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符号的诗意演绎
——赏析杨焕亭《算黄算割——芒种遐想》
文/鲁崇民
5月28日,阳光正好,承蒙张明霞大姐的热心引荐,我有幸拜访了咸阳市作协前主席、知名长篇历史小说三部曲《汉武大帝》《武则天》《汉高祖》的创作者杨焕亭先生,同时结识了作家魏锋与杨小平。杨主席慷慨相赠两本著作,张明霞大姐又将杨主席送她的三卷本《武则天》转送给我。这份情谊,重逾千金,它不仅是文谊友情的真挚传递,更是知识智慧的无私馈赠,在我眼中,这更像是一份等待我作答的“评论”考卷。
拜访归来,我满心想着要写些文字,可一时陷入迷茫。若写拜访印象,担心流于表面,无法尽显先生的风采与学识;若谈读后感悟,尚未深入研读文本,实在不敢信口开河。这份创作的冲动与不知从何下笔的纠结,始终萦绕心头,令我心心念念,不得安宁。直至6月5日,我在微信群里偶然看到杨焕亭先生的诗作《算黄算割——芒种遐想》,那一刻,仿佛一道光照进迷雾,让我瞬间找到了自己文学视域的审美对象。反复品味几遍后,于是决定以这首诗为蓝本,分享自己的浅薄见解,一来慰藉内心那份创作的渴望,二来也算是对收到赠书的一种回应。
杨焕亭的《算黄算割——芒种遐想》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构思与深邃的情感表达,成为乡土诗坛的一抹亮色。诗人巧妙地以关中地区特有的“算黄算割”鸟鸣作为核心意象,将农事劳作、乡土记忆以及生命哲思紧密串联,构建起一个层次极为丰富、意蕴深远悠长的诗意空间。这首作品,不单单生动鲜活地展现出芒种时节热火朝天的农耕图景,更通过对传统农耕文化符号的创新性转化,深刻地完成了对乡愁本质、生命传承以及文化记忆的深度思考。而这一切精彩呈现,首先要从诗歌核心意象的匠心塑造说起。
一、核心意象的立体化塑造
诗歌的艺术魅力,首要体现在对核心意象的精心营构。诗人运用拟人化的巧妙手法,赋予“算黄算割”鸟声以鲜活的人格特质,将其成功塑造成“唤醒长安拂晓”的“时节使者”。这种艺术处理方式,远远超越了鸟鸣作为单纯自然信号的实用功能,与农耕文明中“天人感应”的古老哲学观不谋而合,使得鸟声成为人与自然和谐互动的诗意象征。当鸟声“在磨镰石上徘徊”时,它宛如催促农人准备收割的激昂号角,唤醒沉睡在农舍里的农具与劳作热情;“在老钟绳头回荡”时,它又摇身一变,成为连接村落集体记忆的无形纽带,勾起人们对过往岁月里麦收场景的共同回忆;“在田野小径上盘桓”时,它仿佛是大自然的画笔,渲染出麦浪翻涌、丰收在望的热闹氛围;最终“在庄稼人心头点燃诗情”,升华为激发创作灵感的精神源泉,让那些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人们,也能从劳作中品出生活的诗意。
这种空间维度的不断转换,使得鸟声意象实现了意义的增殖与升华。从具体实在的农事工具,到承载村落记忆的标志物,再从广袤的自然空间,延伸至深邃的精神领域,鸟声完成了从单纯物理存在到丰富文化符号的华丽蜕变。它不再仅仅是农耕时令的简单报时器,更是承载着集体记忆、情感共鸣以及文化认同的复合体。诗人对这单一意象的深度挖掘,充分展现出其卓越非凡的意象经营能力。
在鸟声的映衬之下,“麦子”意象同样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象征层次。诗人别具匠心地将麦浪比作“金色符点”,借助通感手法,把视觉上金黄灿烂的麦浪,转化为听觉上富有韵律的音符,赋予麦田一种音乐般的节奏感,让读者仿佛能听见风吹麦浪的美妙旋律。“麦子!是父亲藏入家谱的警句”这一独特新颖的比喻,将农作物与家族历史紧密联结,每一粒麦子都仿佛成为凝固着父辈汗水与智慧的历史铭文,见证着家族在土地上的辛勤耕耘与代代传承。而“收获明黄,更芟刈青涩”的诗句,则以充满辩证意味的表达,深刻揭示了成长过程中成熟与舍弃的必然关系。这些意象相互交织、彼此呼应,使诗歌的象征系统既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共同构筑起一幅绚丽多彩的乡土文化诗意图谱。
二、情感脉络的递进式表达
诗歌以细腻入微的笔触,精心勾勒出一条层层递进的情感脉络。开篇之处,诗人将芒种时节比作“一壶老酒”,随后以“醉了风,醉了季节,也醉了眼睛”的排比句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对乡土自然最本真、最纯粹的热爱。这种主体意识浓烈的情感体验,构成了诗歌情感表达的第一重维度,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对乡土的深深眷恋。
当视角转向城市与乡村的鲜明对比时,“城里没有你的歌声 只有思念”这句直白深情的倾诉,将情感自然而然地推向更深层次。鸟声在城市里的缺席,成为触发乡愁的关键因素,而“想象你 闻着麦香回到村庄/吹响日子 分娩的序曲”这一精妙隐喻,赋予麦收以生命诞生般的神圣意味,使乡愁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思乡之情,而是升华为对土地生命力的敬畏与感恩,让人们意识到土地不仅孕育了粮食,更孕育了生命与希望。
对父兄形象的细腻刻画,则将个人乡愁稳稳地锚定在具体的家族记忆与代际传承之中。“麦子!是父亲藏入家谱的警句”暗示着农耕经验在家族中的代代相传,每一代农人都从父辈那里接过耕种的技艺与对土地的热爱;“麦子!是大哥年华的扉页”展现出新一代农人对土地的坚守,尽管时代变迁,兄弟、儿子离开了土地,走进了城市的街巷,然而,仍然有守望者扎根土地,延续着家族与土地的深情依偎。这些描写让抽象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承载着深厚的家族情感与乡土伦理,让读者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乡愁背后的亲情与传承。
诗歌情感最终汇聚于“归乡”这一主题。“算黄算割”的鸟鸣从最初的农事信号,逐渐转化为灵魂深处的召唤,被诗人喻为“母亲的呼唤”,将乡愁还原为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依托,那是对家的渴望,对根的追寻。结尾处“镰刃的光”与“丰年的意象”相互叠印,通过光影的巧妙变化,象征着劳作与收获、个体生命与土地馈赠的辩证统一,完成了情感从具体体验到普遍哲思的升华,让读者在品味诗歌情感的同时,也能引发对生命、劳动与土地关系的深入思考。
三、艺术价值的差异化呈现
从诗歌理论的专业视角审视,《算黄算割——芒种遐想》展现出极为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新批评理论所强调的文本有机性在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核心意象贯穿诗歌始终,成为串联整首诗的灵魂线索;悖论修辞的巧妙运用,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与深度。例如“收获明黄,更芟刈青涩”这句诗,既生动描绘了麦收时金黄的麦子被收割的场景,又深刻隐喻了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复杂况味,在收获成熟的同时,也需要舍弃青涩与稚嫩,使诗歌在保持整体性的同时充满内在张力,让读者在品味诗句时能感受到丰富的层次与内涵。
现象学诗学所关注的情感意向还原,在鸟声的艺术处理中得到了有力印证。诗人巧妙地悬置鸟鸣的实用功能,将其转化为纯粹的情感触发点,唤起读者内心深处对乡土的共同记忆。无论读者身处何方,只要读到这些诗句,便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乡村的田野、麦浪与那熟悉的鸟鸣,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从文化诗学视角来看,诗歌对“算黄算割”鸟声、“麦子”等传统农耕符号的创造性转化,成功实现了乡土文化记忆的现代性重构。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农耕文化逐渐式微的背景下,这首诗通过对传统符号的重新演绎,让古老的农耕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使读者能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重新认识和珍视乡土文化的价值。
与同类乡土诗歌相比,本诗展现出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海子的《五月的麦地》中的“麦地”是高度抽象化的精神载体,承载着对生存意义的终极追问,充满了神性色彩与悲剧意识,引领读者进行深刻的哲学思考;而本诗中的“麦子”则深植于现实农耕生活与家族历史,“父亲藏入家谱的警句”等表述使其象征意义更具生活质感与血脉温度,让读者能从具体的生活细节中感受到土地与家族的紧密联系。雷抒雁的《麦天》采用纪实手法,以宏大开阔的视角展现劳动场景,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劳动画卷;本诗则聚焦个体化情感流动,通过“分娩的序曲”“母亲的呼唤”等隐喻,赋予农事活动精神性的诗意解读,从个体的情感体验出发,展现出对农耕生活的独特感悟。
这种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使《算黄算割——芒种遐想》既延续了乡土诗歌的精神内核,又在情感深度与艺术手法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它既不同于海子诗歌的形而上建构,也区别于雷抒雁诗歌的宏大叙事,而是另辟蹊径,通过扎根个体生命经验,在乡土诗歌谱系中开辟出一条独特的艺术路径,为当代乡土诗歌创作提供了崭新的思路与方向。
总之,杨焕亭的《算黄算割——芒种遐想》以“算黄算割”鸟鸣为线索,精心编织出一幅融合自然景观、乡土记忆与生命哲思的诗意画卷。诗人通过对意象的精心营构、情感的层层递进与哲思的自然流露,成功实现了传统农耕由自足性生存向文化符号的现代性转化。这首作品不仅是对芒种时节的热情礼赞,更是对生命根源、文化血脉的深情回望,为当代乡土诗歌创作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艺术范例,充分展现出乡土诗歌在新时代语境下的创新活力与精神传承。它让我们相信,古老的农耕文化在诗歌的世界里依然能够绽放出绚丽的光彩,继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与文化记忆。
附:
算黄算割
——芒种遐想
文/杨焕亭
1
你来了 歌声飘过村庄
飘过五月黎明 唤醒长安拂晓
芒种 金色节令
醇如一壶老酒 让时光盈满醉意
醉了风 醉了季节 也醉了眼睛
算黄算割 在磨镰石上徘徊
在老钟绳头回荡
在田野小径上盘桓
在庄稼人心头点燃诗情!
悠长而带着炽热
诗!麦子舞步的金色符点
日子赐给土地的珍珠
希望!就在翅膀上挂着
分娩!被你歌唱牵着走向破晓
2
城里没有你的歌声 只有思念
想象你 闻着麦香回到村庄
吹响日子 分娩的序曲
而故乡 总在此时走进梦中
带我去看海 读一季金色的海
麦子!是父亲藏入家谱的警句
章章节节 浸透汗渍和泪水
每一个五月 都被歌声催着
呼唤心和脚步集结
去赴一幕壮剧 一场岁月婚礼
麦子!是大哥年华的扉页
岁岁月月写满土地守望
只有牵索穿越记忆 沉淀一个声音
从童梦到垂老 唱熟庄稼 唱熟生命
积攒年轮 也积攒天恩地泽
收获明黄 更芟刈青涩
写下依偎 又写归乡的脚印
3
算黄算割 催我归乡
归乡 情怀不老 心不老
只为有天赐夜莺相伴 暮色朝晖
仿佛母亲的呼唤
在深巷尽头飘荡 远远近近
绵长而又恒久
落音处 一道镰刃的光
明明暗暗 叠印丰年的意象
作者简介:鲁崇民(网名晨光如水),国考省考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培训专家。诗易爱好者,诗文、评论及易文散见报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