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通今阳羡茶
陈宝明
烟雨江南,如诗如画。阳羡茶在华夏茶文化的浩瀚星海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芒四射。当我们回望阳羡茶的韵味十足,馥郁芬芳,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在耳边回荡,流逝着天老地荒,感受到曾经的峥嵘岁月和赏心悦目的茶文化底蕴。
据载,唐代大历年间(766年),有一位高僧把阳羡山中制作的茶送给时任常州太守李栖筠。经李栖筠请茶圣陆羽鉴定后,认为阳羡茶“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芬芳冠世,可供上方”。立马竭力推荐朝廷品茶,受到官吏和文人们的青睐,纳为朝延的贡茶,成为皇帝的专属贡品,故有“阳羡贡茶”之称。
从此,阳羡茶声喧空前鼎沸,名扬天南地北。难怪古时许多帝王将相、高层绅士、文人骚客都喜爱吟咏阳羡茶。唐代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传颂:“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咏茶名句;唐代杜牧在《题茶山》诗中:“山实东南秀,茶称瑞草魁”“泉嫩黄金涌,芽香紫壁裁”的名句;唐代李郢有《茶山贡焙歌》:“春风三月贡茶时,尽逐红旌到山里。焙中清晓朱门开,筐箱渐见新茶来。”诗句;宋朝苏东坡酷爱上阳羡茶、金沙泉和紫砂壶的“三绝”,吟咏了《次韵完夫再赠之什,某已卜居毗邻,与完夫有庐里之约云》:“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山”佳句;明代唐寅有《阳羡茶》:“清明争插西河柳,谷雨初来阳羡茶”等千古绝妙的诗句。
宜南山区是宜兴的一个重要区域,重峦叠嶂、峰回路转、涧溪纵横、篁竹满岭、景色灵秀,满眼是生态,到处是诗画。尤其是湖㳇、茗岭、太华、张渚一带山峰连绵含黛,太湖氤氲水汽,富硒土壤资源丰富,灵空在山水之间。
冬去春来,笔者于今年阳春三月,有幸陪同客人赴项珍茶业合作社、乾元茶场,映入眼帘,满眼皆绿,层层叠叠,翠绿葱茏,成片沉睡连块的茶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蕴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采山川之钟灵,集四季之真元,由温和湿润、雨水浇灌、阳光熏染开始渐渐苏醒,且在雾霭晨岚之中随风摇曳,生机盎然,吐露自然的淡淡芬芳。当地勤劳的茶农们将采下新鲜的茶芽铺摊通风处,枝叶舒展,让水分自然蒸发褪去最先的稚嫩,开始杀青。火焰升腾,嫩芽叶片在炙热中来回翻滚,进入揉捻,把茶芽卷紧形成茶条,逐渐定型,后烘焙收干。几经百炼千淬的工艺流程,茶芽呈现惊艳,条索弯月、色彩翠绿。冲泡后“香、浓、醇、韵、美”的奇特醇和韵味历久弥香。古时就誉为独特销魂的“天下茶品,阳羡为最。”这都承载了历朝历代宜兴市民的情感,折射出独特的制茶工艺流程,展现了宜兴的风骨与风华,深受文人雅士的青睐和推崇。怪不得唐伯虎咏诗《茶曲一首戊子年夏月》:“清明争插西河柳,谷雨初来阳羡茶”;欧阳修《和梅公议尝茶》:“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清。”文徵明《松荫品茗图》:“莫道客来无供设,一杯阳羡雨前茶。”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载:“乃取随夫所摘多灵山顶芽茶,洁釜而焙之,以当吾阳羡茶中茗茄,香色无异也。”徐霞客确有那份对宜兴山洞、茶叶和茶壶的钟爱,对宜兴深厚情感根深蒂固。外出探索地理地貌时,总是把宜兴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内心一直缠绕着对宜兴的怀念,常常赞美宜兴的“三绝”。
阳羡茶承载着千年的文化沉淀,流淌着岁月的痕迹,可以追溯它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当年茶圣陆羽栖身宜兴,寻水问茶,饮茶赏景,煮茶论道,沉醉于茶叶的种植、修理、采茶、制作技术、原源烹饮和茶器(紫砂壶)等深入研究中,还帮助宜兴栽下茶树,铺就茶叶的根基与文脉,让宜兴的历史有源可溯、有据可依。并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古代文人对他的茶文化领域的卓越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和传颂,号称“茶山御史”“茶圣”。
唐代皇甫曾《送陆鸿渐山人采茶》:“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幽期山寺远,野饮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 唐代李嘉祐《送陆士伦宰宜兴》:“阳羡兰陵近,高城带水间。浅流通野寺,绿茗盖春山。”唐代僧皎然《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归客龙山道,东来杂好风。”明代许有穀诗云:“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这些千古绝妙的古诗,不仅表达了对陆羽在阳羡茶文化领域的崇高地位的认可,反映了他对阳羡茶文化的巨大贡献,还见证着宜兴先民的辛勤劳作与聪明智慧,更延伸了历史阳羡茶文化的轴线,增强了历史阳羡茶的信度,引以宜兴家乡人们由衷自豪。
宜兴物宝天华,人杰地灵,深厚的人文底蕴、秀丽的绿水青山,蕴含着千年茶香。拥有良好的茶叶生长环境和悠久的种茶历史,与古朴制茶的传统工艺相映成趣,这与李栖筠、陆羽、苏轼、白居易、卢仝、杜牧、欧阳修、 唐寅、文徵明等文豪情深缘厚分不开,拆不散的,他们把宜兴这座美丽城市的茶叶用诗一般的语言从内心倾泻喷涌出来,变成了一首首充满激情的赞歌,诗篇名垂青史,为后人永远传唱,踏实筑牢了“中国茶叶之乡”“茶的绿洲”如雷贯耳的名号。
怀抱淡然,沉心宁静。宜兴每一寸土地都渗透着千年阳羡茶历史的痕迹,点燃着传承的火种,领略茶韵萦绕、生生不息、不断繁衍茶叶的优秀基因,为阳羡茶注入了厚重独特的文化的内涵,慰藉着从古至今的人们。阳羡茶传世着2000多年历史,传承着农茶们的聪明才智和制茶工艺,以神采飞扬成为从秦始皇到溥仪等422位皇帝日夜宠爱的贡品。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代表作名录,充分彰显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与辛勤劳作的美好品质,也是对阳羡茶的认可和茶文化的敬仰与尊重。
站在前列,百尺杆头。阳羡茶在市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紧紧围绕阳羡茶丰富的元素与精髓,传承着优质的自然生态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人文沉淀,积极提升阳羡茶文化的价值和推动茶产业的繁荣。先后成立了社团组织机构“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构建阳羡茶的学术交流平台,挖掘、研究、探索新时代阳羡茶的新使命,成为促进茶文化与经济融合的绝佳纽带与桥梁;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矩阵平台,传承与展示阳羡茶,更广泛地覆盖更多年轻受众,提升阳羡茶的品牌影响力;创办出刊《阳羡茶》杂志,发表全国著名诗人、作者等鸿儒大作;近期,市茶促会又专门成立了“宜兴市茶文化唐贡茶课题组”,保护、挖掘和传承宜兴唐贡茶,为扎实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展示工作奠定了基础;市茶文化促进会率先创举提出践行茶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的“五进”工作,深入人心;2022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蒋宁鹏编著的《宜兴茶业》、同年,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朱璟秋著的宜兴第一部以阳羡茶为主题小说《茶洲记》、2024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范双喜主编的《阳羡茶记》散文集等巨著,正值大大提升了阳羡茶的地位和文化内涵;与此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地茶场厚积薄发,宽阔地兼融并蓄,在种植和制茶技艺上自觉地守正茶叶事业的创新发展,追求新业态的不断提高,为阳羡茶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遇。在“中茶杯”“陆羽杯”等全国比赛中屡屡荣获多个大奖项,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和青睐;有关景区景点和江苏晴兰农业有限公司被教育等部门授予学生劳动教育基地,专门设立茶叶实践课题,实施教育与展演相互融合,打造情景式或沉浸式的阳羡茶的空间,通过展览、茶艺表演、体验课、讲座等形式和配套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氛围,带领学生了解阳羡茶文化,让学生亲近茶,认识茶,学习简单茶道,以茶养德。
亘古通今阳羡茶,漂香天下留青史。阳羡茶韵味浓郁,沁人心脾,弥足珍贵,既是宜兴文化的瑰宝,也是一个亮眼的文化符号和一首生命赞歌,值得宜兴人们的无限荣耀和骄傲。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