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岱顶揽胜:千年文脉与天地苍茫的交响
作者伍达
仲夏时节,我乘索道穿过云雾,来到泰山之顶。一到南天门就被眼前的热闹惊住了。盘道上挤满了人,来来往往的游客把泰山的雄伟,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烟火气。耳边突然想起李白那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一下子明白了,千年前诗人站在这里,也和我一样,被这天地间的壮阔震撼到了。
沿着岱顶的石板路往前走,天街的嘈杂声、碧霞祠的香火味、玉皇顶的庄严肃穆,依次展现在眼前。站在瞻鲁台上往下看,泰安城像棋盘一样铺在脚下,连绵的山峰都显得十分渺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诗句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此刻成了眼前真实的风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的话也在这一俯一仰间,变得特别好懂。目光扫过那些摩崖石刻,被岁月侵蚀的字迹层层叠叠,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唐玄宗的《纪泰山铭》——巨大的崖壁上,洋洋洒洒的文字记载着他封禅泰山的盛况,表面是歌颂天地,实则也藏着帝王对自己丰功伟绩的宣扬。
遥想当年,秦皇汉武也曾在此留下封禅的足迹。他们率领庞大的队伍,带着对天地的敬畏与治国安邦的祈愿,登上泰山之巅。帝王们选择泰山封禅,既是为了彰显统治的正统性,向天下宣告“君权神授”,也是渴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唐玄宗的铭文也好,历代帝王的仪式也罢,虽带着几分“自吹自擂”的意味,却也让泰山成了帝王与天地沟通的祭坛,成了巩固统治的象征。这些历史,都随着石刻一起,刻进了泰山的血肉里。
“五岳独尊”“雄峙天东”这些大字石刻前,游客们排着队拍照。仔细看,不少碑刻上还有前代字迹被磨掉重刻的痕迹,这不正像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取舍的样子吗?虽然没看到姚鼐笔下“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雪景,但看着这些斑驳的石刻,也能感受到古往今来文人对泰山的痴迷。
转到后山,像是进了另一个世界。没有了前山的喧闹,只有松涛声和清脆的鸟鸣。缓坡上,五六十年代林场职工种下的松树整齐排列,和远处的千年古松相互映衬,让这片被叫做“奥区”的地方,显得格外幽静深邃。东尧观顶更是险峻,要钻过狭窄的石洞,紧紧抓着陡峭的扶梯往上爬,一百多米的落差,让人心里直发颤。站在顶上,脚下是悬崖,黄河像一条银色的带子蜿蜒向北,泰莱平原上的水库星星点点,东岳圣境旅游公路的彩色边线格外显眼。听说这里是尧帝当年观日出的地方,当阳光冲破云层洒下来时,仿佛真的能和千年前的古人共享这同一束光。
泰山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两面性。前山满是千年文脉,每一块石刻、每一处古迹,都是文明留下的脚印;后山藏着自然秘境,每一棵古松、每一道悬崖,都是大自然的礼物。从李白的豪迈、杜甫的壮阔,到孔子的哲思、姚鼐的文笔,泰山早已不只是一座山,而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的象征。在这里,历史和现实、人文和自然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震撼人心的乐章。巍巍泰山,哪里只是一座山啊,分明是一部写在天地间的厚重史书。
2025.6.8
作者简介
伍达,山东省泰安市市直机关退休干部,生于农村偏远地区,高考改变命运。参加工作42年,十余次调整工作岗位,从事过企业管理、教师、驻村干部、县、市机关综合管理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