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传说与宜兴地名
陈宝明
范蠡是民间传说中的历史重要人物。据春秋时期的大史学家左丘明所著的《国语·越语下》篇记载,公元前473年,经过十年卧薪尝胆和休养生息的越王勾践,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终于灭掉了吴国。范蠡知道越王生性多疑,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甘苦。因此,早就萌生了急流勇退之意,当他们班师回朝之际,途经五湖水网地区,范蠡就向勾践告别,并“乘轻舟以浮於五湖”,最后“莫知其所终报”。
那么范蠡究竟到哪里去了呢?据东汉袁康所著的《越绝书》载:越灭吴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宋朝大文学家,历任杭州、湖州的太守苏东坡也说,越灭吴后,范蠡“仍携西子”,“五湖问道,扁舟归去”。勾践一时阻拦不及,曾多次派人寻访。由于太湖流域河网密布,芦苇丛生,水系复杂,寻访的人遍寻无着,最后均无功而返。所谓五湖,就是现在的太湖。宜兴位于太湖西岸,范蠡选择宜兴鼎蜀附近的秀丽山村、溶洞潜身隐居,后来,他隐居的溶洞被称为“慕蠡洞”,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为陶祖圣境景区。
宜兴因自古以来生产陶器而闻名遐迩,范蠡隐居宜兴山洞后,发现当地的泥土富有粘性,适宜制釉水,便发动当地百姓从事挖泥土,并在西施的提议下,来到鼎蜀,恢复陶器生产,帮助他们致富。从此,这里的制陶就逐渐兴旺发达。后来,范蠡被宜兴人尊奉为兴陶祖师,西施被尊称为兴陶祖母。
根据近代无锡、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家们缜密考证,传说范蠡在宜兴鼎蜀镇从事的陶业生产,至今还留下不少足迹和传奇;宜兴鼎蜀镇有一条运河,从汤渡庵画溪起,经过鼎山、蜀山、常安、蠡庄渡、张泽桥等地方,穿过东氿,北连湛渎,共长三十余公里。相传是范蠡征集人民开凿成功的。目的是为了便利灌溉田亩和交通运输。后人为了纪念范蠡开河的功绩,便把这条河称做“蠡河”。宋代水利学家单锷著《水利书》说:“宜兴东有蠡河,横亘荆溪,东北透湛渎,东南接罨画溪,昔范蠡所凿。”现今位于宜兴陶业中心的鼎山和蜀山之间有一处地方就叫“蠡墅”。
相传是范蠡当初住过的村庄。蠡墅西境松树窑后面,古有“蠡墅围”,树木葱茏,景色幽美,是他住的地方。还有“施荡桥”和“西施荡”,这些名称的由来都与西施有关。
据说,施荡桥是范蠡伴西施游览过之一处。嘉庆重刊《宜兴县志》“遗址补遗”条下,有“蠡墅在鼎山之西,范蠡成功泛湖,尝居于此”的记载。那时鼎蜀一带的劳动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兴陶业的创始人,特地为范蠡建庙塑像,奉之为“造缸先师”。
鼎蜀镇蠡墅的崇福寺里也有范蠡的塑像,于抗战时被日军折毁。昔日汤渡的镇溪寺里挂过“陶朱公”画像,上面还悬挂一匾额,书曰“致富先师”。镇溪寺今已改建为陶瓷厂厂房。
过去,每蓬九月初九重阳节,宜兴的陶业工人一直有集会纪念“陶朱公”的礼俗,陶都人民以缅怀感谢范蠡开河凿渠,通连五湖,使宜兴城乡免于水患的功绩。所以,范蠡在宜兴先后在鼎蜀(鼎山、蜀山、汤渡)和湖父山区附近落脚隐居和生活,除上述地名外,还留下了慕蠡洞、古窑群、蠡河浜、蠡庄、蠡河源等诸多地名村名踪迹。同样,西施在宜兴也留下了西施池、施荡村、归美桥、西施洞、慕蠡洞内有西施梳妆台等足迹。
范蠡不仅是春秋战国时代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商业界的巨人,而且在陶器制作技术改进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被宜兴当地的工匠们尊称为“造缸先师”。
由此可见,范蠡的智慧和才能是多方面的,可谓是具有全方位造诣的时代名家。在宜兴兴陶史上确实立下汗马功劳。其一,恢复宜兴几千年废弃的陶业,在他的鼓舞下,重整旗鼓,达到了陶业高峰,成为全国陶器最多的地区;其二,在原陶业坛坛罐罐的基础上,改进制缸技术,被宜兴人尊奉为“造缸先师”;其三,由单孔馒头窑创新为多孔龙窑;其四,与西施合计发明焖窑和垫脚石,提高陶瓷产品质量;其五,帮助宜兴鼎山陶工们开凿一条长达40公里灌溉农田和陶瓷水路运输的运河,通连五湖,称为“蠡河”。
据悉,宜兴陶祖圣境风景区(慕蠡洞)近年来,以范蠡西施文化为主题,提练了景区的文化元素,塑造了不少与范蠡西施爱情故事的天窗、蠡河源、仙鹤楼、范蠡陶坊、对奕石等景观景点。呈现在史人眼前的景观景点是对范蠡的崇敬,他们弘扬民族文化,鉴古知今,古为今用。研究范蠡文化,传承范蠡文化,利用范蠡在这里留下一丝痕迹。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融范蠡文化与自然资源于一体,丰富景区文化内涵,成为中外游客教育学习的课堂,旅游景区新亮点。
总而言之,宜兴地名充分揭示了范蠡传说的历史渊源,也深化吴越文化史料研究和探讨一系列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术问题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仅填补了吴越文化研究上的多项空白,还为中国陶瓷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优化了宜兴市文旅深度融合的内涵,进一步树立了城市文明形象,成为无锡、宜兴地区的重要文化资源,也为宜兴地区的文化、生态、旅游提供了契机,可有效促进地方和谐社会的建设。
尤其是国家4A级陶祖圣境景区是无锡和宜兴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旅游资源,是范蠡西施隐身遁迹致富的最佳例证,也是现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陶瓷生产、建筑形态、商贸往来、民族风情的标本。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