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文峰华夏六大金牌杂谈:观世与省思之2011篇
麦田与面碗:被折叠的农者生存图景
高铁站内,一碗面标价三十元,而三十斤麦子,在市场里辗转腾挪,也换不来这一碗热汤面的银钱。这不是简单的价格数字游戏,而是当代农民生存境遇的残酷缩影。
农民,脚踏黄土,以血汗浇灌每一粒麦子。春播时,要抗住倒春寒,把希望播进还带冰碴的土地;夏日里,顶着烈日薅草、灌溉,汗如雨下,滴进田垄;秋收时,弯腰收割,每一下起身都伴着腰骨的酸痛。可当麦子离开田地,进入流通环节,就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拨弄。粮商压价收购,资本逐利炒作,到了消费端,层层叠加的成本,让面粉化身高价面包、天价高铁面,农民却在这链条里,捧着辛苦产出的粮食,换不来等值的生活保障。
这背后,是农业产业链的畸形与不公。农民作为源头生产者,承担着自然风险、种植成本,却难以在价格分配中获取合理份额。中间环节的逐利,消费场景的溢价,把农民的劳动价值不断挤压。就像那三十斤麦子,从田间到餐桌,走过漫长路,却在价值换算里,成了最“廉价”的存在。
我们总说“民以食为天”,可当“食”的生产者,连用自己种的粮食,去换一碗体面的餐食都艰难时,这“天”,对农民而言,沉重又无奈。这不是某个人、某个行业的问题,是整个社会该正视的农业困局——如何让农民的劳动,在从田间到舌尖的旅程中,得到公正的价值反馈;如何打破资本与流通的壁垒,让种粮人的付出,真正滋养自己的生活,而非只成就他人的利润。
高铁面的热气蒸腾,照出的是城乡发展、产业分配的裂隙。若任由这裂隙扩大,伤害的不只是农民的生计,更是社会根基的稳固。毕竟,每一粒麦子里,都藏着国家的粮食安全,每一个农民的坚守,都关乎我们碗里的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