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父母的往事
作者/陈 洁 诵读/蒋本义
父母离开我已经十多年了。每听到有关父母的话题,看到有关父母的报道,便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父母。而每逢一些重要节日,便会想起父母生前的点点滴滴,思念之情尤为强烈。那些往事,如同刻在心底的画面,清晰而温暖,让我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铭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极为贫困,就连做饭烧炕用的柴禾都成了一大难题。每年靠生产队分的柴禾根本不够用,所以村里大部分人家都要上秦岭山去割柴禾以补充不足。我们家人口少,用柴量也不大,但烧水做饭仅靠生产队分的那点柴禾依然捉襟见肘。于是,每到冬天,母亲便常和村里妇女一起去浅山处撸树叶、割茅草柴,为冬天烧炕做准备。
那是一个星期天,父亲休假从学校回来,便和母亲一起带着我和姐姐妹妹去附近较浅的山里割柴。母亲早早起床,为我们烙了两个大锅盔馍,装了几大瓶凉开水,又拿上绳索镰刀,拉着架子车,朝着秦岭山边的“赤水沟”出发了。
从未上过山的我,以为山上一定很好玩,便和姐姐拉着架子车飞快地跑。然而,架子车根本拉不到山上,只能停在山脚下。父亲向住在山下的一户人家打了个招呼,把架子车暂放在他们院子里。那户人家十分热情:“放吧,放吧,没事,你们只管去割柴。”于是,父母带着我们三姊妹真正踏上了上山的路。山路蜿蜒盘旋,越走越窄,我们沿着人们常走的弯弯山路,气喘吁吁地向上攀登。满山的青枝绿叶映入眼帘,父母却心疼我们,不忍让我们走远,便在离出口约五里路程的山上开始割柴。
那时的我只有十三四岁,妹妹更小,根本割不了柴,只是凭着一时高兴,跟着来游山玩水。父母让我和妹妹守在山坡下,看管带来的馍和水,他们和姐姐则去爬坡割柴。他们割好一大捆柴,用葛条捆好,顺着山坡滚下来,我和妹妹便把滚下来的柴拉在一起堆放好。我也好胜心起,爬上坡学着父母的样子用镰刀割茅草柴,但没干几下,就已是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只好下来喝水吃馍。大概到了晌午时分,父母已经割了好几大捆柴,觉得差不多了,才下到坡底,喝水吃馍充饥。有时,我们带的水喝完了,依然渴得不行,就只好用手掬起山溪里的水喝。那时,山溪水喝起来格外甘甜。
在山上割柴虽然辛苦,但背柴下山才是最难的。要把割来的柴整理好,打成背子,顺着来时的路一步一步往下走。下山比上山难多了,因为背上压着几十斤的重量,一边是悬崖,一边是峡谷,必须小心翼翼。好不容易把柴背到山脚下放架子车的地方,装满架子车拉回家,这才算完成任务。回到家,母亲顾不得歇息,忍着饥饿为我们做饭。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母亲做的那碗“浆水面”,虽然简单,却格外香,格外好吃,因为我们早已饿急了。
上世纪60年代,西安到宝鸡、到成都通了火车。我们村里人一直都没坐过火车,甚至没见过火车。那时父亲在县里的一所中学教书,有一次他对我们说,想利用某个节假日带我们去看看火车。听到这话,我们兴奋极了。最近的火车站是邻县武功的普集火车站,距离我们家大概有70多里路。于是,父亲决定带我们去普集火车站看火车。
那是一个星期天,正好是“六一儿童节”。母亲凌晨四点就起床,为我们烙了一个大油饼锅盔馍,切成块,还煮了几个自家鸡下的鸡蛋,装了几瓶白开水,放进那个印着“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挎包里,准备路上吃。
大概五点左右,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和姐姐出发了。一路上,我高兴得不得了,看着飞快的自行车把许多房屋、行人都甩在后面,嘴里还不停地对父亲说:“骑快点,再骑快点。”父亲笑着说:“这就最快了。”父亲一边骑车,一边给我和姐姐介绍现在到了什么地方。我不停地问:“火车站快到了吗?”父亲总是回答:“早着呢,早着呢。”其实,我并不希望马上到火车站,只想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多看看路两边的景色。
骑了不知多久,父亲停下自行车,靠在路边,说要歇一会儿。他把我从自行车前面的大梁上抱下来时,我一下子站不起来了,原来是坐得太久,腿都麻了。姐姐虽然坐在自行车后座,腿也有些麻木。我们活动了半天,才缓过劲来。我们坐在路边的桥墩上,父亲一边用手帕擦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盒9分钱的“羊群”牌香烟,点上一根。我从母亲准备的食物里拿出一个煮鸡蛋,剥了皮吃起来,而姐姐则欢快地跑去看路边的小花。就在这时,我们听到火车的鸣笛声,看到一列长长的火车呼啸而过,知道普集火车站到了。那一刻,我们高兴得无法用言语表达。
儿时的时光是快乐的、幸福的,无忧无虑。那些与父母共同度过的日子,充满了温暖和爱,是我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如今,父母早已离我而去,我也渐渐老了。回首往事,有时会觉得自己的“不开心”只是自寻烦恼罢了。其实,人生不必太在意别人说什么,我们都是为自己而活,不是为别人而活。只要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与人为善,包容谦让,生活一定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在又一个父亲节来临之际,我写下这些文字,怀念与父母当年的生活。也愿长眠地下的父亲,父亲节快乐!

作者:陈洁,男,陕西省周至县楼观镇人。教师世家,书画门第。简居于旅游胜地古楼观台下,作学在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之侧。幼受当地文化及家庭环境影响熏陶,喜书画、爱文学、善收藏。曾在《陕西教育》《当代青年》《陕西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稿百余篇。其代表作有《爱的晶体是真诚》《她为何悄然离去》《几度风华几度情》等。现已退休。《陕西日报》《西安晚报》特约撰稿人。《诗韵墨语》签约作者。
诵读:蒋本义,网名:心中的太阳。辽宁大连人,企业退休员工。《更远处》平台主播。喜爱朗诵,崇尚自然,相信感动和回忆将超越一切,更是人类的永恒。让我们用期待和向往拥抱未来,愿世间的你我都能安好。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