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青藏高原(一)
一一高原自驾二十一日游记
周天增
是谁帶来远古的呼唤
是谁留下千年的期盼
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
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
这首《青藏高原》,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中期经著名歌手李娜演唱后,立刻红透了大江南北。那空灵、壮美、充满着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的歌词;洋溢着浓郁的藏族风味、间有流行音乐元素的曲调;以及荡气回肠、极具穿透力的华彩演唱,引发了众多的歌手的传唱和音乐爱好者的学唱,更获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被评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金曲。尽管几十年过去了,人们并没有因为李娜出家而淡忘这首歌,而是把它作为经典置上了声乐的殿堂。在众多的演唱者中我认为她就是演唱这首歌的高峰,是青藏高原,或者说是珠穆朗玛峰。我作为一个听众和音乐爱好者,其效应不仅仅是完整地唱下这首歌,受到了词曲唱的愉悦和陶冶,还包括对占国土面积四分之一的那片高原的向往、踏上那”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相连"的期盼。所以就一直寻觅这个机会。直到大学同学孙班新舰一声电话:愿不愿意自驾游去西藏?身体撑得下来吗?我不假思索,没问题!旋即与孙的泳友一一退休工程师封惟村一车,踏上了青藏高原之旅。

一一2025.3.26早7点~晚7点
一一京~冀~晋~陕~榆林 800公里
一一 一路扬尘向榆林
早7点从北京西四环出发,经丰台、房山,一入河北地界就出现了中度扬尘天气,能见度降低了不少,颇有点杨万里"雾里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的感觉。虽然在朦胧中穿行,但我们三人神清气爽。自驾游的精髓就在于方向盘在手的自主感,行程自定,路线随心,时间自主;而且旅行点线面结合中,"线"的优势特别明显,一路景象入眼来,能获得深度沉浸的旅行体验,这是飞机、高铁无法替代的;自驾游作为一种自我挑战,更能体现探索或冒险意识,我们仨的平均年龄已达69.6岁,预计行程1万公里,时间20天,还有高原反应能不能耐受性等等。人生还有几回搏?在自驾的车轮滚滚向前时,我们不仅在华夏大地上留下轨迹,更在生命中刻下自由奔放的印记,实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一种精神价值。无怪乎大我们几岁的封工在途中几次说道:自驾西藏到布达拉宫一站,就了却我今生的一桩心愿!
扬尘虽然遮住了远景、但中景、近景还是能映入眼帘的,何况扬尘像雾像雨又像风,也是一种景色。车窗外冀晋旱季的粗粝本色已显露出来,植被稀疏,难觅新绿,许多河床裸露着灰白的砂石,无声诉说着水资源的匮乏。偶见几棵顽强生长的杨树或旱柳,也显得孤寂而缺乏生气。春风不再是和煦的使者,而是卷起干燥地表细碎的黄土和沙尘的始作俑者,使得天地间一片灰黄迷蒙。
封工的三菱车突然发出了加油的警示,老孙搜了搜服务区加油站还在五六十公里开外。怎么办,下高速,立即从前面的五寨高速口去十几公里的县城加油。还好,有中石化加油站,质量有保证,加满后都长舒了一口气。加油加出了一个景点,而且是这次出游的第一个景点哎,我说。顺道看看,机会难得,他俩附和。县城不大,人也不多,建筑、道路、基础设施、市政建设相当于沿海省份八十年代初的水平。如主街的信号灯都是立杆式的,有别于通用的横杆式,而且很矮,外地车往往看不见,封工过了好几个街口才看到这种样式的红绿灯,担心刚才是不是闯了红灯。出了城我查看百度,才得知五寨县才十万多人口,32亿GDP,2019年摘下山西省贫困县帽子。老孙,你老家山东荣城去年GDP1070亿,把零头给人家五寨吧,咱们今天来五寨,看来与此地有缘啊!我打趣道。要不回你北京铁路局机关党委,申请来五寨挂职副县长,给人家修段铁路。老孙哈哈,年轻十岁叫我来挂职我真来。封工也插进来,山西铁路归北京铁路局管辖,老孙给局长说说,给五寨修一条支线,一句话的事,分分钟就能办!哈哈,三个老头在神侃,封工开了三四百公里也不觉累,不换人。调侃归调侃,包括什么"断水断电"了""送货上门"了等等,但通过实地感受,对东中部资源禀赋、区域环境、经济发展的明显差异,感触还是比较深的。
该吃午饭了,我们在新官坡服务区埋锅造饭。刚才忘了交代了:与我们同行的还有另外一辆车,车上四人中的两人与封、孙也是泳友,领队原铁道部机关服务局纪委李书记带了全套的野炊设备,加上食材和调味品,满满当当一后备箱。用他的话说,部队是政委管生活,自驾游纪委书记管生活。还真是,虽然风大天寒,麻烦耗时,但热汤热饭还是很可口、难得的,而且久违了的埋锅造饭,给人一种亲切感和新鲜感,那种共同动手、深度交流又是另一种收获。
继续前行,进入了陕北榆林的辖地,毛乌素沙地特征更加明显,连绵起伏的沙丘或半固定沙地间杂着低矮、稀疏的沙蒿等耐早植物,它们在努力固守着沙土,视野所及是广阔而单调的赭黄与灰褐色调。前面突然瞥见的榆神工业区的标牌,使我们眼前一亮,十几公里的高速公路两侧布满了厂房、水塔、卷扬机、铁道以及叫不上名字的大型设施,过往的载重汽车也密集起来。右侧,一片碧水忽然涌来,那是一片方圆几公里的水域,几只水鸟飞上飞下,岸边的柳树已经泛绿。我稍打开车窗,微风吹来满眼春,心情顿感爽朗了许多,一天的疲惫随之消除。带着这种轻爽,我们驶进了漂亮的榆林新区,入住,小酌,就寝。
一一3.27早7:30~晚6:00
一一~靖边~宁夏盐池~~甘肃白银~兰州 700公里
一一黄土、沙海与山河的变奏曲
早晨7点半,我们沿着包茂高速西行,3月底的陕北已有浅绿在峁梁沟壑间探头,背阴处的积雪仍斑驳如鳞。车行至靖边,右侧惊现一片“红色波浪”——龙州丹霞的赭红砂岩在春日斜照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与远处山脊上旋转的白色风车群构成魔幻图景。进入宁夏盐池地界,两侧的明长城遗址如土龙蜿蜒,头道边长城的夯土墩台旁,沙枣花已孕出浅黄的苞。最惊奇的是车窗右侧,连绵的沙丘被齐整的麦草方格锁成棋盘,方格内的沙蒿、柠条已吐出新芽。左侧一片湿地的冰面初融,白鹭群掠过芦苇丛,惊起一片涟漪。每隔数公里便见到治沙纪念的指示牌,车窗掠过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人与沙漠的博弈的场景。
此时突然发现路面切换了颜色,一条笔直的暗红色公路直通天边,与两侧的黄绿相间构成了巨长的彩色色条。驾者赏心悦目,车子也变得轻松自如。这是不是全国第一条长距离的红色公路,我不敢断定,反正是第一次见到。是塑胶的?那价格可贵了去啦!只有学校体育场馆和城市公园才有塑胶跑道,我想。这是一条试验路,黑沥青参进红色材料,经化学反应就形成了暗红色。老孙不知是蒙的还是略知一二,反正能自圆其说。我就与他继续探讨下去:那就大力推广呗,全国都是黑沥青路,太单调了,哪怕先在城市进行路面的"颜色革命"。那成本可就高了,宁夏的这条试验路很可能是就地取材。孙说。我也感到有逻辑。晚上我搜了一下相关资料,哎,还真让老孙"蒙“中了。宁夏六盘山一带广泛分布中生代红层,也叫侏罗纪沙泥岩,为红色路面提供了原料。他们结合治沙,就地取材修筑了这条旅游公路,增加其旅游的美感。看来,这抹"公路上的红色线条",既是宁夏人民用智慧创造的大手笔,也是大自然的垂青与馈赠。
跨过甘宁界,黄河突然舒展开来,河水尚未泛黄,石林景区的赭红崖壁倒映水中,游船划过,碎成满河的金鳞。这时天上飘下了雪花,而且越飘越紧,但还是能看到左侧刀削般的赤壁、右侧刚返青的麦田、偶尔闪过的羊皮筏子在河面划出的银线。行至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废弃的矿坑已被雪掩盖,工业遗迹与生态修复的碰撞,诠释着白银这座资源城市正在转型。
距兰州约50公里处,画风突变。西固工业区的烟囱群从黄河对岸升起,热电厂的白色蒸汽与皋兰山的暮色缠绕,炼油厂的管道在夕阳下泛着幽光。成片的光伏板如蓝色海洋,与远处的风力发电机群构成现代工业的图腾。雪停了,天已黄昏,左侧是灯火璀璨的兰州新区,右侧是仍泛青灰的黄土塬,工业化的光雾与自然的苍茫在车窗外交织,恍若穿越时空的隧道。今天的700公里的行程,最终在山河与城市的对话中,划上了圆圆的句号。
一一3.28早8:00~晚6:00
一一~甘肃广河~临夏~夏河~拉卜楞寺~桑科草原~玛曲 500公里 最高海拔3460米
一一拉卜楞寺的僧人讲解员
从兰州到拉卜楞寺已近11点,而且海拔高度从1500米上升到3200米,已处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地带,当然还没有高原反应的感觉。2017年我曾游过此寺,加之我对宗教的认识还停留在"学雷锋做好事"的水平上,就决定不再浏览了。尤其是早年去五台山过足了"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瘾,就有了"曾经沧海难为水""五台归来不看庙"的思维定势,提不起再看任何寺庙的兴趣。养精蓄锐吧,更高的海拔在向我招手呢!
当老孙他们换票回来后,告知大家寺里新增了僧人免费讲解的项目,还可看到几百年的寺藏珍品。李书记不为所动,我有所动摇,便被他们连劝带扯地进了寺门。寺内依然是八年前的那种广阔、宏大,这座拥有九十多座殿宇、六大学院、九十多万平米建筑群的宗教王国仍在扩建、修葺,脚手架随处可见,不知这本意是活佛大师的府邸扩展到何种规模。在等待预约的僧人讲解员空档中,我们便随着人流复习了几个经典殿宇。大经堂依然那么庄严肃穆,众多的僧人正在那里集体诵经。不经意间看见几个十多岁的僧人,肥大的紫红色僧袍仍旧掩不住他们那稚嫩的面孔和孩子般的举动,有的抱着旁边的老僧人耳语,有的用游移的目光打量成群结队的游客,他们在神圣的诵经殿堂和清规戒律中,仍然免不得释放孩子的天性。对此我心中很是疑惑,父母为什么不让他们先接受正常的的基础教育呢?狮子吼佛殿依然那么炽热灼人,让人联想佛法如同狮子怒吼,守护神圣的殿堂与教义,震碎信徒的杂念邪想,促使众人向佛向善。文殊菩萨佛殿的壁画依然那么斑斓生动,每一个画面都在诉说着佛的慈悲与庇护,感召众生走向智慧与光明。
预约的讲解员来了,是一位年轻的僧人,从他的肤色和不太流畅的普通话判定他是藏族。简单寒喧后,得知我们已经看完大经堂等主要殿堂后,便说看几个不常开放的点吧。小伙子脚步很快,转了好几个弯,把我们领到了酥油花殿前,对管理人员说这是北京的客人,打开门吧。进门,开灯,没等小伙子开口,我们立即感到了一种惊奇和震撼。这就是藏传佛教艺术三绝之一的酥油花,小伙子指着近百平方的花卉、佛像等展品介绍道。看着这金龙吐蕊、步步生莲、祥云缭绕一件件光彩夺目的艺术品,让人不敢相信僧人们有如此精湛、神奇的技艺,更不敢相信这都是用酥油做成的。这些材质都是由哪些材料构成的?有人问。我们从山上、戈壁采集植物的叶子、花粉,从中提取原料,再分别与红珊瑚、绿松石、乌矿石等,研磨成不同颜色的颜料,与酥油调和成各种面团式的材料,艺僧再用它雕塑成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鲜艳而且长时间不掉色。小伙子最后这个介绍一言中的,这也是我最关心的,为什么千辛万苦用酥油来做原料,原来如此。看来讲与不讲效果就不一样。当然得益于小伙子讲的认真,我们听得专注。后面看的两个点、尤其是最后的文物陈列馆,也是一样的震撼。小伙子指着这满馆的文物说,这一万多件文物是几百年的珍藏,每一件文物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或喜或悲的故事,讲起来太费时了,我的肚子也饿了,说完他就笑了。我们一看一点多了,笑着说请你吃饭吧,你地方熟你找。寺规不允许,咱们继续。我们还要赶路,便快速浏览,馆前合影。给你转点讲解费如何,权当午餐费,合影后我把他拉到一边。他连连摆手,义务的,免费的,边说边快速离去。望着他的背影,我自语道,让游客评先进,我肯定投他一票。
离开拉卜楞寺,我们在车上解决了午餐,驱车经桑科草原,碌曲,傍晚到达地处甘青川结合部的甘南玛曲县,县城的海拔高度已达3420米。自此,正式踏进了青藏高原的东端。
一一3.29早8:00~晚6:00
一一~四川若尔盖~七根火柴雕像~黄河第一弯~红原县 500 公里 最高海拔3500米
一一几个黄河第一弯?

到玛曲是为了观其黄河第一湾。玛曲的藏文含义就是黄河,是我国唯一以黄河命名的县。黄河在这里形成了长达433公里的大转弯,之后一路奔流不息,向东而去,被誉为"天下黄河第一弯"。旅店服务员介绍,最佳观景点出了县城即是。早餐后我们便随李(书记)车上路,快半个小时了,怎么还没到?我们用对讲机呼叫。回答:先去若尔盖的七根火柴纪念地,一个多小时就到,然后再看黄河第一弯。哈!跟着走吧。我感到李书记的功课做得还是很足的,这么一个不被人们广知的红色景点居然被他查到了,而且列入我们的旅程内,体现了一个书记的政治意识。老作家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我们小时候都读过,讲的是一位红军战士过草地身陷沼泽地时,把夹在党证的七根火柴交给战友的故事,很感人。去这位红军战士牺牲地接受红色传统教育,还是很有意义的。
车子在省道上有点颠簸,看到路牌得知已到了四川若尔盖县,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枯黄色草原和不时闪过的溪流,车内飘起了几缕淡淡的酒香味。我忽然想起早晨上车时车旁就有酒瓶碎片,便与老孙说笑,你一大早还喝上两口吗?咳,忘了说了,早上整理后备箱摔下来一瓶酒,可惜了。你接着趴到地上喝啊,这汾酒可二三百呀!说完我仨都笑了。我说别笑,还有故事呢,而且是真的。爷俩过年赶集,买了一罐子白干酒,连同其它年货满满一独轮车。爹推儿拉,山路很颠,加之酒罐子没系结实,掉下来给摔了。老头反应快,马上扒下就喝,儿子吓蒙了,呆呆地杵在哪里。王八羔子,快趴下喝呀,还等你娘给你上菜啊!哈……说笑着,前面一大群牦牛挡住了去路,黑压压一片,足有几百头,慢条斯理地缓缓前行。封工有经验,不能鸣喇叭,别惊着它们,只能慢慢跟。前车李书记和另一旅友下车往前轰,我们还怕别让牛给顶了,还真管用,牦牛加快了脚步,并分别往两边让。看来牦牛也听书记的,书记的权威性无处不在啊。
继续前行,赫然看到了一块"防制鼠害试验区"的牌子,就知这里的鼠害比较严重。我干过几年的卫生防疫站,知道鼠是一种疾病传播媒介,当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其中的预防措施就是灭鼠、灭黑线姬鼠、褐家鼠。进入高原后看到路边草原的鼠很多,褐色,比家鼠小,有时还窜到路上,抬头看看行车,样子挺滑稽的。但不知是什么鼠,他俩有的说是土拨鼠,有的说是鼠兔,晚上一搜,非也,土拨鼠个头大,四五十厘米。这是青藏高原特有的高原鼢鼠,圆滚滚毛茸茸的,被称为草原上的"挖土机",十分钟就能挖半米多的地道。 好处是能给牛踏羊踩的草原松土,但过则为害,鼠多洞多,形成黑土滩,导致草原退化。看来是 "天下鼠类一般黑",当然可爱的小仓鼠、小松鼠等例外。

七根火柴纪念地到了,只见一尊红色雕塑矗立在蓝天白云下,一只大手举着一个火柴盒,火柴盒上的红星闪耀着七根火柴。雕像极有创意,我们好像感受到了火柴的温暖、热烈。看到后面有文字简介,便一字不漏地阅看,看到最后也没有七根火柴的字样,只是说到红军战士举着党证。把这个关键词漏掉,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王愿坚的原文是:"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一簇簇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的野菜嗞嗞地响着……"这段长征故事原来是听到读到的,今天来到实地是触摸到的,真是感慨万分。
去黄河第一弯怎么走,李书记与封工对着地图研究了一阵子,还是回头路最近,不是回头看玛曲的第一弯,而是再经玛曲看若尔盖的第一弯。这就让我们把"若诗若画若尔盖"看了个够,至少是一来一回的沿线是这样。三月底的若尔盖,仍像一幅冬日油画,远处的山峦还戴着雪做的帽子,广袤无垠的草原尚未完全苏醒;成群的牦牛吃着去年的枯草,为这片寂静的草原增添了几分生机;偶尔还能看到河里几片未融化的浮冰,相互发生着碰撞,仿佛在演奏春天的序曲。我们来得早了些,夏秋季节应该比现在更加"若诗若画"。
若尔盖的黄河第一弯到了,游人并不多,所以开往山上最高观景台的滚动电梯还未开通,我们只好就近选取一个制高点。在辽阔的若尔盖大草原腹地,黄河并非以我们惯常认知的奔腾咆哮之姿示人,而是展现出母亲河罕见的内敛与柔美——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黄河第一弯”。“第一弯”的缘由,深植于这片独特的地理构造之中。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发源后,一路向东奔流,却在若尔盖高原的岷山余脉受到阻挡,地势的陡然抬升,迫使浩荡的河水在此优雅地转向西北,形成了一个近乎180度的大回环,宛如在广袤草原上画了一道巨大的弧线。这道“大地之弧”的规模之宏大,弧度之完美,视觉冲击力之强烈,尽显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水流在弯道处因离心力作用,外侧流速快,冲刷明显,内侧则相对平缓,形成浅滩湿地,动态地诠释着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它以其无可替代的壮美弧度为核心,在初春特有的清冽、澄澈与枯荣交织中,展现出一种静谧、磅礴又充满生机的独特风韵,谱写了了一曲由光影、水流、草色与生灵等音符共同组成的高原之歌。
此时的天气是阴沉的,大家还想在拍照中等待阳光的降临,看看阳光下第一弯的灿烂。当地的游客说,第一弯最摄人心魄的时刻,莫过于日落时分,当万道霞光洒向河道时,会将这弧形瞬间染成一条流淌的、熔融的"金色之弧。可惜我们等不及这光影施展的魔法了,还要向红原进发呢?
黄河九曲十八弯,到底谁是第一弯?有点迷糊。已知的称为第一湾的至少有六处,除此两处外,还有青海山口弯、内蒙老牛弯,陕西乾坤弯、山西石楼弯,可能还不止这些,还有黄河九十九道湾之说哩!实际上这么多第一弯是基于"第一"的多元性,有地理位置的第一,有文化认同的第一,有区域认可的第一,有景观独特性即景观价值的第一,不一而足。我的观点是,谁的游客多谁就是第一!这种单纯功利观的第一肯定有偏颇之处,权当一家之言吧。
(未完待续)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