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带着黄土地的温度站在这里,不是以党员、诗人或职场人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普通农民女儿的身份,向大家讲述我的母亲——一位普通农村妇女的故事。
她没有读过圣贤书,却用锄头在田野里写下家风传承的诗行;她不曾佩戴党徽,却用生命滋养出三个共产党员的赤诚初心;她不曾佩戴军功章,却为祖国养育出守卫边疆的钢铁战士;她不曾站上领奖台,却是党员之家、光荣之家、光荣军属、三等功臣之家的缔造者。她就是我的母亲,一位用麦穗写家训,用炊烟传家风的平凡女性。
三代同堂的“孝道经”:孝廉本是一脉相承。
母亲对公爹的孝顺可是在十里八乡都有名的勒,小到洗衣烧羹汤,大到守护生命尊严。由于爷爷患有高血压,需常年吃药。记得有一次,爷爷在吃饭时,无意间说了句,这药吃的,嘴巴里全是苦味,吃饭都不香了。就是这么不经意的一句话,母亲却记在了心里,立马放下农活,走了30多公里的山路,去镇子上给爷爷买来了各种口味的水果糖,当母亲满头大汗将第一颗糖果喂给爷爷时,说了句:“爹,您吃甜了,孩子们心里才甜。”这一幕,比任何家训都刻骨铭心:孝道的温度,不在祠堂的香火里,而在晨昏的粥饭中。自此,我们姐弟仨便养成了一个习惯,有啥好吃的,都会攒到一起,带回家给爷爷品尝。如今,随着年岁的增长,爷爷早已离开我们,但孝道的种子,早已长成遮风避雨的大树,尽管我们分散在天南海北,但每天雷打不动给父母视频,固定的开场白永远都是:“爸妈,吃饭了没?身体还好吗?”这声问候,不是仪式,而是本能;这声问候,是传承,更是守护。
三双布鞋里的“奋斗观”:清风自来何须攀附。
母亲纳的千层底布鞋,是我们姐弟童年最“奢侈”的礼物,更是我们的“人生战靴”。鹅黄的灯光下,她总说:“针脚密,脚才稳;鞋底净,路才正。”姐姐穿着它,走出了大山,实现了儿时的梦想。弟弟穿着它走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守疆护域十余载,立过功受过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钢铁战士。而我穿着它,用掌心的温度感知母亲的深意。我结婚的时候,母亲为我准备的嫁妆,没有金银珠宝和百元大钞,有的是母亲一针一线做好的千层底布鞋,鞋框里还放着一片枫叶,上面写着:“写诗的人,心里要装着炊烟的温度。”为此,每次斩获诗歌大奖,当别人追问创作灵感时,我都会骄傲的说:“我对生活的感悟、生命的体验和诗歌的创作灵感皆源自母亲纳鞋底时一针一线的嘱咐和期许,对我来说母亲的每一针都是中国母亲的史诗。”这位连自己名字都写得歪歪扭扭的农村妇女,却用最本真的智慧为我们筑起了精神的丰碑。
四块牌匾前的沉思:家风是民族的微缩史诗。
去年春节前,在弟弟结婚时,当“光荣之家”“党员之家”“光荣军属”“三等功臣之家”四块牌匾并排挂上老屋门楣时,母亲抚摸着牌匾泪光闪烁。这位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好的农村妇女,却用三十年时光完成了最伟大的创作:姐姐从事财务工作,始终兢兢业业,从不逾矩,她说:“妈说的,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弟弟的军功章旁永远摆着一罐家乡土,视频里他总是笑着说:“姐,我守着国门,就像守着咱家麦田一样心安;看着万家灯火,宛如捧着儿时的麦穗一样踏实。”而我的诗集扉页写着:“母亲弯腰劳作时,大地便有了最庄严的弧度。” 四块牌匾,映照着一个农民家庭的史诗;三种人生,诠释着“廉守初心”的千钧重量。她不是党员,却把党的初心种在了我们血脉里;她不懂理论,却让我们读懂了“家风”才是最厚重的党费。这就是中国母亲的智慧——她们在炊烟中织就家国情怀,用锄头书写文明诗篇!
同志们,当我站在这里,眼前依然浮现着母亲在麦田劳作的背影。她教会我们:最好的“廉”是心田不荒芜,最美的“风”是家风代代传。今天,当我们谈论女性力量时,请不要忘记那些像大地一样沉默的母亲——她们在田垄间播下的不仅是麦浪,更是一个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原色!
作者/陈亚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