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历史时空的丝路交响曲
——评王芳闻组诗《阿联酋迪拜丝路行吟》
评论员:陈东林
在人类文明的浩瀚星河中,丝绸之路是一条闪耀着多元文化光辉的纽带,串联起东西方千年的历史与情感。2025年5月27日,由联合国丝路论坛国际诗歌委员会和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艺术节,在迪拜国家图书馆盛大开幕。这场汇聚了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及阿联酋百余位诗人的文化盛事,以诗歌为桥梁,在波斯湾的涛声中续写着丝路文明的当代传奇。王芳闻的组诗《阿联酋迪拜丝路行吟》,正是对这一盛事的诗意回应与深刻诠释。六首诗歌以时空为经纬,将长安的驼铃、迪拜的塔影、波斯湾的潮汐编织成一部跨越历史、连通文明的交响史诗,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奏响了丝绸之路精神的永恒乐章。
一、沙粒驼铃:历史纵深里的文明密码与对话共振
王芳闻组诗的开篇《赴一场迪拜之约》,以“金色沙粒”为核心意象,构建起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桥梁。“它说它记得驼铃的悠扬,自长安大雁塔来”,诗人赋予沙粒以生命,使其成为历史的诉说者。长安大雁塔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象征,承载着盛唐时期的辉煌与开放,通过沙粒的讲述,瞬间将读者带回千年前的丝路起点,建立起长安与迪拜之间跨越时空的联系,展现出丝绸之路历史的源远流长。这种以小见大的笔法,将丝绸之路宏大的历史叙事,凝聚在一粒沙的记忆之中,正如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主席Max Lu所言,“两千多年前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经由丝绸之路抵达中东地区”,沙粒的“诉说”,正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最质朴而生动的注脚。
在《遥远的驼铃》中,诗人进一步展开历史纵深的描绘:“驼峰,驮着血红的落日/穿过波浪蜿蜒的沙丘/驼铃叮当,抖落在沙粒里/长出了珊瑚礁的形状”,以油画般的笔触勾勒出古代商队的跋涉图景。驼铃在这里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行路信号,更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抖落在沙粒里/长出了珊瑚礁的形状”这一意象,将商贸往来与生态变迁巧妙交织,暗示丝绸之路如同珊瑚礁般,在岁月的积淀中形成了多元文明共生的生态系统。诗中“渔村在海浪中沉睡了千年”的表述,与迪拜从渔村发展为国际都市的蜕变形成互文,在历史的“沉睡”与“惊醒”之间,彰显出丝路精神从未中断的传承脉络。
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艺术节的举办,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搭建了重要平台。在迪拜王室成员、文化艺术部门官员,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共同见证下,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授予迪拜酋长谢赫·穆罕默德“丝绸之路文化与文学启蒙人物”称号,这一仪式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正如诗歌节名誉主席黄亚洲在致辞中所说:“诗歌是深植于我们民族血脉的文化基因;而在充满魅力的阿联酋迪拜,诗歌同样是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瑰宝。”从中国古老的《诗经》,到阿拉伯传统的“纳巴提”诗歌,从李白、杜甫等中国古代诗人,到迪拜酋长创作的《积极的精神》等诗歌作品,诗歌成为了跨越文明界限的共同语言。
王芳闻的《遥远的驼铃》在开幕式上的朗诵,更是将诗歌文本与现场情境进行了深度融合。诗中“迪拜塔,刺破云层高耸桅杆/帆船酒店,扬起永不降落的白帆”对现代迪拜建筑的描写,与真实存在的哈利法塔、帆船酒店形成视觉呼应;“穆罕默德的歌声/在蓝天与白云之间萦绕”的表述,则与酋长诗歌的现场吟诵产生听觉共鸣。这种文本与场域的紧密互文,使诗歌不再局限于纸面,而是成为了生动的文明对话载体与仪式,让历史的回响在当代的舞台上再次激荡。
二、塔影浪潮:现代迪拜的立体呈现与生态解构
在《赴一场迪拜之约》中,“当哈利法塔把阳光切成金箔时/我的影子突然学会了阿拉伯语/用弯曲的线条/翻译蓝风裹着的古兰经”,诗人将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与阿拉伯文化经典《古兰经》相结合,通过“影子学会阿拉伯语”这一充满奇幻色彩的想象,生动地展现了现代建筑与古老文化在迪拜的完美融合。哈利法塔不仅是迪拜现代化的象征,更是人类建筑艺术与科技实力的结晶,它与《古兰经》所代表的阿拉伯文化相互辉映,体现了迪拜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阳光被“切成金箔”的动态描写,暗合迪拜酋长“创新是民族复兴密码”的理念,而“翻译古兰经”的意象,则隐喻着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使建筑成为了文化对话的独特媒介。
在《在波斯湾游轮上,拥抱一只“白熊”》中,诗人以游轮为舞台,构建起历史与现实的叠影:“哈利法塔在暮色里高高举着神灯/辛巴达驾着帆船酒店起航了”,将哈利法塔比作阿拉伯神话中的神灯,帆船酒店想象为辛巴达的航船,使现代建筑获得了神话般的文化隐喻。这种“建筑神话学”的书写方式,既呼应了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执行主席曹谁“融合东西、合璧古今”的大诗主义理论,也印证了世界丝绸之路诗歌节名誉主席阿德尔·霍扎姆对迪拜“诗歌之城”的定位——建筑不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是承载着文明叙事的物质载体,在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迪拜国王牧场》展现了沙漠生态的文化重构之美:“绿风,在万只驼峰上轻拂/光阴在厚厚的驼唇边轻嚼慢咽”,现代牧场的生态奇迹与古代驼队的时间质感并置,“海水淡化的白色血液”与“贝都因的千年歌谣”形成科技与传统的对话。诗中“渔村在海浪中沉睡了千年/被一串摇晃的音符惊醒”的历史叙事,在此转化为“阿拉伯半岛的滚烫沙粒/与我诗情澎湃的心”的当代体验,体现了迪拜将沙漠劣势转化为文化优势的智慧。正如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图书馆执行董事穆罕默德·萨利姆·阿尔·马兹鲁伊博士所言,“诗歌能够启迪发展,是连接文明的桥梁”,诗人通过对牧场中沙棘草、沙枣树等植物的描写,以及对海水淡化技术、现代交通工具与传统贝都因文化共存场景的刻画,展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同时也体现了迪拜在生态建设与文化传承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实现了对沙漠生态的诗意解析与重构。
三、文明互鉴的多维镜像与跨文化类比
《波斯湾的三角梅》中,“白袍子,黑袍子,旋过街巷的影子/多象我母国的太极鱼”,诗人将阿拉伯传统服饰与中国太极图式并置,在视觉符号的相似性中挖掘文化哲学的共通性。白袍黑袍的动态“旋舞”,暗合太极阴阳相生的哲学内核,而“沾着沙漠玫瑰的幽香/把阳光酿成五月的热情”的书写,则将阿拉伯文化的热烈奔放与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相融合,形成“和而不同”的文化美学。这种跨文化类比,与黄亚洲在诗歌节致辞中“谈论纳巴提时,迪拜文化人也在谈论李白杜甫”的判断形成呼应,印证了诗歌超越语言障碍、实现心灵感应的强大力量,展现了不同文明在深层次上的共性与和谐,以及文化交流中相互理解与欣赏的美好图景。
《在波斯湾游轮上,拥抱一只“白熊”》构建了多元文学经典的对话场域。“山鲁佐德,阿里巴巴,阿拉丁,辛巴达”等阿拉伯神话人物,与“泛黄的纸页”“羊皮卷”等东方书写载体相遇,形成跨文本的狂欢。诗人通过“旋转彩虹飞毯”的动态意象,将《一千零一夜》的叙事传统与现代游轮的全球化体验相融合,而“哈利法塔举着神灯”的魔幻书写,则将现代建筑转化为文明守护的象征。这种文学考古与当代叙事的叠加,正如曹谁所言,“人类源自同一地方,必将走向同一地方”,预示着丝绸之路在全球化时代的叙事转型。在这个对话场域中,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经典相互碰撞、交融,展现出文化交流带来的创新活力,也体现了丝绸之路作为文明交流纽带,在当代继续促进不同文化相互理解、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丝路精神的时空变奏与永恒传承
迪拜酋长的诗歌成为传统丝路精神现代性激活的生动体现。“创新不是奢品,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密码”的金句,在《遥远的驼铃》中转化为“石油与信仰的经纬/织就一座梦幻般的仙岛”的诗化表达,将现代工业文明与宗教文化传统编织为新的文明图谱。贝都因人的“千年歌谣”与“沙地摩托”的并置,以物质符号的对比,展现了传统在现代性中的创造性转化。正如阿德尔·霍扎姆所言,迪拜的建筑、街道、日常细节皆为“诗的具象”,王芳闻的诗歌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描绘,将迪拜酋长所倡导的创新精神与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开放包容、勇于探索的传统精神相融合,以现代的语言和意象,赋予传统丝路精神新的内涵与活力,使其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组诗以“照亮了欧亚非的心脏”的表述,将丝绸之路升华为全球文明共建的象征。在《波斯湾的三角梅》中,“小小的灯盏”既是物理意义上的城市灯火,更是诗歌精神与丝路精神的隐喻——“为在沙漠和海水中淘珍珠的人导航”,呼应了王芳闻在诗歌节致辞中“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长的诗歌之路”的论断。这种将诗歌视为文明导航灯的书写,与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深度契合,展现了丝路精神从区域文明交流向全球文明共建的价值跃迁。在全球化时代,丝绸之路精神所倡导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理念,为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王芳闻的组诗通过对历史、现实、自然和文化的描绘,以及对丝路精神的思考与展望,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继续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繁荣、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让丝路精神的光芒在时间的长河中永恒闪耀,照亮人类文明前行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