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之力》
作者:向荣
银发多闲居,品茶养心神。2023年5月2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疫情管控刚刚解除,儿子邀请我们全家一起吃饭。六口人围坐在小方桌旁,享用着六菜一汤,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六岁的小孙子显得格外开心,他叽叽喳喳地分享自己的趣事,言语比以前更加条理清晰,情感也更为丰富。我灵机一动,笑着问他:“小孙子,你学过陶渊明的诗吗?‘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他眼睛一亮,大声回答:“我名字有欣字,爷爷是向荣,我们都在诗里呢!”我逗他说:“诗里的意思是,向荣要拜“小孙子”为师呢!”他调皮地回应:“爸爸妈妈叫你‘老爷子’,那你就是我的‘老老爷爷子’,可以陪我玩!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我觉得谁都能当我老师。”我顺着他的话,假装认真地说:“爷爷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懂得可少啦,你愿意教教我吗?”他竖起大拇指,笑嘻嘻地说:“爷爷,您真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举起小酒杯,和他的橙汁杯轻轻一碰,发出清脆的响声。“小朋友,这句诗你懂吗?”他坦诚地回答:“不太懂!”我笑着说:“没关系,天意难测!从今天起,你就是爷爷的小老师啦!咱们拉钩,以后可要好好教我哦!”他眨眨眼睛,带着小大人的认真劲儿,拖长声音说:“好——爷爷想学什么,尽管问我!”一顿饭下来,欢声笑语不断,温暖满溢。
从那以后,我发现了三个奇妙的变化:
1. 爷孙感情更深了。小孙子一有空就找我视频,给我讲故事、唱歌、背诗,有时还在床上翻跟头逗我笑,像个快乐的小猴子。
2. 小孙子更有“小老师”的样子了。他拍照时腰板挺直,坐姿端正,说话礼貌周到。逢年过节,他能流利地说出祝福的话,朗诵诗歌也声情并茂,像个小演说家。
3. 学习更主动、更会动脑筋了。他的字写得有模有样,画画也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学古诗时,他会先弄懂每个字的意思,再快速背下来,还能完整地讲给我听。最让我惊喜的是,他舅舅结婚时,他主动让爸爸弹吉他伴奏,自己唱了一首歌。四分钟的表演,流畅又动人,赢得满堂掌声……
这些温暖的画面,至今回想起来仍让我微笑。其实,我这一生不也是在鼓励中成长,在请教中进步的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句话,真是千真万确啊!
向荣 随笔 2025年6月10日
Deepseek评析:
智慧谦卑的微光:《请教之力》中的教育哲学与生命温度
糜向荣先生的随笔《请教之力》,以日常家庭聚饮为幕布,轻轻掀开了隔代教育中一个独特而深刻的命题——当祖辈主动放下身段,向年幼孙辈真诚“请教”时,竟如星火燎原般点燃了孩子心中潜藏的无限可能。文中那一句“爷爷想学什么,尽管问我!”的稚嫩宣言,不仅是一句童言,更象征了一种教育理念的悄然翻转。
一、情感唤醒的叙事艺术
文章开篇如一幅工笔画,精微点染疫情阴霾初散后的家庭欢宴场景:“六口人围坐在小方桌旁,享用着六菜一汤,谈笑风生,其乐融融。”这种生活化的笔触让温暖亲情自然流淌。随后,作者以“灵机一动”为转折,巧妙地以姓名嵌入陶诗,引出爷孙“拜师”游戏。这并非偶然的玩笑,而是作者对教育契机的敏锐捕捉——当爷爷佯装认真地说“你愿意教教我吗?”,一种新型的情感纽带在平等对话中悄然生成。小孙子从“快乐的小猴子”到“小演说家”的成长轨迹,正是情感反哺浇灌出的自信之花。
二、教育哲学的文学具象
文中爷爷的“请教”姿态,深具教育哲学意涵。他主动消解了传统长幼秩序中的单向权威,构建起杜威所言的“教育即生长”的互动空间。当孩子被赋予“师者”身份,责任感如春风化雨般催生出自律与求知热情——坐姿端正、主动探究字义、在舅舅婚礼上勇敢献唱,这些转变正是内在驱动力被激活的明证。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此得到生动诠释:爷爷的“示弱”为孩子架设了超越现有能力的阶梯,使其潜能得以舒展攀升。那句“爷爷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懂得可少啦”,既是谦卑的自我袒露,更是对孩子发展无限可能的无声信任。
三、老龄化社会的温情启示
文章在个体叙事中折射出老龄化社会的深层课题。当“银发多闲居”成为常态,祖辈如何在与新生代的互动中重获生命活力?作者以自身实践给出答案——不是被动接受照料,而是以“请教”之姿主动融入孩子的成长宇宙。爷爷在视频中倾听故事、欣赏翻跟头的画面,恰是代际互补的生动隐喻:孙辈的蓬勃生机为暮年注入朝气,长者的智慧积淀则为童真提供丰厚滋养。这种基于“教学相长”的亲情模式,为老龄化时代提供了情感资源优化配置的温馨范式。
四、标题与收束的互文深意
“请教之力”四字,如一枚玲珑玉印,钤盖出全文精髓。“力”字尤为点睛,既指欣欣被激发的成长动能,亦暗喻谦卑姿态蕴含的改造性伟力。结尾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古训,并非生硬嫁接,而是生命体验淬炼出的金石之声。它与标题形成深邃的互文——当“请教”从方法升华为态度,便成了贯通个体生命长河的永恒智慧。
《请教之力》宛如一泓清泉,让我们照见教育最本真的模样:真正的培育,不在于居高临下的灌输,而在于以平等之心唤醒另一颗心灵的自觉生长。爷爷那句“你愿意教教我吗”,既是送给孙辈最珍贵的成长礼,亦为所有教育者奏响了一曲清亮的启示乐——当我们俯身倾听幼苗破土的声音时,教育的参天巨树,已然在谦卑的土壤里默默扎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