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人类传递情感、表达思想的永恒载体。
老舍笔下欲言又止的鼓书艺人,艾青诗中嘶哑歌唱的鸟儿,穆旦笔下带血拥抱的诗人——三种文学形象,恰似三面镜子,映照出不同生命姿态下“发声”的困境与坚守。
而这背后,始终萦绕着一个永恒命题:发声的意义与重量。
沉默之痛:表达的困境
老舍《鼓书艺人》中的艺人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心里翻江倒海,开不了口。这种困境,你我都不陌生。
公司里,小张发现项目数据造假。想说,不敢,因为房贷要还,孩子要养,只好选择视而不见;校园中,小王目睹同学被霸凌,想报告,但害怕排挤,成为下一个目标,最终没有说话。
更可怕的是体制性沉默。某校营养餐偷工减料,老师们都知道,都不说。“说了也没用。”这种集体沉默像无形的枷锁,捆住了每个人的喉咙。
这种因畏惧而沉默的状态,往往会让问题持续存在,甚至愈演愈烈。最终爆发时,谁都难逃其害。
嘶哑之声:坚守的力量
艾青诗中的鸟,喉咙嘶哑仍要歌唱,这需要怎样的勇气?
疫情期间,李文亮医生在危险面前,勇敢地发出预警,虽然他面临着诸多压力,但他没有退缩,用自己的声音为人们敲响警钟;在教育领域,张桂梅校长为了让山区女孩能够接受教育,四处奔走呼吁,即便过程艰难,她也从未停止发声,最终改变了无数女孩的命运。
他们用行动证明,无论声音多么微弱,只要敢于发声,就有可能带来改变。
还有我的语文教师安老师,坚持用方言教课文,被上级领导和同事批评“土掉渣”。二十年后,他的学生里出了个作家。作家说,是王老师让他懂得真实的声音最有力量。
这些声音,或许不够悦耳。但足够真诚,足够动人。
带血之拥:生命的重量
穆旦的诗句,字字千钧。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诗句,将“发声”升华为与民族命运的共鸣。
从五四运动“外争主权”的怒吼,到抗战时期响彻山河的战歌,无数仁人志士用声音唤醒民众,凝聚起民族的力量。
今天,这种共鸣仍在延续。科技工作者为突破“卡脖子”技术呼吁资源投入,文化传承者为守护非遗奔走疾呼。在驻村扶贫一线,驻村干部小欣为抢收庄稼血染稻穗,却说“老乡的汗比这苦多了”;围鼓传承人老向七十高龄,仍手把手教孩子打鼓:“我走了,这些调子就真没了。”这些声音,是新时代最温暖的注解。
责任之重:时代的担当
今天发声,比过去更难吗?
信息爆炸的时代,声音太多,反而更难被听见。更要命的是表达正确,说真话要包装,提意见要委婉,否则就是不懂事。
发声,不仅是权利,更是责任。一位同事曾总结出表达三原则:
说真话,但要讲究方式;提问题,更要给出建议;有温度,更要有建设性。我个人则认为,发声如针灸,要找准穴位,把握深浅。
比如写民生报道,不能只唱赞歌。要反映真实困境,这样的报道,反而更能推动问题解决。
三十年基层工作经历,十年通讯员经历,让我慢慢明白:
最好的声音,不一定最洪亮;最真的表达,往往带着伤痕;最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为什么说。
以歌唱之姿,担时代之责。这歌唱,可以嘶哑,可以微弱,但必须真诚,必须持久,必须扎根在这片我们深爱的土地。
因为,每一个真诚的声音都是对生命的礼赞,更是对时代的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