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高考学子(七阴)文/周才
十载磨刀苦日长,笔尖霍霍露锋芒。
炎炎考室汗如雨,个个争当科甲郎。
好的,这首七绝《高考学子》生动地描绘了高考学子的状态和抱负。以下是对其的解析:
《高考学子》解析
题目与主题:
题目直指核心——高考学子。
主题鲜明:歌颂高考学子多年寒窗苦读的艰辛,展现他们考场拼搏的决心和对金榜题名的渴望。
意象与比喻:
“十载磨刀” (十年磨刀): 这是一个核心比喻。将学子漫长的学习生涯比作“磨刀”,十年寒窗便是“磨刀”的过程,强调其艰辛和漫长(“苦日长”)。刀象征着知识、能力和应试的本领。
“笔尖霍霍露锋芒” (笔尖霍霍,显露锋芒):
“笔尖霍霍”:“霍霍” 常形容磨刀的声音或刀光闪动的样子(如《木兰诗》中“磨刀霍霍向猪羊”)。这里用来形容学子快速、有力、自信流畅的书写动作,仿佛利刃挥舞,寒光闪闪。这个比喻承接“磨刀”,形象生动且极具力量感。
“露锋芒”: 锋芒指刀剑的刃口和尖端,比喻显露出来的锐气和才干。经过十年“磨刀”,学子们终于到了在考场上展示实力、显露才华的关键时刻。
“炎炎考室汗如雨” (炎热的考场里汗如雨下): 这是一个写实的意象描写。点明了高考的环境特征——炎热(通常6月考试),以及学子们紧张拼搏的状态——“汗如雨”。汗水既是天气炎热所致,更是专注答题、内心紧张和全力以赴的表现。
“科甲郎”: 这是一个借代或典故性意象。“科甲”指科举考试的科目(如进士科、明经科等),引申为科举功名。“郎”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科甲郎”指科举及第者(进士、举人等)。诗中借指高考成功、金榜题名的学子。这个意象表达了学子们的目标和理想。
语言与修辞:
比喻生动: “磨刀”、“霍霍”、“锋芒”构成连贯生动的比喻链,有力刻画了备考和应试过程。
用词精炼有力: “十载”、“霍霍”、“炎炎”、“汗如雨”、“个个”等词语简洁有力,营造出紧张、火热、群体拼搏的氛围。
细节刻画: “笔尖霍霍”、“汗如雨”捕捉了考场上的具体细节,使画面感极强。
白描与夸张结合: “炎炎考室汗如雨”是白描场景,“十载磨刀”、“个个争当”则带有一定的概括性和夸张色彩,突出普遍性和决心。
借代(典故): 用“科甲郎”代指高考成功者,增添文化内涵,也体现了学子追求的崇高目标(类似于古代的功名)。
情感基调:
赞美与肯定: 对学子们长期努力的艰辛(“苦日长”)表示理解和同情,但更主要的是对他们刻苦磨砺(“磨刀”)、考场拼搏(“霍霍”、“汗如雨”)精神的赞美。
期许与祝愿: “个个争当科甲郎”表达了作者对每一位考生都能发挥出色、实现理想的深切期许和美好祝愿。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
结构(起承转合):
起(首句): “十载磨刀苦日长” 点明主题——漫长而艰苦的学习生涯是基础(起)。
承(第二句): “笔尖霍霍露锋芒” 承接“磨刀”之果,描绘考场上的自信挥洒,锋芒毕露(承)。
转(第三句): “炎炎考室汗如雨” 笔锋一转,描绘考场环境的严酷和学子拼搏的艰辛细节(转)。
合(第四句): “个个争当科甲郎” 收束全篇,点明所有艰辛付出的最终目标和群体志向(合)。
平仄与用韵(“七阴”):
题目标明“七阴”,指采用《平水韵》的下平声“十二侵”韵部(也有观点指新韵中的“齐”韵或宽泛的阴平声)。
本诗韵脚为:长、芒、郎。
在平水韵中:
“长” (cháng):下平声 七阳
“芒” (máng):下平声 七阳
“郎” (láng):下平声 七阳
在中华通韵(新韵)中:
“长” (cháng):十三昂
“芒” (máng):十三昂
“郎” (láng):十三昂
第三句末字“雨” (yǔ) 是仄声(上声七麌 / 新韵十一鱼),不入韵。
因此,无论按平水韵还是新韵,韵脚“长、芒、郎”都属于 阳平声韵(阳韵) ,而非严格意义上的 阴平声韵(阴韵)。
标题“七阴”可能与作者个人标注习惯或对新旧韵的不同理解有关,或者意图强调一种幽微、内在(阴)的情感(如苦、汗、争),但实际押韵用的是阳平韵(阳)。
平仄方面,这是一首七言绝句,遵循了基本的仄起首句入韵格式(可能存在个别字的调整)。
总结:
这首《高考学子》是一首主题鲜明、意象生动、情感真挚的七言绝句。
核心意象: 用“十载磨刀”比喻长期艰苦学习,“笔尖霍霍露锋芒”描绘考场上的自信挥洒,“炎炎考室汗如雨”写实考场环境与拼搏状态,“科甲郎”点明奋斗理想。
语言特点: 比喻精妙(磨刀、锋芒),动词有力(霍霍、争当),细节传神(汗如雨),结尾点题。
情感: 赞美学子的努力与拼搏精神,表达对他们实现理想的深切期许。
押韵: 实际押的是阳平韵(七阳/十三昂),与标题“七阴”所指的阴平韵不符,但诗歌整体流畅,瑕不掩瑜。
整首诗以饱满的热情和生动的笔触,为高考学子留下了一幅充满汗水、希望和奋斗精神的考场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