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聚(古风)
文/光星
满怀激情到深山,下乡悟知人生难。
广阔天地来淬砺,前途未晓路茫然。
中秋佳节朋友会,欢聚畅谈笑开颜。
明月高挂照农野,土壁茅檐映田园。
1970年中秋节创作于萱花公社 知青点

难忘岁月(古风)
文/光星
蹉跎岁月再回首,知青山乡度春秋。
时光渐渐七载过,芳华匆匆似水流。
田野朝夕苦与汗,豪情忘却忧和愁。
广阔天涯曾奉献,昔日远去今暮休。
注:七载即知青上山下乡七年。

《中秋聚》诗序(散文诗)
文/光星
《中秋聚》诗写于一九七O年中秋节、萱花公社知青点。
中国"文革"中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留下了传奇的经历和悲壮的历史。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廿二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指示,号召上山下乡。一九六九年元月,我们响应毛主席号召,奔赴广阔天地,三十六个同学朋友同时插队于萱花公社。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我们的青春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乐观浪漫。我们玩得比较知心的朋友,都各自在另一个生产队,中秋佳节,相约团聚,到汪家冲知青点过节。
中秋,我们不能和家人团聚,我们朋友相聚,粗茶淡饭,艰苦的环境,艰难的生活,面对前途的迷茫,过节使知青朋友们欢聚一堂,让兴奋和喜悦淹没了往日的疲劳与愁肠。

青春的岁月,我们曾留下过伤痛,广阔天地,我们曾奉献出青春,洒下过与欢笑相伴的汗水和泪水,以青春为代价,用芳华赴苦难。
蹉跎岁月坎坷路,苦度春秋历沧桑。在上山下乡特殊年代,在那特别艰苦的环境中,没有把我们摧毁,生活的磨难,繁重的体力劳动,把我们这一代人磨炼出坚韧不拔的毅力,吃苦耐劳的坚强精神,在劣境之下仍然奋发向上的精神,将伴随我们克服与战胜人生中各种艰难困苦,跨过生活中的沟沟坎坎,任凭寒风凛冽,任凭惊涛骇浪,都无所畏惧,一路高歌奋进,这就是我们顽强意志,知青的精神。
诗,展现了我们当时的心境,表达出我们思想情感。人生啊!苦难也会多于幸福。
诗,正是当天高兴之余,本着自内心深藏的文学爱好,油然而生以诗抒怀,经深思构想,提笔写下诗的初作,后经修改个别字句而成,获得对当年知青生活写照的感想之作,诗成了我们青春年华,友谊的象征,历史的见证。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艰苦历程,难忘的岁月,如同一部史诗般壮丽的画卷,永远镌刻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之中。

作者:光星老师近照

作者简介:
李继武,字光星,生于1951年7月,贵州福泉人,祖籍湖北武汉。
少年读书喜爱文学,在凤山小学获全校作文比赛二等奖,获福泉县少年征文比赛一等奖。
1964年7月,凤山小学毕业,1965年读凤山农中,半年后失学。1969年1月,上山下乡知青。1975年12月招工在搬运社、建筑社工作,后为自由职业。
一生酷爱文学,因时代各种因素,没有能读多少书,文化有限,加上长年累月为生活奔波忙碌,没有机会和时间学习,偷闲自学写些诗歌及词,散文诗,聊以自慰,丰富自己精神文化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