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遇也偶遇
文/林水火(福建)
隔窗远眺也放映一度高考的庞大
约遇也偶遇一杯茶一束花
在不是假日的假日里默契一场
以课代表的名义与诗集
凉爽地干杯
师生与师友在交汇的时空畅想
一些泛黄的记忆喧嚣起尘封的耕耘
曾经叠纸的风景已在浸泡的笔尖上成型
炽热而宽阔的词汇似乎升值了斑斓的梦幻
此时,忘却了这样那样的褶皱与发白
朝圣远方的年轮一圈圈吐露赤裸的田间
一抹简单微笑
很自然地打捞起混合过乡野苦辣酸甜
《约遇也偶遇》诗歌点评:在时光褶皱里打捞诗意的琥珀
一、意象构建:记忆碎片的蒙太奇式拼贴
诗歌以 “隔窗远眺” 切入,将 “高考的庞大” 通过窗户这一媒介转化为放映的影像,时空在此处产生折叠 —— 现实的窗与记忆的屏形成互文,暗示着对过往的凝视已非具象的回望,而是经过时光滤镜的重构。“约遇也偶遇” 作为诗眼,在 “一杯茶一束花” 的日常物象中消解了刻意与偶然的界限,茶的温润与花的明艳,恰如师生情谊在 “不是假日的假日” 里自然生长的默契。
课代表、诗集、干杯等意象的组合颇具巧思:“以课代表的名义” 带着少年意气的郑重,与 “凉爽地干杯” 的随性形成张力,仿佛将课堂上的严谨与课后的松弛压缩进一个动作,让知识的传递与情感的交流在杯盏碰撞中达成和解。
二、时空张力:泛黄记忆与鲜活当下的对话
第二节 “师生与师友” 的身份重叠,揭示了教育关系中超越身份的情感升华。“泛黄的记忆喧嚣起尘封的耕耘” 用听觉写视觉,让静态的记忆碎片在 “喧嚣” 中复活 ——“耕耘” 一词既指向知识播撒,也暗喻师生共同度过的时光如土地般被反复打磨。 “叠纸的风景” 与 “浸泡的笔尖” 形成工艺隐喻:童年叠纸的稚拙与笔尖浸润的成熟,象征着从具象想象到抽象表达的成长轨迹,而 “炽热而宽阔的词汇” 则让过往的梦想在语言中获得永恒的色彩。
第三节 “忘却褶皱与发白” 的表述充满哲思:时光在衣物上留下的褶皱、在记忆中造成的褪色,被 “朝圣远方的年轮” 一一抚平。“赤裸的田间” 以原始的生命力对抗时光的磨损,让 “乡野苦辣酸甜” 的味觉记忆通过 “简单微笑” 被打捞,仿佛所有复杂的滋味最终都沉淀为嘴角那抹不加修饰的坦然。
三、语言特质:冷抒情与热意象的平衡术
诗人擅长用冷静的叙述包裹炽热的情感:“凉爽地干杯” 中 “凉爽” 本是触觉,却用来形容情感的释放,形成感官错位;“词汇升值了斑斓的梦幻” 将抽象概念 “升值” 与视觉 “斑斓” 嫁接,让梦想有了可丈量的质感。这种语言的陌生化处理,避免了对师生情的滥情书写,转而以 “浸泡的笔尖”“赤裸的田间” 等意象让情感在物象中自然流淌。
结尾 “打捞” 一词尤为精妙:它将散落的记忆碎片比作沉入时光之河的珍宝,而 “混合过乡野苦辣酸甜” 的微笑,则是对生命滋味最本真的提炼 —— 没有刻意的煽情,却在 “自然” 的笔触中让诗意如琥珀般凝固,折射出岁月沉淀后的透亮。
四、主题延伸:教育场域中的生命共振
诗歌超越了普通的师生情谊书写,在 “约遇也偶遇” 的哲学命题中,暗示着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偶然碰撞与必然联结。从 “高考的庞大” 到 “乡野的苦辣酸甜”,空间的转换实则是生命维度的拓展:当知识脱离试卷成为 “炽热的词汇”,当师生关系超越身份成为 “交汇的时空”,教育便完成了从功利性 “耕耘” 到存在性 “朝圣” 的升华。
整体而言,这首诗如同被时光浸泡的手稿,在日常物象中藏匿着岁月的褶皱,又在语言的缝隙里透出记忆的光亮 —— 它让我们看到,所谓成长,不过是在某个 “不是假日的假日”,与过往的自己、相遇的他人,以一杯茶的温度,默契地干了名为 “时光” 的这一杯。
林水火,笔名绿帆,福建省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古雷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作协会员,漳州古雷港经济开发区作协理事,正高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高级人才(C类)。其诗歌作品散见《八闽现代诗大展》《齐鲁文学》《青年文学家》《作家新视野》《微型诗选刊》《野果文学》《西北文艺》《诗路作家》等纸刊及中国诗歌网、中文诗歌网等网络平台。著有诗集《时光在风中行走》《眸光里的呼吸》《月光落在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