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贵棠和他的三千里汉江博物馆
董邦耀
了解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前世今生的人,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没有刘贵棠,就没有汉江航运博物馆。
前些年,我在省厅史志办,与汉江航运博物馆的刘贵棠常有业务往来,对建馆历史还是比较了解的。觉得刘贵棠最初以己之力建立汉江航运博物馆的事迹很感人,于是,2015年我在《陕西省史志通讯》,为刘贵棠写了篇报告文学《汉江之子》,介绍了汉江航运博物馆的来龙去脉。
1986年,刘贵棠开始在旬阳县航运公司做水手,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的目光被那些承载着汉江航运记忆的物件深深吸引。他一边辛苦地跑船,一边细心地留意着身边与航运相关的一切。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去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文物,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
他跑遍了陕西、湖北、河南三省的78个市县,行程多达若干个3000里。这若干3000里的路程,每一步都饱含着他对汉江航运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他风里来雨里去,不惧艰辛,只为了把那些散落在民间的宝贝一件件找回来。在这个过程中,他收集了3000多件航运文物,这些文物涵盖了各个时期,从古老的纤绳、沉重的铁锚到精致的木船模型,每一件都承载着汉江航运的独特魅力;300多份文献资料,这些资料详细记录了汉江航运的发展历程,是研究汉江航运史的珍贵财富;还有3万多张历史照片,照片中的码头、船工、古镇风貌,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繁忙的汉江航运时代。
2009年,时任常务副县长陈德智看到刘贵棠的收藏,将他从航运公司调到了县海事局。2011年,县政府做出决定——将粮食局旧楼改建为博物馆。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旧楼的改造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建筑结构的调整到展览布局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谋划。刘贵棠四处奔波,找专业人士咨询,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他没有专业的建筑设计背景,但他凭借着对汉江航运文化的热爱和对博物馆建设的执着,一点点地摸索着前进。
2015年5月1日,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终于正式开馆了!这博物馆可不简单,1600平方米的展厅里,摆满了刘贵棠这些年收集的宝贝。走进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艘巨大的木船模型,这艘模型细腻地还原了30吨级汉江木船的构造,仿佛让人们看到了当年汉江上船只穿梭的繁忙景象。在模型旁边,摆放着各种纤绳和铁锚,这些纤绳和铁锚见证了汉江航运的艰辛历史。纤绳有的已经磨损得厉害,上面还残留着岁月的痕迹,让人不禁想象当年船工们拉纤时的艰难场景;铁锚则沉稳而厚重,它们曾经稳稳地抓住江底,为船只保驾护航。
展厅里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历史照片。那一份份泛黄的档案和账表,记录着汉江在战争时期的运输作用,让我们看到了汉江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那一张张黑白照片,记录了蜀河“小汉口”的盛况,古镇的繁华与热闹仿佛就在眼前。照片中有来来往往的船只、忙碌的船工、热闹的码头,这些画面生动地展现了汉江航运的昔日辉煌。
除了这些,博物馆里还展示了一些船工的生活用品,如马灯、铜盆、油篓、煤油灯等。这些看似普通的生活用品,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马灯在黑暗中为船工们照亮前行的道路,铜盆是船工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容器,油篓和煤油灯则反映了当时船工们的生活方式。通过这些生活用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船工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他们对汉江航运的依赖和热爱。
刘贵棠在收集文物的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经济上的压力让他常常捉襟见肘,为了购买一件文物,他不得不节省开支,甚至有时候身无分文。体力和健康的透支也是他面临的巨大挑战,长期的高强度劳作和奔波,让他的身体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他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社会上的误解和孤独也让他倍感煎熬,初期,他的民间收藏行为曾被视作“不务正业”,被人误解和嘲笑,但他始终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面对资源与制度的瓶颈,他努力自学策展、撰写大纲,同时继续征集文物,身心俱疲。然而,文化的消亡让他深感紧迫,他深知如果不及时抢救这些文化遗产,它们将会永远消失。
刘贵棠的坚持和付出得到了认可。2015年,他当选为“中国爱故乡十大年度人物”,2018年,又获评“陕西好人”“陕西省道德模范”。现在,博物馆每年接待好几万人次,成了汉江文化的一张耀眼名片。
刘贵棠现在虽然已经退休,但他心中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他计划着在汉江流域建设更多的博物馆。他希望能把汉江流域的文化都好好地保护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江航运文化的魅力。他的这种执着和热爱,就像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激励着更多的人加入到文化保护的行列中来。
作者简介:

董邦耀,笔名:骊山、高言,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原为铁道兵5847部队三中队学兵15连学兵,曾任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工会副主席、陕西省交通运输厅史志办主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顾问、陕西省交通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员,2006年入选《陕西文化名人辞典》。《金榜文艺》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