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素帖》:千年墨韵的传奇之旅
天 琮
《蜀素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的传世杰作,被誉为“中华第一美帖”和“天下第八行书”,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自诞生以来,便承载着无数的传奇故事,其艺术魅力与流转经历,宛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在时光长河中徐徐展开。


一、《蜀素帖》之诞生
蜀素,乃蜀地所产的白色生绢,质地精良,价值千金,其上布有乌黑色斜纹,人称乌丝栏。因其未经矾水加工,书写难度极大,连南宋陆游都曾感慨“吴笺蜀素不快人,付与高堂三丈壁”。意思是说,在吴坚和蜀素上写字极不痛快,哪有在高大厅堂三丈墙壁上酣畅淋漓。公元 1044 年,宋代林希家族得此蜀素,精心装裱后,一直盼有书法大家题字,然而,此后的几十年间,竟无人敢下笔。
直至北宋元祐三年(1088 年),米芾时年 38 岁,声名远扬。吴兴郡守林希邀其同游太湖近郊苕溪,游玩后米芾即兴创作多首诗歌。林希趁机拿出珍藏 44 年之久的蜀素请米芾题字。米芾见此,兴奋异常,当仁不让,一挥而就,写下八首诗,成就了《蜀素帖》,又名《拟古诗帖》。此帖纵 29.7 厘米,横 284.3 厘米,共 71 行 656 字,全卷有效印章 112 枚。
二、米芾其人与其书风
米芾,字元璋,人称米襄阳,米南宫、米海岳,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
这位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行事风格常惊世骇俗,如拜石称兄等。他主张“八面出锋”“锋势备全”,追求执笔清虚灵活,点画变化不失天真。启功先生曾作诗“臣书刷字墨淋漓,舒卷烟云势最奇,更有神通知不尽,蜀缣游戏到乌丝”来赞誉他。“臣书刷字”源自米芾与宋徽宗谈论本朝书法家时,自评“刷字”;“舒卷烟云”恰似米氏父子绘画中“米氏云烟”的氤氲效果;“更有神通知不尽”则体现米芾疏狂性格,认为自身本领未全被见识;“蜀缣游戏到乌丝”便是指《蜀素帖》。
《蜀素帖》笔法灵动,结构精致多变,笔力劲健沉着,顿挫随心,姿态飞动,中侧锋变化莫测。因蜀素不易受墨且米芾书写速度快,点画间枯笔渴笔众多,八面出锋的用笔与丰富墨色变化,形成独特行书风格,打破晋唐以来和平简远书风,创造出激越痛快、神采奕奕的书法境界,备受后世推崇。
三、《蜀素帖》的流转与珍藏
宋元之际,《蜀素帖》归林希家族收藏。明代时,先为汪宗道所有,他曾邀沈周、祝允明题跋。嘉靖 32 年,顾从义在朋友家见此卷后倾囊购得,并在卷后题跋。此后,此帖又经项元卞、吴廷、董其昌等人珍藏。清代,先后由陈之阊、陈焘、高士奇、王鸿绪、傅恒等人递藏,傅恒传给儿子福隆安。乾隆 48 年,福隆安将其进呈清宫内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四、后人题跋与印章的精彩呈现

1. 董其昌题跋(一):卷首无乾隆大字题书,而是董其昌的第一题跋。董其昌盛赞笔法精妙,称在米芾存世法书中,此帖堪称第一。他提及曾对陈瓛(号增城)说无缘见真迹,20 多年后,真迹竟为陈瓛所得。董其昌还自比日夜苦练书法却不及米芾,用“卫夫人之泣”典故表达对米芾书法进步之惊叹。周围印章有乾隆的“石渠宝笈”“绘月有色水有声”“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定监”“宝笈重编”;傅恒的“傅恒”“春和居士”;嘉庆皇帝的“嘉庆御览之宝”以及“金素山藏经纸”小印。
2. 董其昌题跋(二):1604 年 5 月,吴廷携真迹至西湖,董其昌以多位名家真迹交换得之。董其昌将其与骊龙之珠相比,寓意价值千金。跋文尾钤“知至诰日讲官 董其昌印”,还有两行小字“万历乙卯长至日海昌陈瓛关观 曾孙陈焘珍玩”,尾钤“陈涛之印”。
3. 胡完夫题跋:熙宁八年(1075 年)农历 4 月 14 日,胡完夫与徐道渊、闾丘公显应林希之邀至邵氏东园,林希出示蜀素请题字,三人未敢下笔,仅在卷尾题识。尾钤“子孙永保”“项子京家珍藏”“陈之阊印”“希亮珍玩”,还有一行小字“秦伯镇书蜀道难已下”(林希题,时间不明),印有高士奇的“忠孝之家”“竹窗”“淡人”;宣统皇帝溥仪的“宣统鉴赏”;“吴廷之印”“至道无为”“无逸斋精鉴玺”“槜李项氏世家宝玩”。
4. 董诰奉命题跋(一):乾隆认为《蜀素帖》是米芾真迹,原是傅恒旧藏。1782 年冬,傅恒之子福隆安家遭火灾,《蜀素帖》因在装裱路上躲过一劫。1788 年,傅恒孙子丰伸济伦家又遭火灾,乾隆感慨若未送进宫,恐此帖不保,认为好东西有神灵护持。落款为乾隆 53 年(1788 年)农历四月御时辰董诰奉旨敬书,魏前臣诰连朱印。题跋周围印件有乾隆的“见天心”“半榻琴书”“水月两澄明”。

5. 董诰奉命题跋(二):乾隆对米芾《拟古诗》中松树与柏树的描写提出异议,认为柏树比松树生命力更强,觉得米芾厚此薄彼的说法可笑,体现乾隆虽喜米芾字却看不上其诗。周围有乾隆的“妙意写清快”“茹古含今”“研露”印章。
6. 沈周题跋:沈周称米芾爱收藏晋唐法书真迹,常临摹以检验自身书法与他人鉴别能力。汪宗道请其为《蜀素帖》题跋,沈周起初不敢,后因苏轼对米芾书法的高度评价,加之亲眼所见帖中文辞书法精妙,便答应题跋。落款为正德改元八月下浣后学沈周,时年 79 岁,钤印“沈氏启南”“白石翁”,还有项元卞的“子京所藏”“子孙世昌”印章。
7. 祝允明题跋:祝允明表示见过诸多米芾法帖,认为汪宗道家的《蜀素帖》是精品,自己虽有意学米芾书法却难常见其帖。临别题跋,感慨唐宋以来书法大家不多,汪宗道能搜罗全,应了欧阳修“物长聚于所好”之言。钤印“允明”“希哲”“用笔在心”“枝山”,后有文征明小字题跋“嘉靖丁巳十月三日,长洲文征明观”,时年 87 岁,钤印“退密”“项元卞印”“墨林秘玩”“宫保世家”“重华宫精鉴玺”“笔画春雨”“王鸿绪印”“高士奇”“吴廷”“江邨”。
8. 顾从义题跋:顾从义详细记录《蜀素帖》从庆历四年织造,到林希装裱、众人不敢题字,再到米芾题诗的过程。嘉靖 32 年他购得此帖,认为帖中诗体完备、妙入神,又有沈周、祝允明、文征明鉴定题跋,更显珍贵。他还讲述乘船拜访文征明时忘带帖,船翻却未损帖,文征明称有神物护持之事。落款为嘉靖 40 年辛酉润五月,研山居士顾从义,北上舟【南阳闸】,展卷谨识,跋文前有王鸿绪的印。
9. 王衡题跋:王衡简短题跋称米芾以老法秃笔书写,字体遒古可爱。落款为甲辰闰九月九日,王衡题于春水船,钤印“乾隆鉴赏”“王衡之印”“董其昌太史氏”。

10. 董其昌题跋(三):崇祯七年农历十一月,陈瓛之子陈之伸带《蜀素帖》至董其昌家,董其昌再次见到心爱之帖,心情如同米芾重见砚山。他以米芾失去砚山后作《怀南唐砚山》诗,表达自己的遗憾悔恨之情。落款注明时年 79 岁,钤印乾隆“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
《蜀素帖》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在无数名家的珍视与题跋中,其墨韵传奇愈发厚重,宛如一坛尘封千年的美酒,愈发香醇浓郁,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它不仅是米芾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见证。每一处笔法的精妙、每一次墨色的变化,都仿佛在诉说着北宋时期的文化风貌与米芾的才情风骨。而后人那些或长或短、或赞或议的题跋,以及一枚枚精心钤盖的印章,犹如镶嵌在这颗明珠上的细碎珍宝,共同构成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图景。
《蜀素帖》所承载的,早已不只是书法艺术本身,更是无数文人墨客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它静静地陈列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向每一位观者展示着千年前的墨韵风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书法爱好者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让这千年墨韵的传奇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
注:资料来源牛荣老师授课课件。
写于2025年6月10日/乙巳五月十五

作者简介:巩天宗,又名天琮,1956年4月生于桓台,本科学历,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处长,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荣获2024年度竹庐文艺奖十大散文家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