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轶事(续)
为 了 秋 的 收 获
作者/何能爱
高考招生轶事(三)
高考招生,是一件极其辛苦的工作,工作责任大,有时还会碰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和囧事。
为了减少参加高考的人数,减轻组织和实施高考的工作量, 从1980年开始,我省在全国率先确定了在全国统一高考前进行一次预考(1989年由于人数回落被取消)。地区招生办按照各县市招办上报的考生人数,经核实后,按照1:3的比例分配指标,没有取得预考资格者不能参加高考。参加高考要过五关(预考关、政审关、体检关、统考关、录取关)斩六将,预考是第一关,这一关就要涮下一大批考生,有很多考生复读多年,最后连预考都过不了关,不免有些残酷。但没办法,考生实在太多,千军万马都挤在一座独木桥上,落水者自然是多数。
为了做好预考工作,地区招生办领导与常德地区招生办尹主任联系,决定采用他们地区的预考试卷。
1981年4月中旬,领导安排我和另一名保密员、两名公安保卫人员、一名司机开专车去常德拉试卷。结果风尘仆仆赶到那里,得知要到邻近的湖北蒲圻县取试卷。为什么教学质量高的常德要用蒲圻的试卷,据说是因为湖北有着卓越的教育资源,也是拥有非常优质生源的教育省份。黄冈在全国高考中更是牛逼得很!蒲圻虽不属黄冈地区,但教学质量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因此,选用蒲圻的试卷是有一定道理的。没有办法,只好又驱车近三百公里赶到湖北蒲圻。谁知,吃饭遇到了难题——要用湖北省粮票或全国通用粮票。我们几个人原先以为是到常德拉试卷,故都未带全国粮票,没办法,只好尴尬地向蒲圻招生办的负责人说明情况,请求他们帮忙解决。蒲圻招生办的负责人非常热情,慷慨解囊。第二天,又派人带我们参观位于长江边的赤壁之战遗址。赤壁,古代属于荆州,这个名字记载了一场名垂青史的战争,记述了一代威震一世的英雄。当年一代中华豪杰,极尽千古风流,羽扇纶巾的诸葛亮,雄姿英发的周公瑾(周瑜),在这里演奏了中国古代赤壁之战悲壮豪迈的一幕。“几度夕阳红,青山依旧在”。三国古战场赤壁,宛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镶嵌在江南千里绿野之上。风景很优美,故事很震撼!周边还有“古蒲圻石城旧址”“鲁肃粮城”“曹操湾”“凤楚庵”“七星壇”等三国时期的古风古迹,可由于预考试卷没有出来,我们也没有多少心思去仔细欣赏赤壁这些美景,去品赏当地的特色美食。
等了两天,终于等到试卷印刷装袋完毕,几万考生的预考试卷,装了满满的一大车。从蒲圻到郴州有五百多公里。我们马不停蹄,一路前行,可由于载重量大,路况又不是很好,彭师傅又不是急性子,车速怎么也快不起来。更糟糕的是车到衡山路段,车子发脾气罢工——发动机坏了,空调也出了毛病。当时骄阳似火,心里很是着急。找了几个修理店,修了两个多小时才修好。紧赶慢赶,中晚餐都是在107国道边简单吃了点,直到晚上一点多才赶回局里。
按规定,试卷必须送二楼保密室保存。我们几个人一袋一袋地卸下来,又一袋一袋地扛上楼,累得腰都直不起来。送走两位公安,简单擦了擦身子,准备在热得像蒸笼的保密室木板床上休息,李发清科长是倒在床上便呼呼大睡,不久便传来阵阵美妙动听的鼾声。我则是辗转难眠,可能是结石病又发作了。也许是因为圆满完成了运送预考试卷的任务,大脑有些兴奋。
高考招生轶事(四)
高考招生不仅要流汗,有时还要“红脸”。
那时,我们郴州的教育还是比较落后的,与湘西自治州、黔阳(怀化)、零陵(永州)同属于“第三世界”,每年召开全省招生工作会议,四个地区的小兄弟都会紧紧地抱成一团,坐在一起,向省里据理力争,争取省里对我们四个老少边穷的落后地区予以重点倾斜,特殊照顾。在我们的积极争取下,省里也充分考虑了我们四个地区的特殊情况,每年划定大中专最低录取分数线时,都是降低20分。并对少数民族地区考生予以特殊照顾。由于这样,我们地区每年大中专录取人数和比例都在逐年增加和上升。
每年大中专录取时,有时还会与录取学校录取人员“红脸”,以满足学生的求学愿望,提高地区的录取比例。
有一年在韶山学校录取时,有一名文科考生分数很高,但体检表上写有“脊柱呈S形”的结论,湖南师院以此为由要退档。我们一面及时打电话通知本人到韶山,让录取学院当面看人。同时,积极与师院参加录取的教务处郭处长(桂东人)联系,请求他们高抬贵手,作特殊情况录取。考生及时赶到后,学院看考生五官端正,脊柱弯曲并不明显,就作特殊情况录取了,那位学生感激不尽。从师大毕业后,这位学生后来成为我市一所中师的优秀语文教师。
同年,也是在韶山录取现场,有一位超出理科本科线不少分的农家子弟,因“右手指粘连”而落选。招生办领导和负责体检的医生召集郴州师专参加招生录取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做工作,解释这名考生手指粘连并不严重,也不影响功能,做小手术切除就能解决问题。经过做工作,师专接下了那位考生。
地区录取时,也常常发生“扯皮、红脸”的事情。嘉禾有名农村考生,头上长有一些小疙瘩,地区几所中专都不愿意接收。地区教育局分管招生工作的雷元化副局长及招生办负责人召集几所学校录取负责人开会做工作,先点名“师范要了”。师范领导说:师范要为人师表,头上有“癞子”有损教师形象。“那就商校要”。商校领导也强调:商校是培养商业人才的,有的要站柜台,不好吧。领导最后把目光落到农校领导身上:那就只好农校要了。农校领导面有难色:我们农校的学生毕业后是要经常下乡下田的,总戴个草帽也不好吧。“戴个草帽有什么不好?那是保持劳动人民本色。”没办法,最后农校推托不了,只得答应接受,但提出一个条件:要给学校调剂几个女生,以解决女厕所没人打扫的囧境。“可以!”领导一锤定音。这个老大难问题终于得到妥善解决。
我的同事李明生还忆起他当年抽到地区招生办工作的情景:临武县有一名考生相当优秀,但因脸部严重烧伤变形,报考的几个学校都落选了。考生本人找到地区招生办,诉说要求,并说为了高考,他付出了一切,连自己的家产都变卖了。他带了一条被子放在招生办公室,如没有说法就准备不走了。招生办几个同志都给他做工作,答应准备给地区几所学校推荐,李老师把身上仅有的几块钱给了那位考生作路费,要他回去等消息。这位考生走后,招办工作人员即刻找郴州商校负责招生的领导推荐,商校的同志看了档案,分数超线很多,但看到照片后却犯难了:商校学生毕业后大多要与顾客打交道,考生的面貌有严重疤痕且严重变形怎么行?好说歹说硬是不肯要。没有办法,又先后找农校、师范推荐,但都因同样理由谢绝录取。最后还是找了临武一所分校,要求把这位高分数但因烧伤的考生录取了。圆了这位考生的高考梦想。
……
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招生办每年都要花很大精力协调解决这些难题。那时,国家还没有出台特殊照顾有残疾考生的优惠录取政策,招生院校不录也是有一定理由和依据的,无形中,给招生录取工作带来不少难度和压力。但为了帮扶这些弱势群体,招生办的同志顶着压力,迎难而上,不厌其烦地与录取学校录取人员磨嘴皮,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难题。这些举措,受到家长、考生和社会的广泛好评。
高考招生轶事(五)
“一切为了考生,为了考生的一切。”这是当时招生工作的出发点和座佑铭。 可以说,招办工作人员为考生服务是全心全意、全力以赴的。除做好考前和考中服务外,还要做好考后服务——指导考生填报好高考志愿。高考刚开始那几年,一些考生和家长对高考志愿的填报由于缺乏经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录取数量和质量。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带有保守性,不敢往高的学校冲一冲。有些考生明明分数比较高,有的甚至超出录取线几十分,也不敢填报高一点、好一点的学校,丧失一些机会。二是带有盲目性,瞎子打铳,乱碰乱碰。那时信息不对称,又不像现在有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有少数考生和家长不知深浅,填的学校要么是高大上,要么是北上广,结果落选。三是带有趋势性,对热门学校和热门专业挤着报。如有一年报考省环保学校和郴州农机化学校的考生特别多,报招生人数较多的师范和农林院校的考生却相对较少。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将每年各高校的招生计划数、录取数、录取最高分、最低分、录取学校类别、地点等进行分类详细统计,经过连续几年的统计分析,可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作为填报志愿的重要参考。然后将录取统计资料发放到各县市招办和学校,指导学生科学填报志愿,鼓励考生积极大胆填报偏远地区和农林水、地质、采矿、师范等相对较冷门的院校。这样,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志愿填报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录取比例。
在大中专录取时,有时会出现一些“捡漏”的机会。我们就根据录取情况灵活处置。如有一年湖南大学的锻造专业和湖南师大一些专业取不满,需要重新征集志愿、降分录取。那时既没有电脑,也没有手机,时间又非常紧。我们就大胆做主,担着风险和责任,帮助考生补报志愿,将一些分数接近本科的专科考生档案及时送到补录学校录取。一些被录取到本科的考生并不知情,还以为是祖宗显灵,自己走了狗屎运。
有一年在韶山学校录取,部队院校取不满,需征求意见降分录取。我想起有一位考生家长拜托我关照他儿子录取到国防科大,而其儿子的分数又达不到国防科大的抛档线。于是,我赶紧从韶山打电话给那位家长,将录取情况说明后,问他儿子愿不愿意服从分配到其他部队指挥院校就读?他当即表态儿子就想上军事院校,由我们定就行。家长表了态,次日就将他儿子的档案抛到第二炮兵学院招生处,二炮来湘招生的军官一看,照片上的小伙子很精神,还擅长打蓝球、排球、乒乓球和田经等体育项目,是颗好苗子,非常高兴,马上拍板定了。后来,这位考生进入二炮学院后品学兼优,每年都拿甲等奖学金,毕业时被择优分配在二炮北京总部机关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家长和考生都很高兴。像这样的好事、善事还做了不少,有些是同事、同学、亲朋、熟人委托,更多的是素不相识的考生。我想,不管是熟人还是不认识的人,都要坚持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在不违背招生政策和不谋取私利的情况下,能尽自己的微簿之力帮助考生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能帮助考生录取到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梦想,何乐而不为?利国,利民,皆大欢喜!离开招生办后,有人夸我肯帮忙,做了不少好事,功德无量。也有人怀疑我招生那么多年,捞了不少钱。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没有开过一个后门,更没有收过学校和考生一分钱!而是尽了一名普通招生工作人员的职责和良心。
高考招生轶事(六)
我们郴州高考任务能圆满顺利完成,并且每年都有超录和一定招生人数的增长,除国家扩大招生人数和郴州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还与郴州广大招生工作人员的奋发努力密不可分。
在我接触的地区和各县市招办人员中,他们都是非常勤奋敬业的。被大家誉为老黄牛的地区招生办李国洋主任,原是资兴一所乡中学校长,家里的顶梁柱。可当接到抽调到地区招生办工作的通知后,二话不说,丢下家中年迈的父母及在乡下务农的妻子和三个尚还年幼的儿女,带着简单的行李就到地区报到了。当时地区招生办的办公条件是很简陋的,大家挤在两间狭小的办公室里办公,住在简陋的郴县第二招待所。每年高考接送试卷、保密、考务等,哪里有困难哪里上,争挑重担,一心扑在工作上,毫无怨言。暑假是高考最紧张的时候,同时,也是农村“双抢”的最紧要关头。为了招生,哪里还顾得上回家搞“双抢”。三个儿女正是读小学、初中的年龄,需要家长辅导操心,为了招生,哪顾得上管理教育孩子。这样的节奏,一年从三四月开始,九十月结束,每年都要忙活大半年,大半年都照顾不了家,作出的牺牲和奉献可想而知。国洋主任就是这样一年复一年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在招生工作岗位上,以至积劳成疾,酿成癌症,英年早逝。想起这位老兄就悲痛不已。
汝城、桂东到郴州路程有一百多公里远,路况又十分险峻。汝城招办的何彪主任、桂东招办的胡昭程主任经常要坐吉普车颠簸往返于县城与郴州之间,接送试卷都是当天去当天回,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老郴州市招生办是由两名女将挂帅,开始是姚忠香主任,后来是邓丽宝主任,她们巾帼不让须眉,工作热心细心,有干劲,有闯劲,积极主动为学校和考生服务,取得的成绩斐然。
还有几位年纪比较大,身体较差的老主任,工作也是任劳任怨。如永兴招生办许振良主任,他是五十年代教育科的老科员,五八年错划右派,七九年落实政策,负责县里的招生工作,像重新焕发了青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还有耒阳的谭慕魁、何贱发、安仁的侯夏生、资兴的何平均、方仁江、桂阳的李名庭、临武的卢当文、黄筛良、嘉禾的李乡荣、黄录忠、宜章的吴绪斌、郴县的曹门保等县市招办主任,工作都是非常敬业,吃得苦办得蛮的,为招生工作奉献了青春,作出了贡献。
还有我的好领导、好同事姚天发、雷裕宏、陈景栋、谢德富、李发清、谭林喜(汝城一中副校长)、宾继承、刘金星、谷老师、徐胖子、魏医生等等,好多都记不清大名了,有的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说过这里,我还要表扬一下全力支持招生工作的袁姐、彭姐、李姐、王姐、谢姐等。没有她们的大力支持和默默奉献,我们不可能安安心心、全力以赴地做好招生工作,所以,招生工作成绩的取得也有她们的份。
我和招办工作人员一道,工作也是敬业勤勉的。为了搞好招生工作,家里是全然顾不上的,连妻子分娩也不在身边,以至将小孩生在铁路边,差点造成生命危险。妻子在耒阳一所学校任教,产假满后,马上投入紧张的教学之中,小孩无人带,出钱请一位老师的妻子照看,可那嫂子喜欢扯字牌,为了哄住四个月的小孩,将干瘪的乳头塞给小孩吸吮,吸不出奶,我女儿急得满脸通红,满头大汗,哇哇大哭。老婆看到后,心疼得直掉眼泪。没办法,只好要3个在本校就读的弟妹没课时轮流照看,他们有课时又只好找邻居和同事帮忙。我长年被抽调在地区招生办工作,每年一去就是大半年,家里的事根本无法顾及。现在回过头来想,真是对不起家人。
1984年5月,我调地委宣传部工作,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工作7个年头的招生岗位,人虽已离开,但对招生工作我一直是心心念念,牵挂在心。
高考已走过近五十年,己有上亿考生踏入大学校门,招生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招生办也早已改成了考试院,考试的管理更科学,更完善,更先进。但“一切为了考生,为了考生一切”的服务理念始终没有变。看到这些,作为一名老招生人,感到无比自豪和欣慰。
春华秋实。又是一年高考季结束、丰收的果实成熟之时,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为了秋的收获,为了高考而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所有参加过高考招生的工作人员!
何能爱
草于2024年金秋
【作者简介】
何能爱,微信名“河马”,湖南资兴人。曾任职大中专院校和党政部门。倾情地方传统文化传承,著有《旧市旧事》,组织参与了《旧市史志》编纂。喜爱旅游,写有上百篇“河马游记”,著有《转转地球看看村》。喜欢在游中学,游中乐,欣赏美景,丰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