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之光,照亮时代征程
——纪念“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72周年
文/艺鸣
72年前的6月10日,毛泽东同志挥笔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这12个大字如同一束强光,穿透历史的尘埃,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72载光阴流转,这一题词的深远影响,早已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投身体育运动、追求健康生活的强大动力。
回首往昔,旧中国积贫积弱,“东亚病夫”的帽子沉重地扣在国人头上,民族整体体质低下,体育事业更是一片荒芜。毛泽东同志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深刻洞察到发展体育运动、强化体育教育对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意义。1917年,他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振聋发聩地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 ,并呼吁“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点明了克服落后观念束缚、推动思想变革是实现健民强民、变化民质的前提。这份对体育的深刻认知,犹如一颗思想的火种,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埋下,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时机。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的体育思想逐步聚焦于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体育运动,全面增强翻身做主人的广大人民体质,为更好地发展生产、改造世界、实现国家和民族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1952年的题词,便是这一思想的高度凝练与升华,它为新中国体育事业指明了方向,赋予了体育事业新的使命与担当。
在题词精神的指引下,我国体育事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从第一套广播体操的发布,到“劳卫制”在中等以上学校、职工、军队中的推行,再到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实施,党和政府始终将人民的健康放在首位,不断推动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如今,无论是城市的公园、广场,还是乡村的健身广场,都能看到人们锻炼的身影;无论是清晨的慢跑,还是夜晚的广场舞,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力量。
72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在竞技场上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许海峰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射落新中国首枚奥运金牌,实现中国代表团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到如今中国体育健儿在各类国际赛事上摘金夺银,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风采,中国体育正逐步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体育健儿的顽强拼搏,也是国家对体育事业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精神的生动体现。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关心体育工作,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身边的体育公园越建越多,健身路径更加智能便捷,健身赛事线上线下全面开花,科学健身指导走进千家万户。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体育的价值也在不断拓展,与青少年成长、文化、旅游、健康等领域深度融合,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纪念“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72周年,我们更应深刻领悟题词的精神内涵,将其转化为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实际行动。我们要继续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完善全民健身设施,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体育发展的成果;要加强体育教育,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和习惯,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储备人才;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激励体育健儿在赛场上奋勇拼搏,为祖国赢得更多的荣誉;要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激发体育市场的活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让我们铭记毛泽东同志的题词精神,以体育为纽带,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力量,向着体育强国的目标奋勇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体育力量,让体育之光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