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溪流》
(摘录43)
——家风
作者:翟 友
主播:阿 莲

(父亲和我们的留影)
一次,看到电脑中的文章说,著名电影导演、革命老人谢觉哉的三子谢飞说:“所谓家风,不是写在牌匾上,而是实实在在的做事情;所谓传承,不是挂在口头上,而是一种自觉的行动”。于是,就想到了我的父亲和母亲,想到了我家的家风。
我家的家风,是父母亲在与贫穷和苦难的不懈搏斗中,逐渐形成的。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要强”、“尊严”、“善良”、“无私”这几个方面。
要强:新中国成立后,从1950年到1970年以后,那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是我家的生活状况最困苦的时期。那些年,农村的经济状况普遍落后。我家人口多,劳动力少。在老家西石桥村,我家是生活状况最差的几个贫困户之一。父亲母亲长年累月地忙碌着,整日里披星戴月的,忙完地里忙家里,苦苦挣扎着,使尽浑身力气,维持着一大家子低水平的生活。他们在忙忙碌碌的苦苦挣扎中,充分体现了“要强”这两个字,并且时时刻刻教育我们这7个儿女不忘“要强”,“穷,也要有穷志气”,“不能等着受穷,要靠自己的劳动活着”!
尊严:父母亲经常教育我们,“不要畏畏缩缩的见不起人”,“要挺起腰抬着头来走道。家里来人喽,不要缩在门旮旯。”“不管在哪儿,都要大大方方的。”父母亲一生都受村里人尊重,父亲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被评为滦县的劳模,出席了县里的劳模表彰大会。回家后还把奖励他的笔记本给了我。以后,他还当了几年生产队长,为了社员大伙儿的事儿兢兢业业的,得到了社员们的好评。父亲到了八十岁左右时,村子里邻舍之间、夫妻之间出现了一些矛盾,人们也往往来找父亲去给调解,这也足足说明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威望和分量吧!

善良:这种高尚的品格,最集中地体现在母亲的身上。父亲勤劳能干,对人热心肠,心眼好,但是他性格急躁,容易发脾气。母亲则是性格温柔,和颜悦色。对家里人,对村里人,不管遇到啥事儿,总是屈己待人,心地善良极了。她把这种优秀的品格,毫无保留地遗传给了我们这一群儿女。记得在我们的小时候,父母亲经常告诉我们要诚实、实在。那时候,村里的人们议论起来,都说北院翟相岐家这群孩子老实、善良。有时村里出现了一些孩子们调皮捣蛋的事儿,就都异口同声地说,肯定与老翟家这群孩子无关。
无私:就是不占别人家的便宜,不是自己的东西,绝对不沾不占。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那几年,三年自然灾害,生活非常困难,饭都吃不饱,有些人就偷拿集体的庄稼和粮食。我家人口多,男孩子多,吃喝比一般人家就更难。就是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父母亲仍然经常严厉地嘱咐我们:生产队里的粮食,一个粒也不兴往家里拿。做人不能爱“小”(占便宜),那才像回事(像个正经人样)。父亲担任生产队长的那几年,更是经常重复着对我们的这种要求。
我家的家风,至今还在代代相传,周围人们对我们一家的议论呼声,就是最好的验证。我们姐弟妹七人,从小到大几十年来,言行一向端庄正直,乡亲们没有任何非议。我在外工作40多年,担任县级干部20年,一直勤勤恳恳工作,老老实实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尽管红尘滚滚,我绝不为财、色左右,不染半点灰尘。有人曾经类比着社会层出不穷的丑恶现象,不相信我这一点,质疑我,我斩钉截铁地说:如果我有半点贪占,就不是共产党员,也绝不配姓翟!
天狂有灾,人狂有祸。迷乱财色者多获牢狱之灾,这里也有曾在我身边的人。我始终不为奢靡所动,正在享受安逸闲适的晚年生活。
我为老翟家的门风自豪、骄傲!
作者:翟 友,微信名:闲云野鹤。中共秦皇岛市委党校退休。曾任昌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山海关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秦皇岛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主播:冯淑莲,网名:阿莲,秦皇岛企业在职党务工作者。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会员,秦皇岛朗诵艺术团成员,“京津冀头条”编辑部“秦皇岛头条”主播。热爱朗诵, 愿将余生奉献给有声语言艺术,更多更好地传播党的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