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今年高考一卷下水作文......
苦难时代的家国情怀
文希
老舍笔下欲言又止的鼓书艺人,艾青诗中嘶哑歌唱的鸟儿,穆旦笔下带血拥抱的诗人——这些形象共同勾勒出一幅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的精神图谱。他们或沉默,或呐喊,或拥抱,以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这种情感超越了简单的爱国口号,升华为一种刻骨铭心的家国情怀,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家国情怀首先表现为对民族苦难的切肤之痛。老舍的鼓书艺人面对孩子们"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这种沉默不是冷漠,而是痛到极处的无言。屈原行吟泽畔,杜甫漂泊西南,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都是这种痛感的诗意表达。抗战时期,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梅兰芳蓄须明志拒绝为日伪演出——他们用不同方式诠释着知识分子对民族苦难的感同身受。这种痛感不是消极的哀叹,而是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精神自觉,是家国情怀最原始的悸动。
更深层的家国情怀则转化为不屈的抗争与坚韧的歌唱。艾青选择"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恰似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的毅然决然,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慷慨从容。西南联大师生徒步三千五百里南迁,在茅草屋里坚持学术报国;抗战时期,无数青年学子投笔从戎;科学家钱学森放弃优渥条件回国效力——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真正的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明知艰难仍要前行的勇气。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这种在了解民族苦难后依然深爱的情怀,才是最为珍贵的品质。
最高境界的家国情怀则体现为浴火重生后的建设热忱。穆旦"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预示着从创伤中站起来的民族力量。新中国成立后,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隐姓埋名研制"两弹一星";改革开放后,无数建设者投身特区开发;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三百多万驻村干部奋战一线——他们用双手抚平战争创伤,用汗水浇灌复兴梦想。这种情怀不是停留在悲情记忆,而是转化为建设国家的实际行动,正如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中华民族每一次从苦难中崛起,都离不开这种深入骨髓的家国情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更需要我们传承这种精神血脉。它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对文明根脉的守护;不是排外的封闭心态,而是开放包容的胸襟。从老舍的沉默到艾青的歌唱再到穆旦的拥抱,我们看到了一代代中国人对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在苦难中相濡以沫,在奋斗中勠力同心,这正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底气。
作者:文希,男,广东政治名师,评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