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小麦能增产
文图/何晓朗
芒种之日,艳阳高照。我们随西安欧乐智慧新能源工程设计公司总经理陶光敏女士,前往礼泉县国能陕西旱腰带地区农光互补粮食增产光伏发电科研试验田参观。
当我们面对金灿灿颗粒饱满等待收割的农光互补粮食生产光伏发电科研示范地现场,面前的景象令人深感震撼。装有透散射玻璃的光伏阵列格外醒目,为了对比,在项目的实验田里还有一些没有安装光伏板的麦地和装有传统光伏阵列的麦地,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装有透散射玻璃的光伏阵列的麦地明显比没有安装光伏的麦地和装有传统光伏阵列的麦地,长势好,颗粒饱满,产量会更高。因为装有透散射玻璃的光伏阵列不仅具有减少农田水分蒸发的保墒作用,更大的作用是进行了阳光管理,保证了小麦生长光合作用的需求。国能陕西旱腰带地区农光互补粮食增产光伏发电,不仅增加了电力,对农民而言,他们的受益:土地出租收了租金,企业雇用他们种麦又有了劳务收入,在产业链上他们所有的付出都有收益,当地农民欢欣鼓舞。所以说,陕西旱腰带地区农光互补,粮食增产,光伏发电项目,是一项一举数得利国惠农的科研项目。受到国家,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和当地农民高度重视,积极支持配合。
这个项目拥有科研专利,科研团队的核心成员是德国能源北京联络处主任、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主任陶光远。
陶光远先生是中国籍专家,毕业于陕西机械学院 (现西安理工大学 )自动控制专业,后获得清华大学系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他在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工作过,并在国家经委(现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兼职。1988年,前往德国柏林工大进修学习,并曾任纽伦堡德中经贸合作中心副总经理。2009年,他获得了“欧洲能源管理师”证书,并受“欧洲能源管理师”全球培训联盟委托,担任中国培训项目负责人。自2011年10月起,他在德国能源署(dena)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合作成立的中德可再生能源合作中心担任执行主任职务。
陶光远先生情系华夏,将国外先进的能源管理理念和技术引入中国,推动中德两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他的研究成果涵盖了能源政策研究、技术引进、示范项目建设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他在防霾治霾和工业能效提升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曾发表过多个与能源、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演讲主题,例如在“第五届未来能源大会”上,他发表了《The Practice of Germany's Energy Transi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的主旨演讲,探讨了德国能源转型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5月24日,在金灿灿即将成熟收获的试验麦田里,通过现场实地踏勘和项目合作机构技术讲解,专家及嘉宾们一致认为,该实验项目着眼于土地保护、粮食增产和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协力贯通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协调发展之“大动脉”,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齐头并进、农业发展与新能源建设并驾齐驱的新思路、新举措。初步实现了小麦产量和品质双提升,为农民增收、粮食增产、能源转型共赢提供了新型绿色发展模式,为技术推广和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支撑,对陕西旱腰带地区粮食安全保障与能源低碳转型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至此,国能陕西旱腰带地区农光互补粮食增产光伏发电科研示范地项目顺利通过第二阶段评审。
期望这个陕西旱腰带地区农光互补,粮食增产,光伏发电,利国惠农的相目,更好,更快,更大面积的获得推广!
作者简介
何晓朗,中共党员,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科研单位和石油系统工作,1979年进入省外事旅游部门工作,直至退休。
为陕西的外事旅游事业,勤勤恳恳,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喜爱历史文学和党史研究,时有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