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挑筐
文/张文涛
小时候,我们在屯外东沟居住,那里当时共有九户人家。
父亲勤劳能干,我们一家人也是不缺吃不缺柴烧。俗话说:“靠山吃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离我家不远有南山、北山。父亲年年打好几百捆柴禾卖钱,手头上就不那么紧吧。
我家房后栽20多棵不同的果树,有90号苹果树、红海棠、黄海棠、杏树、梨树、李子树、山里红等。
父亲有编筐、编土篮手艺。他早有打算,要上街卖水果。于是,自编了一对直径90公分左右、深度25公分左右的圆筐。
每到海棠放红八、九分熟时,父亲就摘了满满两筐。告诉母亲明天吃完早饭上街卖水果。
那满满的一筐海棠,大约有八、九十斤呐,两筐就200来斤呗。从家到营城大市场约有20里路程,父亲挑着200来斤沉的水果一直到营城,半路上不歇气。可见,父亲的体格有多棒!
父母共生了一个姑娘、五个儿子,我排行最小(老疙瘩)。父亲对我非常好,很疼爱。有时卖水果把我领去,到了该吃午饭时候,父亲从上衣兜里掏出0.14元钱给我,让我自己买月饼吃;如果正赶上中午水果卖没了,我们爷俩就进一家饭店吃一顿“粮糕”。有时听见卖冰棍的吆喝声,就给我5分钱买冰棍吃。那时的冰棍可比现在的雪糕好吃多喽,我真是没吃够。
六十年代那时候月饼才一角四分一块,冰棍五分钱一块,还没有雪糕呢。后来才听见“饮料厂雪糕”的吆喝声。
父亲体力大,在原生产队干活也是把硬手,有时还当个组长,颇受社员们的尊敬。
到了1978年,由于原土们岭公社副书记所作出的错误决定,独出心裁,硬在我们驻地修大坝,我们这几户人家才被迫搬迁到下沟屯里。我家房后的果树全被砍伐,父亲卖水果的生意到此结束,勉强画上了句号,那一对装海棠的圆框也带到了新家。真是故土难离呀!
1981年,父亲因患急性阑尾炎手术,肯定是伤元气的缘故,从此身体状况开始走下坡路。到82年,改革春风已经吹遍了神州大地,吹到了我们李家四队。遗憾的是,父亲患胃癌去世了,没有赶上分田到户,那年他老人家才73岁。自编的一对卖水果圆框,在他没去世之前就没有了。
时光荏苒,一晃儿,父亲已经离开我们整整42年了。60多年前用过的东西到现在就是宝贝,那一对挑筐如果还在的话,也应该被放进历史博物馆,成为古董了吧?
作者简介:
张文涛,笔名:爱学。男,吉林长春九台人,1961年出生。残疾、单身;初中文化,爱好广泛。喜欢写文学作品,尤其擅长诗歌、楹联。曾在九台宣传部发表春联、诗歌、短文。2022年,参加北京华夏兰亭书画院见不到“中国梦想杯”书画诗歌大赛,荣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