓家喻户晓。《论语》中就有孔子对泰伯的评价:“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司马迁借用孔子的话赞曰:“太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唐代诗人皮日休作诗云:“一庙争祠两让君,几千年后转清芬;当时尽解称高义,谁敢他莽卓闻。”
东汉时期永兴二年(公元154),汉恒帝敕令吴地太守糜豹为泰伯建立吴国所在地的梅里建立泰伯庙。东汉后,泰伯庙几经兴废,到了元朝末期,泰伯庙宇破旧不堪,直到明朝洪武年间,当地先民才在无锡县城内建造了新的泰伯庙。明弘治13 年(公元1500年),无锡知县姜文魁慷慨捐资,还聚集当地乡绅们募集资金,在东汉泰伯庙旧址不远处修建了新的泰伯祠庙。往后,泰伯庙就成为全国祭祀泰伯的活动中心。这座庙宇不仅是对泰伯的尊重与敬仰,也是对他那段辉煌历史的深刻记忆。又传泰伯去世后,吴地人民无不悲恸欲绝。他最终长眠在梅村的鸿山。汉恒帝时,敕令吴郡太守糜豹在鸿山修建了纪念性的泰伯墓,派五十户守护墓葬。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对泰伯墓的修缮维护,成为后人缅怀泰伯的重要场所。甚至连乾隆皇帝曾四次派人祭祀泰伯。
1982年11月,泰伯庙、泰伯墓成为太湖风景区的独立景点,集中保存并展示了太湖周边吴越时期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为打造太湖周边地区风景名胜奠定了坚实基础。
泰伯庙会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久远,是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缩影,也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在江南水乡孕育的一朵奇葩。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重视,不断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等活动,“非遗”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初级发展阶段。但当下地方政府官员对于庙会与旅游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站高位,不愿意承担管理责任和历史担当,这是很遗憾的。我非常赞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的一句话:“强化政府管理是第一位的,政府是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
处于这样关键的十字路口,如何将泰伯庙会与旅游融合发展,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文化品牌。笔者提出如下浅见,与专家、同仁一起探讨:
一、提高泰伯庙会与旅游相融合的新认识。一要站在高位,以与旅游融合的理念注入泰伯庙会,与国家级名胜风景区泰伯庙、泰伯墓两个独立景点高质量发展通盘考虑,加强组织领导及研究部署。在庙会期间,丰富精品文艺节目进景点,对两个景点门票适当减免吸引更多游客,达到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双赢局面。二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模式,将庙会推向市场化。突出“教化”功能,成为纪念江南世祖吴泰伯、展示吴文化的盛会,迎合兼顾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三要引入以市场主体参与庙会活动。如聘请专业策划演出团队全程负责庙会的活动安排、节目组织及产品展销。四要把握好怀旧与创新的尺度,使泰伯庙会获得社会的认同,长久地生存下去,真正让泰伯庙会转化为物质力量。
二、营造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环境。一要策划先行。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做好策划是事业成功的一半。一个盛大的庙会活动,离不开合理的科学策划。随着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推进,游客与群众的愿望也越来越高,绝对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因此,既要高标准策划庙会布局,优化景点环境,又要提升服务层次,与旅游融合互动发展。二要积极利用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泰伯庙会,拓展泰伯庙会与旅游融合的表达形式和展现内容,推进沉浸式泰伯庙会与旅游融合体验项目建设,展示吴文化瑰宝。不仅要展示泰伯庙会在数字经济领域的最新成果,也要为吴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致力于打造泰伯庙会文化与旅游融合产业数字化的重要窗口。三要做好泰伯庙会配套服务工作,设立泰伯庙会全景图和标识标牌,加强广场周边旅游道路、游步道、停车场、卫生间、游客信息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以点带面进一步完善游客中心等公共服务功能。
三、提高泰伯庙会对外影响力。一要撑控“互联网+”的思维宣传模式,积极引入新媒体促进泰伯庙会文化与旅游以及其衍生多元化产业的融合,形成互惠互利、共融发展的良好态势。二要明确宣传重点。一方面要从传统媒体把握好庙会宣传主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从新媒体综合运用多种渠道、手段,充分挖掘泰伯庙会的看点、亮点和热点,开拓吴越地区乃至全国人民的视野,有效拉动太湖周边(包括江阴、宜兴)的旅游。第三增添活动内涵。如增设“推动吴文化与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无锡(含江阴、宜兴)专场发布会”等活动。开辟“泰伯庙会特色旅游路线”,如“徐霞客故里游”“洞天世界游”“阳羡茶文化游”“紫砂大师游”等路线,拉长与旅游融合的产业链。三要进行多角度、多元素、全方位的前期宣传推广,精准捕捉游客的偏好与需求,包括庙会节目、美食、农副土特产品展示、新辟旅游线路等,有效培育游客带香客,香客带游客的新型理念。让庙会成为人们交流的平台,传递情感的纽带,有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形成泰伯庙会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