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三境界
文/郭有三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它是所有人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人生与书的关系,恰似登山者与阶梯。少年时被迫拾级而上,气喘吁吁;中年时自主选择路径,步履坚定;晚年则安坐山巅,悠然欣赏沿途风景,感受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
我少年上学时读书,总带着被动与迷茫,是在老师和父母的督导下完成的。在应试压力下,读书成为背诵知识点、完成作业的机械行为,如同王国维所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探索。我曾为数学公式苦恼,因文言文叹息,却也在反复抄写中积淀了文字感知力。通过背诵《岳阳楼记》,领悟范仲淹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崇高的政治抱负,树立了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这段经历启示我们:被动读书虽苦涩,却是构建认知框架的必经之路。
我参加工作后读书,开始懂得主动学习,为提高业务技能追寻答案,为解决问题而查阅资料,为职业发展而钻研理论。初入职场时,我为掌握沟通技巧研读《销售是门技术活儿》,为提升效率学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恰如“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学习了金融专业知识,自学了文学写作常识,用知识去武装自己的头脑。主动选择书籍的过程,实则是寻找人生坐标的旅程。当读书目标从应付考试转向解决问题,知识便化作照亮职业道路的星火。
即将退休时,我喜欢上了读书,终于达到“蓦然回首”的宁静之境。我不再为考试而读,不为晋升而读,甚至不为求知而读,仅仅为了愉悦自己而去读。褪去功利心后,读《寒窑赋》明白人生无常与命运起伏,要做到逆境中坚守本心,贫贱时不改其志;读《苏东坡传》,感受“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领悟“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洒脱。这种纯粹的精神享受,让读书成为生命的延伸,印证着“灯火阑珊处”的智慧豁达。
读书是人向上成长的阶梯。读书赋予了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淡定和从容,写作沉淀了面对困难不退缩的勇气和力量。人生有限而书海无涯,明智的做法或许不是读遍所有书籍,而是在不同人生阶段与书建立不同的关系。从被迫吞咽到自主选择,再到自由品味,这条"书阶"的攀登过程,本身就是对生命质量的不断提升。当我们晚年回首,就会发现那些或被迫、或自主、或随性读过的书籍,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我们的血脉,铺就了我们人生的道路。
作者简介:郭有三,笔名安乐书生,现居住于洛龙区安乐镇,现在农行洛阳分行工作,是一个有一定金融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金融工作者。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于市场营销、信贷管理工作,其撰写的《信贷资产良性循环的实践与探索》一文,在河南省农行交流学习,关于信用卡、零售业务、信贷方面的工作心得在农行总行发表,在省市级媒体发表宣传报道及文学作品多篇,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业余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