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以71岁高龄,带领格力完成从空调制造商到高端装备制造者的蜕变,其意义远超一个金奖的范畴。
这是一场关于民族工业自主性的觉醒,一次对"卡脖子"宿命的绝地反击,更是中国企业从"跟随"到"引领"的华丽转身。
董明珠2017年宣布停止分红的决定,展现了一种罕见的战略定力。在股东暴跳如雷的反对声中,她将224亿净利润全部投入机床研发,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背后,是对中国制造软肋的清醒认知。
工业母机作为"制造机器的机器",其精度直接决定一个国家制造业的天花板。德国、日本长期垄断这一领域,不仅获取超额利润,更形成了对中国产业升级的无形钳制。
董明珠的"不分红"决策,实则是将企业短期利益让位于国家工业基础能力的突破,这种选择在资本狂欢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格力双五轴机床的突破性表现——3000转的主轴速度、头发丝1/150的精度,标志着中国在精密制造领域实现了从"能用到好用"的跨越。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突破并非偶然。格力十年投入200亿研发费用,建立16个研究院、1000多个实验室,培养超万人研发团队,构建了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
当特斯拉、比亚迪争相下单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产品的成功,更是一条自主创新路径的验证。董明珠用事实证明: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唯有持之以恒的投入与坚守才能开花结果。
关于"不用海归"的争议,暴露出社会对技术安全的认知鸿沟。在全球化退潮、技术封锁加剧的今天,董明珠的警惕并非杞人忧天。
从荷兰光刻机对华出口限制,到美国芯片法案的技术围堵,西方正加紧构建针对中国的"科技铁幕"。格力选择从国内高校培养人才,看似保守,实则是建立自主可控人才链的必要之举。
当某些人嘲笑"空调企业防间谍"时,或许未曾想过,正是这种安全意识缺位,导致中国诸多行业长期受制于人。
董明珠身上闪现着"铁人"王进喜的身影,但更具现代企业家特质。她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与市场化运作、全球化视野相结合,开创了中国高端装备的新局面。
71岁仍泡在工厂一线,这种实干家的执着,打破了人们对企业家年龄的刻板想象。更可贵的是,她将企业发展与国家需要紧密联系,证明企业的社会价值不仅在于创造利润,更在于解决国家发展的痛点问题。
格力机床的成功,预示着中国制造正在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跃迁。当工业母机这一"皇冠上的明珠"被摘下,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必将重构。
董明珠的孤勇之路启示我们: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不是口号,而是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甘坐冷板凳的坚持,以及敢于对抗短视利益的勇气。
在这个意义上,"董明珠——世界明珠"的称誉,不仅是对个人的褒奖,更是对中国制造迈向高端的一种期许。
董明珠的故事告诉我们:唯有掌握产业命脉,才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赢得真正的尊重与话语权。
2025年6月9日写于西安南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