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味》赏阅 . 敬复
作者: 郝 俊 凱
散文拙作《回味》在《世界文学》大平台刊登、并入围第二届“白鹭杯”金笔作家、金笔诗人文学作品大赛后,得到广大文友和众读者的热情关注和热议、热评,点赞、点击量已近30万,大大出乎我之所料。特专辑文学创作、评论著名行家里手刘昊先生,对《回味》的赏阅鉴评与我之敬复,以敬谢读者。
在时光与地域中编织深情的锦缎
——赏阅郝俊凱散文《回味》
作者:刘 昊
(刘昊,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研究会会员。曾于诸报刊发表短篇小说200余篇、诗歌近百首、报告文学及杂文百余篇,出版长篇小说《孪生聋哑》、《洪渎轶事》、《这个世界静悄悄》、《沙道湾》等5部。应约创编电视系列剧30集,应邀编撰村镇、社区志书4部。《孪生聋哑》分别获省、市作品大赛一等奖,《石头梦》获陕西省报告文学竞赛一等奖。长篇小说《这个世界静悄悄》誉为九 . 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本人曾任多年中学校长,退居二线后任《古都文萃》副主编。本人事迹被载入《未来出版社社史》、《咸阳市教育志》、《渭城区志》等史籍。)
《回味》是郝俊凱笔下一篇浸润着地域文化与人生哲思的散文。全文以“回味”为脉络,串联起古都咸阳的春色景致、历史变迁与个人记忆,在虚实交织中勾勒出一幅兼具自然之美、人文之厚与生命之思的立体画卷。
一、景语情语交融,绘就地域美学图谱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聚焦咸阳春夏之交的景致,开篇即营造出“骄阳清空,万里无云”的明快基调,继而以“燕眉阑槛,苍藓盈阶,落花满径”等意象,勾勒出河湖岸边的诗意空间。对花卉的描写尤为精妙:红梅“独芳傲俏”、桃花“夭夭灼灼”、牡丹“雍容华贵”,通过拟人化手法与诗词典故的化用(如“春色人间第一香”),赋予自然景物以文化品格。
文中对洛阳牡丹节的追忆与咸阳“牡丹仙子”塑像的刻画形成巧妙对照。前者借古人诗句烘托牡丹的“天下奇”,后者以“玉颜和祥,婀娜娉婷”的仙子形象,赋予地域景观以神话色彩,既填补了咸阳无牡丹的历史遗憾,又通过“3万余株牡丹竞相怒放”的盛景描写,将自然之美升华为城市精神的象征,体现出对地域文化的深度认同。
二、历史与现实交织,构筑时空对话场域
作者擅长在“小景”中融入“大历史”。清渭楼上的《浪淘沙》词,以“秦皇挥剑,横扫六合”的豪迈笔触回溯大秦帝国的辉煌,又以“今春依旧天地覆”映照当代咸阳的巨变;古渡廊桥上的《清平乐》,则通过“西咸衢寰,高楼接耸长安”的现实图景,展现“秦汉雄盛重还”的时代气象。这种古今对照的写法,既凸显了咸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蕴,又通过“全国文明城市”“经济总量跃居陕西前列”等现实数据,揭示传统与现代的良性互动。
值得关注的是,作者对咸阳湖建设的浓墨重彩:从“20多公里堤岸绿荫深蔽”的生态景观,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执政评价,将自然改造工程升华为城市文明进步的缩影,既体现对地方发展的关切,也蕴含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同。
三、个体记忆沉淀,书写生命精神史诗
散文后半段转向对个人经历的回溯,从“三年自然灾害中渡日如年”的苦难童年,到“履职征程上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公仆岁月,再到“解甲后尽享天伦之乐”的晚年时光,作者以“深情回味”为情感滤镜,将个体命运置于时代洪流中审视。文中“父母的恩爱养育”“尊师的不倦教诲”“挚友的互帮共勉”等细节,构成温暖的情感坐标。而“清白做人,无怨无悔”的自白,则彰显出知识分子、人民公仆的精神底色。
结尾处“桑榆非晚,微霞满天”的自勉,与“国泰民安,儿孙成器”的祝愿,将个人的生命感悟升华为对家国命运的期许,使“回味”超越了个人怀旧的范畴,成为一代人精神历程的缩影。这种“小我”与“大我”的交织,赋予文本以历史纵深感与现实温度。
四、文体特征与创作启示
从文体上看,《回味》兼具散文的自由与诗词的凝练:段落间以“(一)(二)(三)(四)”分隔,形成章节式结构;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刘禹锡、白居易等)并自创诗词(《牡丹赞》《浪淘沙》等),使文本呈现出“以诗入文”的典雅气质。这种“跨界”写法,既符合传统文人“诗言志”的创作惯性,也为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了“文化散文”的实践样本。
总体而言,《回味》以真挚的情感、开阔的视野与深厚的学养,完成了对地域文化的诗意书写与生命历程的深情回望,堪称当代散文中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佳作。
敬 复 刘 昊 先 生
郝 俊 凱
尊敬的刘昊老师:
十分感谢您对拙作《回味》的热情关注和谬赞!先生高看了,全作鼓励鞭策。
捧读您精道深邃、鞭辟入里、极具专业、颇有新意的鉴评,尤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先生“四个维度”的诠释解读,既精准剖析了拙作文本肌理,又拓展升华了原作的内涵和深度,使我更加敬佩仰慕,感概万千!
(一)先生评论拙作“景语情语交融”,让我幸得良师解意释惑。您敏锐洞察拙作对咸阳景致的较细腻、生动描摹,巧妙的将红梅、牡丹等花卉意象的古典化用与拟人化笔法一一点明。尤其对洛阳牡丹与咸阳牡丹仙子对照写法的鉴赏解读,精准捕捉到我试图以神话传说填补地域文化空白、升华大秦帝都城市精神的创作初衷。您将自然之美与文化认同的关联娓娓道来,实乃点睛之笔,令我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
(二)先生对拙作“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评论,使我再次有幸得行家里手提点。您对拙作“小景融大历史”写作手法的鉴析,真是切中肯綮!原作中清渭楼、古渡廊桥即兴吟诵的古今呼应,以及咸阳湖建设的时代隐喻,经您这么一精妙梳理,方更显得脉络清晰,文华高雅。您指出,”传统与现代良性互动、生态理念暗合”的深意,更让我意识到在拙文创作中潜藏的社会价值。这种超越文本表层的深入诠释,让我启示深刻,受益匪浅。
(三)先生关于拙作“个体记忆沉淀”的评论,让我深感知遇之恩、知音共鸣之声。
当读到您对“小我与大我交织”的解读,我不禁动容,双目泪汪。从苦难岁月到公仆生涯,再到家国情怀的升华,您以“情感滤镜”“精神坐标”全面深刻阐释了我之创作心路。那句“超越个人怀旧,成为一代人精神缩影”的评价,既是对作品的肯定,更是对我创作初心的充分认同和深刻共鸣!这份认可、理解,弥足珍贵。
(四)先生对拙作“文体特征评析”,更使我在文学创作上喜得理论指导。您对原作“以诗入文”文体特色的评价,为我打开新的文学创作视野。您关于将古典诗词与自创作品“跨界”尝试的论述,以及您置于当代散文创作语境中的此番深入探讨,赋予拙作“文化散文”实践样本的价值。这无疑是对我这位初涉文学创作的探索者以极大的鼓舞。您的深厚文学造诣、文学理论高度及学者风范,更为我的创作指明了方向,树立起楷模。
先生连篇累牍,礼贤下士,先后几番为我之拙文作出字字珠玑的评论,这既是对文学创作新手们的厚爱,更是对文学创作的赤诚守望。在此,向您致以最最诚挚的谢意!期待未来能继续聆听您的深道智慧之语、批评指正之言,紧紧跟随您在文学长河中探寻创作真谛!
祝先生文安,创作顺遂,文思泉涌!
学生敬上
2025年6月8日于咸阳
作者简介: 郝俊凱(网名:九嵕峻岭),陕西省礼泉县人,1951年农历11月生。从事过县乡共青团、宣传工作。曾任中共咸阳市委办公室秘书科长,中共泾阳县委副书记,泾阳县委副书记兼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咸阳市扶贫办、咸阳市农发办党组书记、主任。爱好文学和理论研究,发表文章诗词200余篇(首),获“伟大征程杯”文学作品大赛散文二等奖,“中华黄河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诗词金奖。《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