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后》浅析
汤养宗(福建)
《雨后》是一首在“直线般的宿命”中编织“曲折浪漫”的存在主义诗篇。诗人以潮湿的意象为针,将记忆、哲思与肉身的冲动缝入雨幕,在理性与感性的张力中,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诗意叩问……
读《雨后》,想起塔可夫斯基电影里潮湿的镜头——时间在物的褶皱里静静发酵。白鹭的诗如同一场“语言的雨”,让“灰色水泥墙”“数字轨迹”等现代性符号浸润在情感的水汽中,最终在“拥抱夏季午后”的冲动里,绽放出非理性的诗意微光……
《雨后》以潮湿意象串联起记忆与哲思,营造出三重交织的意境:
1. 冷色调的空间褶皱
黑色沙发、格子抱枕、灰色水泥墙,构成冷硬的几何空间;潮湿空气、细雨声如液态渗透,让固态物件蒙上时间的水汽。“打湿一段渺小的时间”将物理空间与心理时间折叠,记忆在“削薄”与“清晰”间形成触觉般的质感,如同旧照片在水汽中晕开的边缘。
2. 争吵里的诗意对抗
“学会争吵”是亲密关系的破折号,却在争执中听见“灰色水泥墙值得述说”——日常庸常被赋予诗意重量。雨声中“没有温度的日子”与“数字的轨迹”形成隐喻对冲:前者是混沌的情感流,后者是机械的现实法则,而“换马独行”的孤独感,恰是个体在秩序中突围的姿态。
3. 直线生命的曲线突围
以“直线”喻示从生到死的宿命轨迹,却用记忆、音乐、色彩等“曲折”试图解构单调。末句“奔向雨中拥抱夏季午后”如破折号,让哲思坠落回身体的本能——在理性与感性的撕扯中,最终选择以热烈的行动对抗存在的虚无,潮湿的现实里绽开一朵非理性的浪漫之花。
全诗在冷硬与柔软、秩序与混沌、宿命与突围的张力中,织就一场关于存在本质的雨中沉思。
附原诗:
雨后
——白鹭
黑色沙发上,格子抱枕窗口吹进了潮湿空气
在打湿一段渺小的时间后 在另一些
逐渐被削薄的记忆中 清晰又模糊的嘴唇颜色
和,细雨声,多少有些感情的点点滴滴不在逻辑的范围里
那时我们正在学会争吵
你说:这个世界还有灰色的水泥墙还值得述说
在雨声中依然漂浮着没有温度的日子谁又能预料
现实是否一定会顺着数字的轨迹,换马独行
从来都是
摆脱不了的一条直线开始,直到,死亡
不断地,我们将记忆加持到音乐色彩,和语言中
努力造成的曲折,只是为了这条直线不会那么无聊
就像现在,我依然会奔向雨中拥抱一个夏季的午后
汤养宗:福建霞浦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协副主席。诗集《去人间》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
参赛详情请点击以下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053488.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