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夏天,玩的花样最多:游泳、粘蝉、捉蟹……然而最难忘的要数跟着大人们去纳凉。
收割完麦子插完秧之后,夏日的农活较少,人们因为天气热而没有风扇、空调的缘故,大多数的人家就早早地吃过晚饭,便拿着小板凳之类的坐具,或扯上一片柔和的蓑衣,一块凉席,摇一把蒲扇,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就好像大家商量好似的,一齐到一块大家都认为宽敞且风比较流通的地方去乘凉。大人们三五成堆,拉呱起家长里短,劳顿了一天的身体,在轻聊闲扯中得到了最好的休息。而我们这群孩子则像甩不掉的尾巴,也不觉得热和累,欢快地穿梭在大人中间凑热闹。
颇有生活经验的大娘和大婶每次出去凉快,都带上一根像姑娘的长辫子似的艾蒿,到了大家聚集的地方,便放在人群的中央,用火柴点着,清清爽爽的香气,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弥漫。调皮的我们,有时嫌艾蒿燃烧的速度太慢,就故意走进艾蒿,伏下身子,猛吹上几口气,那火光立刻一闪一闪,着的更旺了一些。那可恶的蚊子被艾蒿的香气熏得嗡嗡直叫,东躲西藏,就这神奇的艾蒿给了乘凉的大人小孩一份安宁和舒心。
有时候,我们“疯”够了,有些累了,也和大人一样坐下来稍微安静一会。年龄稍小一点的女孩子,便紧挨着奶奶或妈妈的膝头,仰望天空,面对璀璨的星星和或圆或缺的月亮,生长天真浪漫的遐想。我们也会听到一些美丽的对话:
“奶奶,月亮上面有什么?”
“是棵好大好大的桂花树。”
“那树上好像有个人,他叫什么名字?在干什么呢?”
“他叫吴刚。”“是老天爷罚他在砍那棵桂花树。”
“那桂花树会倒吗?”
“不会的。今晚他费了好大力气砍进去一寸,明天它又不声不响地长好了,和原先一样。”
……
而调皮的男孩们则围坐颇有些文化的李姓爷爷的周围,听他讲《薛仁贵征西》《杨家将》《岳飞传》之类的故事(在农村把讲故事叫做“说书”)。李爷爷说的书可是有板有眼,那认真劲,那说到紧要处的营造出的那种气氛,那听众激发出来的情绪,真是令人有说不出的感动。只是那时年纪尚小,为了图一时的热闹,情绪随着大人们的高兴而雀跃欢呼,随着大人们的气愤而愤愤不已,至于故事的内容也只是一知半解。印象中最深刻的要算《岳飞传》中的“岳母刺字”和“枪挑小梁王”了。岳飞那对母亲的孝敬和忠诚,以及少年威武英俊的想象在脑海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后来,随着自己知识的增加和年龄的增长,想想当时李爷爷所讲的内容,与历史有些出入甚至张冠李戴,但是每天晚上最后的那句“且听下回分解”的企盼总是萦绕于耳畔。
如今,农村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甘落后的老人们也纷纷玩起了微信、抖音等,足不出户,既能知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风云,又能欣赏到风格迥异题材多样的电视剧;电扇、空调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再也无需外出纳凉了。可我越来越不明白的是:为什么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越来越好了,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越来越疏远了。
谁之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