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长清》之三
——齐鲁仙境五峰山
李良森
五峰山旅游度假区,位于长清区五峰山街道。
五峰山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森林公园和省级旅游度假区为一身,以五个并列于青山白云之间的秀丽山峰而得名。其“五峰”呈半园形排列,自西向东依次为:迎仙峰(又称聚仙峰)、望仙峰、会仙峰、志仙峰、群仙峰。五个仙峰常年环抱在绿树浓阴之内,朦胧于流云薄雾之中。古来就以其环境辟静、古幽秀丽而著称,赢得“登泰山而小天下,上五峰始知清幽”之誉,更被道家佛门视为风水宝地。世人故将其与泰山、灵岩并称为“鲁中三山”。清人邵承照在《游五峰山记》中则称:“余谓灵岩寺之胜,胜以柏,胜以泉,胜以明孔、朗公诸峰。而五峰之群仙峰,孤悬天际,志仙、会仙、望仙、聚仙诸峰拱列其旁,虽无灵岩之奇形怪状,而幽秀殊不少减。古柏千万株,流泉百道,与灵岩正难轩轾。”
五峰山形成于地壳发展史上最古老的地质年代——太古代。而最早的开发记载则可追溯到秦汉,据清顺治七年《重修五峰山李公碑记》载:“及观历代碑篆,有汉武帝封禅记焉,有李斯之小篆存焉。”由此可知,不但秦汉时期就有所开发,而且已经有了相当的地位和知名度。又据《五峰山志》记载:“五峰山始建于秦,兴发于北魏,广拓于金元,繁荣于元明,垢污于明末清初。”而聚仙峰西侧峭壁上的莲花洞石窟造像则凿刻于东魏至隋之间,距今已有1400余年,可见南北朝时期便有佛教在这里发展。但却不知何故到金元时期道教又在此兴盛起来,道观规模空前宏大,占地达2085亩。到明清时更盛,且分为南、北两观。北观叫“洞真观”,现存的宫殿、亭、台等也主要集中在北观。南观原为玄都观,又称元都观。地址在洞真观正南0.5公里道佛山南麓,是明德王的香火院。
明英宗朱祁镇于天顺元年(1457年),封其二子朱见粼为德王,初府德州,后改济南。宣宗成化三年(1469年)朱见粼到济南就藩,直到崇祯十二年德王朱由枢被清兵俘虏,共历七代172年,有六位德王(即德庄王、德懿王、德怀王、德慕王、德定王、德端王)的陵墓在这里。陵园周围建有院墙和门坊,门坊前对列着精美的石雕马、羊和群兽,气势宏伟而庄严。从近年发掘的德庄王墓看,对于了解和研究明代的历史、文化及帝王殡葬制度等,都有重要价值。
据考,五峰山道观属全真教龙门派的发祥地。“北七真”中的邱处机、郝大通、刘长生三位真人曾来此弘道。北宋时,五峰山列道教名山第九位,明朝时列第十二位。历史上曾4次受到敕封:金世宗大定三年被封为“万寿之院”;金宣宗贞佑年间敕授“洞真观”;元代封为“护国神虚宫”;明神宗朱翊钧派全真道士周玄真颂发《道藏》金经480函,敕封为“保国隆寿宫”。朱翊钧为供奉其母李太后,在五峰山修建了一座豪华的九莲殿,封太后为“九莲菩萨”,并命周玄真辟山重修五峰道观,“创构宫宇、楼殿岿崇,金壁辉莹,号称极盛。”从现在尚存的历史遗址看,便不难相象昔日五峰山道观古刹林立,香烟燎绕的盛况。
目前,五峰山可供游览与观瞻的历史文化遗址和建筑物有皇宫门牌坊、午朝门、三清殿、玉皇殿、碧霞宫、真武殿、隆寿宫石坊、三元殿、朝阳洞、莲花洞石窟造像、青帝宫、清泠亭、百丈阶、碑林及明德王陵。此外,青崖寨农民起义旧址上的寨门、寨墙、马道、点将台、南北校场,南北吊桥及半穴式营房262间,还向游人展示着昔日的一时强盛,供游人想像当年那义愤填赝、气冲斗牛的起义大军在此演练格杀的雄壮场景。
五峰山之秀,在于它众多的泉群。这里峰峦叠翠,绿树遮天,加之特殊的地质、地貌,也便自然孕育众多喷涌而出的山泉。走进五峰仙境,上有浓荫蔽日,下有清风送爽。山涧里,清泉激石泠泠响;沟壑中,溪水低吟潺潺流。便是有千种思虑,万般愁怅,也能将你洗出一个上好的心境来。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这里的泉水水质纯净,清洌甘甜,即使你的水壶、茶具经年使用,也无需打磨刮擦,终不会生出些许水垢来。其中最著名者便有清泠泉、七仙泉、七星泉、青龙泉、白虎泉、润玉泉、鹿泉等十余处。
泉水终年不竭,滋润、哺育了五峰山上千种植物。有娇妍可人的翠叶红花;有妖娆美丽的山丹花;有浓郁芳香、多姿多态的勿忘我;有红如焰火的野百合;有冬夏常青、雪中更茂的王瓜菜;还有似人状兽的名贵中药何首乌;稀有的金楸、独特的圆柏、罕见的五叶松、珍贵的降龙木以及满山遍野的松柏和许多知名不知名的树种,把五峰山覆盖的严严实实,生生将这儿的暑季气温比外面世界低下去3℃—7℃,营造出一个清静幽雅的绝妙天地来。大自然似乎特别青睐这块风水宝地,又偏将大大小小的岩洞造化于山中。其中安乐轩、莲花洞、王母洞、栖真洞、崇玄洞、隐仙洞等,为洞中之最幽绝者,不是古柏倒挂于绝壁,便是白云缭绕于洞口。人说幽深之美,美在自然;康健之窍,莫过心清。林中一走,参得世事皆自然;洞中小坐,顿悟天地之真纯。可谓:尘世烦嚣皆忘却,城阙杂念共剪除。
五峰山之奇,奇在山奇、树奇、水奇、桥奇。山奇:除五个仙峰横空出世之外,鲲鹏岗似大鹏展翅欲飞;玄龟山如卧龟引颈西望;南边为道(人)北面为(卧)佛,浑然天成的道佛山;斜阳下犹如“龙蛇腾跃”彩绘浮雕的飞虬崖和远看似庙、近看是石的无影庙山,并称为五大奇山。树奇:石生树,树抱石,石衔树,树拱石,奇形怪状,巧夺天工之古树绝景遍及山间;其中集五种松、柏枝叶于一身的“五叶松”;有树干平直生长齐齐指向南方的“思乡树”;有“身在故土为异客”的“天津客”柏;有2000年高龄、而今仍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银杏树;有“迎恩阁下天泽松,一天门上地翠柏”;还有“高枝千岁对五峰,天生五股似苍龙”的五股穿心柏……。水奇,已列山中诸泉。而桥奇则是赖水而生,有迎仙桥、志仙桥、更鸡桥、“桥上水,水上桥”、“走桥不见桥、“一步三孔桥”,自然桥桥皆美景,桥桥有故事。
神奇的山水,众多的文物,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除吸引天南海北游客之外,还成为影视剧重要的外景地。自1985年以来,就有《八仙过海》、《少年特工》、《水浒传》、《甘十九妹》等二十几部影视片在此拍摄,许多细心的观众来到五峰便能辨得哪里是八仙吃酒的石桌,哪是何仙姑升天做背景的银杏树,并借景生情为自己演绎出许多可资回味的“小品”摄入相机,珍藏于影集。
游览五峰山不能不爬一爬外八景之一的“青崖积翠”——青崖山。
青崖山,又名青岩山,青崖寨山,道佛山,,因其岩壁峰峦郁郁青青,故名青崖。这里形势险峻,陡峭如削,仅西北山麓有一条小路可达山巅。清代文人于绍舜诗赞此山,曰:
“青崖壁立回千寻,点点苍苔太占心。
天造庄严成胜概,纤尘不到白云深。”
青崖山之所以名声远播,还因为它是元初东平路行军万户、鲁国公严实发迹之地。严实,字武叔,长清人,是一位乡里豪侠式的人物。金宣宗贞佑年间,蒙古兵由紫荆口入侵,金统治者在河北、山东一带收编百姓为兵,严实被任命为百户使并代理长清县令。严实即率兵民屯驻青崖山,多次击退蒙古兵。后因受金人猜忌,又易帜降宋,为济南治中。
金朝末年,在宋王朝和女真、蒙古族之间进行的民族战争中,严实几易旗帜,当然谈不上什么民族气质。然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严实也并非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尤其是在遏制蒙古兵“屠城”这一残酷手段上。攻占彰德的时候,蒙将带孙恼恨彰德人先降后叛,反复无常,把数万老幼驱赶到一起,要下令屠杀。严实劝解说:“他们都是国家的顺民,只是因为咱们的兵力达不到,才被宋兵胁迫顺从,他们有什么罪呢?”带孙虽然凶残,但也不能不考虑严实的力量,收回了屠城的命令。接着在后来的攻占濮洲、曹州等地时,带孙又要屠城,又是在严实的据理劝说下让他放弃,保全了城池和数万百姓的性命。蒙古大军经河南出武关(今陕西商南县)进兵湖北,严实率部屯驻徐州、下邳一带,他以为蒙古兵进入河南一定也要屠戮百姓,便带了大量金银绢帛去向蒙古兵赎买百姓,并且严格约束自己的部下不准烧杀抢掠,仅仅在河南灵璧一县,就救下了五万多人。另外,当时的蒙古法律规定,有收留藏匿流亡人口的要连坐治罪,河南、江苏一带闹灾荒,大量灾民逃难到当时比较稳定的山东境内,因为灾民没有栖身之地,饿殍遍野。严实命令开仓取米熬粥,广置路旁,使无数灾民赖以保全性命,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戴。控制京东州县,特别是当了东平路行军万户之后,严实不但安置流民,还以金帛赎回被蒙古兵俘获去的人口,给他们发放粮米,鼓励他们开荒种地,大大减少了战争对山东西南部的破坏,使这一带的社会秩序很快的安定下来。渐渐,严实及其子严忠济,以东平为中心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地方政权,他们贷钱于民,帮百姓缴纳欠税,发展生产,兴办教育、招揽人才,使东平成为当时山东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在这里他广纳贤士,倾听民意,以仁理政,以德育民,扎扎实实作了不少利民好事,致使东平东路政通人和、物阜民康,受到老百姓的拥戴,以致在他去世时“远近悲悼,野哭巷祭,旬月不已”(元史,严实传)的感人场面。过去经年,评定历史人物,不是以大汉族利益为尺度,就是以正统皇族为标准,背离了汉族的民族利益就是不义,背叛了正统的皇家政权就是不忠,而山河的蹂躏、老百姓的苦似乎不屑一顾,而严实似乎恰恰对此不屑一顾。
攀上崖顶,漫步其间,除义军遗址尚可供人凭吊之外,山顶的昔年盛况已经烟灭,义军的血迹也变成有机质将满山草木滋润的更加茂密;当年山上山下的喊杀声早已淹没于五峰山的山涧沟壑,而义军的故事却在百姓的口头和心中广为流传,说明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它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不可泯灭的。
青崖山还告诉我们:国泰民心安,民安国太平!
附:
清泠泉洗心 (散文)
机关里待得久了,总觉着有些腻腻歪歪的烦,总觉着该去哪里寻点开心、寻点清闲。知
心老友段兄说,你不妨去五峰山清泠泉边坐坐。我说,那里去过多次,没发现独特在哪里。他说,过去去,是公事,不是被人簇拥着,就是簇拥着别人,是走是停自己难做主,哪里会有好心情?清泠泉洗心,还是独行为好。
我颇惊愕:洗心?
他说是的,清泠泉水绝对能把被世俗烦恼熏染的心洗个澄明透亮!
“洗心”二字实在太诱人了,世人哪个不想把自己那颗被万事缠绕的心洗个晶莹剔透?
走进五峰山,上有浓荫蔽日,下有清风送爽。山涧里,清泉激石泠泠作响;沟壑中,溪水低吟潺潺而流。不仅通身轻松,而且胸中心头也觉宽敞明亮了许多,不禁暗自纳闷:明明还是那个山门,还是那条林荫小道,还是那些树木山涧、泉水溪流,为何竟有与昔日截然不同感觉呢?便不由得暗暗赞同师友那“独行”的高见:独自一人,无须逢迎,无需迁就,更无须设防。独立的人,本色的景,没有世俗的掺杂,没有利欲的干扰,更没有勾心斗角的纷争,那情那景能不自然而然地收在眼里,进得心里,进而与心灵交汇,与血脉贯通吗?
于是我决定,此次来五峰山哪儿也不去,就去清泠泉!
清泠泉又叫志仙泉,以泉水激石作泠泠琴筑之声而名。泉水常年不竭,清冽甘甜,细细品咂会有淡淡的柏香,不仅是五峰内八景之一,还堂而皇之的走进过《济南府志》,成为济南名泉。当然,这些都是此前从导游那里听来的。彼时,我常常一边听一边笑,哪里的风景不是导游口吐莲花?可游客居然个个听得津津有味!
然而,当我驻足泉边,心无旁骛,手扶崖壁,静下心来细细听时,我真的惊呆了:那汩汩而出的泉眼可不就是纯朴、清脆的木琴演奏?而那泠泠而下的泉水不就是一曲琴瑟和鸣的“高山流水”?我激动的眼窝发热,不仅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为清泠泉的名实相副而骄傲,更为往日在清泠泉边一次次肤浅的窃笑而忏悔!
干脆,我把带来的矿泉水统统倒掉,从汩汩流淌的泉眼里灌了一瓶,迫不及待的“咕咚咕咚”喝下几大口。顿时,五脏六腑遍润甘甜,通身上下惬意清爽。当然,心底也有些许遗憾:它的清冽甘甜中到底还是少了那一缕淡淡的柏香啊!
顺着流淌的泉水下寻,清泠泉水从石雕龙口中流出,待跌落一方石砌水池后又水分两脉。一脉经溢水口西行约十步之遥,再度跌入“连二湾玉女盆”,之后潜入脚下的龙王殿;另一脉则直接从第一个石砌方池伏流而下,分从两个石雕龙口中钻出地面而跃入另一方池,之后也潜入地下进入龙王殿,与另一脉清泠泉水汇合。
龙王殿是玉泉殿的西配殿,照理应修得阔大壮观一些,可古人却故意将它修得狭小而幽暗,以致乍进殿去只闻水声不见水流,须瞌目稍候才能看见那两脉泉水从雕龙口中喷出,可谓匠心独运,机关算尽。我一手扶着石栏,一手浸泡在泉水中,心里细细琢磨古人为何让这清冽甘甜的泉水重新钻入地下。难道仅仅是为着营造这“一派水声流不尽,四周山势欲飞来”的景观?五峰山是道教圣地,历史上曾经四次受到皇帝敕封,北七真中的邱处机、郝大通、刘长生三位真人曾在此弘道。道观主人刻意将这清泠泉水几经“荣耀”与“埋没”,几经分流又汇合,就没有其它寓意于其中?就不会是“天道归一,人心为上”思想的具体体现与表述?这么一琢磨便联想起古今中外与时下当前的事与人來。虽说世事无常,鱼龙混杂,忠奸难辨,有时候善人、善事未得善终、善报,但那毕竟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暂时的。归根结蒂,那些为个人私利所驱动或倚强凌弱、欺男霸女;或招摇撞骗、巧取豪夺;或卖身投靠、狗仗人势;或卖官鬻爵、鱼肉百姓之流,有几个能安享太平、终老百年?倒是那些粗茶淡饭、麻衣布衫的普通百姓个个活得安详而平和。以平常之心,做平常之人,宠辱不惊、贫富无贪 ,刻意自苦、与人为善,幸福便会时时相随,生活便会快乐而滋润,日子便会安详而平静。正像这日日夜夜无息无止的清泠泉水,始终无视“宠幸”与“白眼”,漠然“擢升”与“埋没”,日日欢歌笑语,一路琴瑟和鸣,义无反顾、顺畅自然的回归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虽然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清泠泉上还建有一座四檐翘飞、彩绘斗拱,碧瓦流光的小亭,名清泠亭。与许多名山胜景的亭阁相比,清泠亭可谓小而又小,但它的构造却十分奇巧。它三层迭起,起层皆为正方形,亭顶却独变为四棱锥形,孤陋寡闻的我窃以为世上少见。于是便想,也许这是建造者赋予它的个性吧?你看它,背靠志仙奇峰,东倚崖壁丛树,下托清泠泉池,西接银杏树王,虽然在诸多巍峨高大的形象面前显得小巧,但却极像一位苦读史书的羸弱书生或说法弘道的清贫道人,不卑不亢的傲然于深山老林里,清风泉唱中。待细读亭柱上清人英和所撰“到此洗尘虑,对之清客心”之楹联,再听泉鸣谷荡、流水淙淙,不仅暑气远离、烦心洗尽,更觉气壮身轻,心旷神怡。下意识中再掬一捧清泠泉水细品,那淡淡的柏香竟然神奇的出现在舌尖与腭喉。我既觉惊愕,又觉顺乎其然。是啊,你带着满腹的牢骚,一腔的烦心,便是宫廷御筵也觉无味,这就难怪很少有人品尝到清泠泉水中那淡淡的柏香了。那淡淡柏香原本不是出自水中,而是来自山涧清风的浸润,发自清纯无邪的兴致,沁润于洁净无瑕的心境之中啊!
感谢清泠泉把我的心洗净。
祈望人人身边都有一泓清澈明净的泉水,把那颗滚烫的心天天洗得透亮如水晶!
原载《联合日报》收入《济南悟美》文集
作者简介:
李良森,网名义和庄主。1946年生,1962年初中毕业回乡务农。1979年起有剧本参加县、市汇演,1980年陆续有散文、小说在省市报刊发表,时有小奖。1985年签约长清县文化馆合同创作员,1988年正式调入。1993年评聘文创二级,1996、1998年先后任县(区)文联、政协副主席,进入公务员系列同时失去职称评聘资格,所幸始终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尤其2006年离岗后时间自控。几十年来出版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民间文学、旅游文学等十余部。其中主编《长清民间文学集成》获国家艺术科学领导小组先进工作者称号,《山楂峪闹剧》获济南市首届泉城文艺(民间文学)奖;长篇小说《相思河》获济南市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泉城文艺奖,长篇小说《义和庄》获省、精品工程奖和泉城文艺奖;《燕儿燕儿快來吧》获市精品工程奖和泉城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