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与济南书画家交往轶事
李耀曦
昔日南新街老舍旧居书房里悬挂了不少字画。品赏师友书画是老舍写作之余小憩的一大妙法。其中不少书画是济南书画家好友关氏兄弟桑子中等人装裱后赠送老舍夫妇的。老舍离开济南之后在八方风雨颠沛流离之中,还念念不忘这些未能带走的书画。曾多次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表达对这些昔日济南好友们的深切怀念。
老舍京城旗人出身,自幼喜欢曲艺,爱好书画,还曾修炼过拳脚功夫。其平生第一次印成小册子的作品,不是散文或小说,而是《剑术》。由于青少年时代的这番经历和喜好,老舍到了山东济南府教书后,不仅与走江湖的镖客拳师说唱艺人颇有来往,也结交了一批济南知名书画家,彼此成了可以称兄道弟的朋友。

图片一:老舍与关友声在青岛湛山寺之合影

上图30年代关氏兄弟及其家人在大明湖铁公祠之合影。
图济南府城里鞭指巷70号关松坪旧居
在当年老舍济南书画家好友之中,交往时间最长关系最为密切者,当属关氏兄弟。济南关氏兄弟,关松坪是兄,本名关际泰,字松坪;关友声是弟,本名关际颐,字友声。两人都是齐鲁知名书画家。关家为晚清济南三大盐商之一。因此关氏兄弟家境非常富有,家中藏有大量古代名家字画,结识了海内众多著名画家。而在关氏兄弟中,老舍见面次数最多者又当属关友声。原因无它,近水楼台之故也。
关氏嘤园谈诗论画棋一枰
1930年7月老舍来到济南执教齐鲁大学。老舍除在文学院国文系授课之外还兼任齐大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而在一年之前关友声即受聘于齐鲁大学,在国学研究所从事古籍整理工作。于是趣味相投的两位国学研究所同仁遂成为知音好友。此时关氏兄弟已经分家单过。关友声搬出府城里鞭指巷70号老宅,另于西南关距离齐大校园不远处盖了华美新居“嘤园”。
关友声饮虎池前街12号嘤园平面图
关氏嘤园是座中西合璧式的豪宅。宅院内既有德式二层小洋楼,也有传统亭轩花园池塘。院主人不仅雇着照管奇花异草的杂役,还雇了宴请宾客的厨师烧得一手好菜。彼时张大千往返京沪之间途经济南常于嘤园小住。除了观赏临摹关家所藏八大山人朱耷及苦瓜和尚石涛的画作之外,也是为了可以遍尝关氏嘤园的美酒佳肴。
今昔景象已大为不同,昔日嘤园究竟何处寻呢?今日上新街北段早年称为饮虎池前街,名泉饮虎池隔西青龙街与之南北相望。
关氏嘤园时为饮虎池前街12号,即位于如今上新街北首路西一条胡同内,其南邻为道村(万字会道院旧址),铁栅栏大门坐西朝东,拱形门楣匾额上写着“道村嘤园”四个大字。1931年老舍结婚之后在南新街租屋而居,距离饮虎池前街关氏嘤园甚近,从那座54号小院出来。穿街而过不过百步之遥。故常应邀而为嘤园座上客。
每逢闻老舍至关松坪也赶来相见。关氏兄弟对老舍都十分敬重,言必称“舒老师”或“舍予老师”。时常拿出自己写的文章来,恭请老舍给予评点和指导。1931年那会儿关松坪36岁,老舍32岁,关友声25岁。三人在会客室内的促膝交谈也甚为有趣。关松坪有点耳背,常是高谈阔论声如洪钟。老舍则是轻声漫语慢条斯理。关友声乃是寡言少语以侧耳细听为要。
关友声多才多艺,谈诗论画之余,有时也会取来棋盘和棋子摆开阵势,与老舍楚河汉界大战一番。关友声四岁就会下棋,有神童之誉。成年后藏而不露,非高手国手盖不与之对弈。故而老舍在《关友声画集》序中言道:“友声是个可爱的人。他很有趣:乍一看,他是少年老成,胖胖的,和和气气的,非常的温厚。哪知道,他心中却有许多玩艺儿。他会唱,善弈,能写,精于绘画”“你非和他很熟识了,总不会知道他有才分。和他摆盘棋就晓得他的厉害了。”
由此可见,老舍的棋也下得相当不错。否则的话,即便关友声乐于奉陪凑趣,恐怕老舍也会藏拙而敬谢不敏了。
芙蓉巷学社广结丹青翰墨缘
1931年6月,关氏兄弟在城里芙蓉街南口路东的芙蓉巷内开办了一家“济南国画学社”。学社社长关松坪,社务主任关友声,教务主任黄固源。学社挂牌开张那天,老舍应邀出席并致贺词。自此之后,关氏兄弟便经常邀请老舍去国画学社晤面交谈。因为两人几乎整天都泡在那里。白天给学生们上课,晚上还要轮流值班。于是芙蓉巷遂也成为老舍常来常往之地。
国画学社社址最初是设在芙蓉巷中段路南24号院内一座临街小楼的二层楼上,有三间连通的画室。其后又搬迁到东首路南另一座高台阶临街楼房的二层楼上,有五间连通的大画室,南北都安装了透明玻璃窗。比过去更宽绰更敞亮。站在玻璃窗前北面而望,可见近观大明湖远眺鹊华二山。学社楼下一间门房里住着社仆孙长茂。楼上五间大画室墙壁上悬挂着学社章程,以及关氏兄弟的炭笔画像。房屋中间摆放一张硕大的书画案。由于画室房间大了,除张挂老师作品之外,还可以轮换展出学生习作,举办观摩品评画展。
画室傍边还有个里间为教务处。教务处里间门楣上方则悬挂着一幅关松坪仿王石谷的山水扇面镶嵌在镜框内。王石谷,名翚,字石谷,其山水画融合南北之长,有“清初画圣”之誉,甚为关松坪所喜爱。有一天,关松坪又仿王石谷笔意,画了一张四尺整张的大幅水墨山水,画得十分精彩,自己也颇为得意。恰巧老舍到了学社,便展示给舒老师观看,意思是希望能题个跋以便珍藏。老舍看后稍加思索,遂拿起毛笔,在画面左下方题了一首七言律诗。诗曰:
“谭思画境秀入秋,敛尽锋芒绘浅愁。墨未到时神远瞩,笔留余意树微羞。山从心里生云气,露在毫端生石头。俱是空灵诗韵味,无边语响落轻舟。”意犹未尽,又在诗下写了一行边款:“覃思斋主(关松坪斋号)今夏作画甚勤,山水长幅精绝。谨作小诗用申欣赏之诚。旧诗久荒习诵,韵涩音哑资一笑耳。”舒老师此举令关松坪大喜过望兴奋异常感佩之至。
济南国画学社举办了三年多时间,于1934年9月停办,共培养学生50多名。在此期间老舍经关氏兄弟介绍结识了不少济南知名书画家。如胡耳山、郑伯齐、罗锦章等人。老舍与这些书画家朋友除在芙蓉巷画室内谈论画外,也时常一起到街上的旧书肆字画铺去转转看看。譬如曲水亭、后宰门、大小布政司街等处。如果恰逢饭点时,关氏兄弟便尽地主之谊,请大家到酒楼饭庄内杯斛交错宴饮一番。
有意思的是,老舍后来还把这些经历见闻写进了他创作的小说里去。老舍有篇小说名为《恋》,1943年写于重庆北碚,在其短篇小说集《贫血集》中列为首篇。小说《恋》的背景即为济南布政司街一带的古玩字画铺。小说写了经常来此闲逛淘宝的两种人,小知识分子“庄亦雅”和古董大商人“杨可昌”。故事就在这两名玩家之间展开。
一个偶然的机会庄亦雅在某家字画铺内发现一张石道人王石谷的四尺山水精品。经三番五次查看和讨价还价,最终痛下决心,倾其所有,把太太的首饰也搭上,花五百块钱,把画买了下来。小说全篇的“戏胆”就是这张当年关松坪曾仿过的王石谷山水精品。由此奸商杨可昌与书生庄亦雅进行了一场生死较量。
更有意思的是,1946年老舍应邀访问美国。在美期间创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而老舍在构思创作这部长篇巨著时,也让其中人物“诗人钱默存”收藏宝物中也有一幅王石谷的山水精品画。足见在济南国画学社的这段经历交往给老舍留下印象之深。
大明湖之秋与海岱美术馆
1931年夏天老舍与胡絜青结婚后喜迁南新街新居。首先携带礼物前来舒宅登门拜访祝贺者,是济南省立一中的两位男女青年教师英文教员赵同芳和美术教员桑子中。桑子中画了一幅油画《大明湖之秋》赠送给老舍夫妇作为新婚贺礼。
赵同芳济南人,出身教育世家,1931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与老舍夫人胡絜青为北师大同学兼闺中密友。经夫人密友赵同芳引荐之后,老舍与桑子中成了好朋友。1932年桑子中利用课余时间,在大明湖畔铁公祠内的“湖山一览楼”创办了个海岱美术馆,并在山东民国日报主编《海岱画刊》。画刊作为该报副刊,每周出版一张随报发送。老舍应桑子中之请,为之写了《〈海岱画刊〉发刊词》。
济南省立一中美术教员桑子中
桑子中油画《大明湖之秋》
当时与桑子中同在省立一中教书者还有文学名家李广田。李广田在抗日流亡途中写过一篇散文《一个画家》。其中有如下描述:
“桑子中,出身于鲁南山村一个农家,性寡言,口呐,个子不高,黑瘦,有山民的倔强。”“在济南一中教书,寒暑假也必外出写生,跑泰山、博山、崂山,山东许多地方。教书之余,组织学会,出版画刊,也举办过个人画展。是自己提着浆糊桶,手拿浆糊刷子,到大街小巷上贴广告。”“他节衣缩食,自奉甚简,拿出历年积蓄,倾其所有,并向人募捐,在大明湖铁公祠内改盖一座颇为漂亮的小楼,了办起了海岱美术馆。还想办个艺术学校。”
大明湖海岱美术馆定期举办画展,前往观摩者络绎不绝。遂也成为老舍与桑子中关氏兄弟等济南书画家们的又一雅集之地。
1933年春夏之交,老舍得了严重的腰背痛病。于是由友人推荐跟随回民国术师马永魁(字子元)练习查拳和太极拳。经过半年多的拳术操练腰腿疼病竟不治自愈。端午节前老舍宴请马子元先生以表谢意,席间赠送信物书画折扇一把。折扇正面为关友声所绘国画山水,折扇背面为老舍恭笔题扇文,详述了跟马先生学拳过程。

上图1933年关氏兄弟赠送老舍的自制书画折扇。
图老舍赠送回民拳师马永魁的书画折扇
此题扇文中云:“十年前曾习太极与剑术,以就食四方,遂复弃忘。”“马子元先生,鲁之名家也。初习太极,以活腰脚,继以练步,重义潭腿、查拳、洪拳、六路短拳等,籍广趣味。兼及枪剑与对击,多外间鲜见之技。”“子元先生教授有方,由浅入深,不求急效,亦弗啬所长,良可感也。”
1934年5月桑子中把近几年假期外出写生所积水彩画稿筛选出22幅准备出版一本画集。老舍又应请为之写了《桑子中画集》序。老舍在序言中盛赞桑子中的绘画富于诗意和浪漫气息。
1934年秋后老舍辞别济南应聘赴青岛国立山东大学教书。临行前与济南书画家朋友们饮酒话别。关氏兄弟又绘制了多把书画折扇相赠,以备老舍应酬朋友之用。老舍在青岛期间于1935年9月22日在大公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断魂枪》。小说中“神枪沙子龙”的原型即为马永魁的“山东一杆枪”。
1937年3月16日老舍又在《宇宙风》上发表散文《大明湖之春》。文中说道:“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
或许此时老舍又想起了大明湖铁公祠的海岱美术馆吧。
当年去大明湖参观海岱美术馆可以从“城顶马路”上过去。济南五三惨案后韩复榘拆除残破的城门楼子在城顶上修建了一条环城马路,车道两旁有人行步道。游人沿西门城墙坡道可登上城顶马路,行至大明湖铁公祠北城墙处有一木桥链接的停靠站点。
故而老舍文中接着说:“桑先生那张画就是在北城墙上画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到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稍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八方风雨湖山情缘有后传
1937年11月15日,济南沦陷前夕,老舍弃家独行,登车南下,奔赴武汉,投身文人抗战行列。得知老舍离开济南后,关松坪曾多次由城里鞭指巷关宅,前往南关圩子外齐大校园长柏路老舍家中看望,嘘寒问暖,照顾其家人。老舍抵达郑州与汉口后,也曾多次给关松坪写信,报告行程及平安,嘱托关氏兄弟,关照其在济家人。
日寇侵占济南后,关松坪闭门谢客,郁郁寡欢,于1938年因病英年早逝。老舍得讯后至为悲痛。曾著《四大皆空》一文悼念。文中沉痛地说道:“关先生在抗战的第二年去了世,这张画也是由他配好了镜框送我的!松小梦的字画,在山东很容易得到;我伤心的倒是关先生的死去,我未能去吊祭,而他给我的纪念品又是怎么马里马虎的丢掉实在是太对不起朋友了。”
关松坪去世之后,关友声一直与老舍保持着书信联系。50年代关友声在山东艺专任美术教授,赴京参加画展时还有老舍会过面。1966年8月26日老舍投太平湖自杀,时在牛棚中的关友声也受到牵连。1970年关友声郁郁而终。其所藏历代名画尽失。
抗战爆发后桑子中随校流亡四川绵阳。1943年去重庆北碚探望复旦大学教授山东老乡张默生。返回途中在嘉陵江边坐木船时恰巧碰到老舍。第二天晚上老舍在文艺界中华抗敌协会驻地亲手包饺子招待桑子中。两人饺子就酒作彻夜长谈。
抗战中赵同芳随夫君王长禄先是到了云南楚雄。王长禄毕业于北洋铁路官学堂在那里参与滇缅公路修建。滇缅公路因缅甸沦陷而搁浅。夫妇二人又辗转去了抗战陪都重庆,住在郊区北碚。不久老舍夫人胡絜青也带着三个孩子从沦陷区北平千里寻夫到了重庆北碚。两位北师大闺中密友又共同度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患难时光。
1950年老舍由美国回到故乡北京,出任新北京市文联主席。
当年其麾下有名小将邓友梅为山东平原人。1953年《说说唱唱》杂志编辑邓友梅结婚,老舍从家中精心挑选了一幅松小梦的山水画让另一名小将林斤澜送于小邓作为其新婚贺礼。1957年邓友梅被打成右派,便带着这幅老舍题了跋的松小梦山水去了北大荒。
1981年山东大学主办了“首届中国老舍研究会”。老舍夫人胡絜青及长女舒应邀重访山东。胡絜青老人到济南后最想见的昔日故旧便是赵同芳和桑子中。可惜因校方无法联系未能如愿。返京后几经周折终于与老同学赵同芳取得联系,此时远在四川大学的桑子中教授已卧病在床行半身不遂,但在稍愈后的1986年便赠诗一首昔日同仁赵同芳,遥寄当年一段翰墨情缘。诗云:
历下一别半世纪,书信杳然五十年。
喜得胡君传佳音,而今鸿雁又复还。
2025年5月16日写就





玫瑰手绘折扇、玫瑰国画
订购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