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的《丝路远方》丛书在迪拜国家图书馆举行新闻发布会
5月27日,在阿联酋拜国家图书馆举办的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艺术节上,由王芳闻主编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丝路远方》诗集丛书举行了新闻发布会。丛书作家们向迪拜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角赠送了丛书。
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国际诗歌委员会主席,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主席,《丝路远方》丛书主编王芳闻介绍了丛书编辑出版情况:
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凿通了丝绸之路,这条伟大的丝绸之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文化遗产。
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军事之路、文化交流之路,也是一条诗歌之路。西安(古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诗歌的生发地和传播场,在中华诗词史诗上具有重要和独特的贡献。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180篇是在陕西创作的,其125篇收集整理修改定稿,编辑出版于周王朝的京师西安,西安在《诗经》的创作传播中发挥了主流主导作用。诗经之后五言七言律诗是中华诗歌的主要形式,西汉王朝设立了乐府,推动了中华诗歌的蓬勃发展,并滋养了百代直接奠定了盛唐长安律诗的辉煌,是长安成为全国诗歌交流创作的中心,也是全世界汉诗和律诗的推广中心。唐长安诗人明星辈出,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级的诗人如璀璨的星辰,装点着大唐的帝国盛世,也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西域乃至罗马。丝绸之路上的古西域文化又逆向浸润到了长安,滋养了大唐诗歌豪侠壮阔、美艳多姿的诗风。
为了弘扬丝绸之路多元的诗歌文化,汇聚交流东西方诗歌创作的智慧,促进丝绸之路诗歌创作的繁荣,并藉由丝歌这一诗意的纽带融通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灵,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西北大学区域国别与翻译研究院丝绸之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和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大力团结丝绸之路沿线各国诗人,倡导丝绸之路生态和平写作,相继在西班牙马德里中国文化交流中心、俄罗斯莫斯科民族宫、中国西安举办了三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旗下汇聚了近千名丝绸之路行吟诗人。
为了向海内外展示丝绸之路诗人群风采,交流丝路诗歌创作,由西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翻译研究院丝绸之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发起主编《丝路远方》丛书,本丛书从来稿中经过遴选,编入黄亚洲、李少君、孟建国、王芳闻、曹波、董发亮、卞启忠、伏萍、孔裔章子、侯振宇、李斐、李宝苹、王海霞、马天乐等14位诗人的诗集,汇集了老中青三代诗人近年来行吟丝路的诗词创作成果,透过这些优美而深邃,激情而宏阔,回眸历史,观照未来的字符,几千年的丝绸之路瑰丽多姿的景象扑面而来,又迤逦延伸向远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由丝绸联结起来的具有共同命运的血肉交融的世界。
第六届中国作协副主席黄亚洲代表丛书作家发了言:
《丝路远方》丛书一套14本,出版很不容易,用了几年时间。把丛书带到这里,我一直有些担心,因为我们这个诗集不是完全的双语种,有部分诗集是单一的中文。那送到迪拜图书馆来,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个摆设,是个纪念品,是个礼仪,是个程序,还是真能够发生什么作用?直到刚才听了迪拜图书馆馆长的一番话,才有点踏实。我觉得他很务实,他说到迪拜这里有学中文的,我们阿拉伯的学员他们可以看,还有孔子学院里面的中文的教职员工以及当地的学生也都可以看。所以我们想这些诗集还是能够间接发生作用,即使微弱。
我想这就是我们这些丝绸之路的继承者、后来者对两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上不息的驼铃,发出的一种致敬,一种回馈,一种回响,我们为此感到欣慰。
同时有个建议,我们希望像这样的丛书,能够一套一套的做下去,而且第二套的话最好是中英双语,这样在与欧洲、西亚、阿拉伯世界交流时,更具有便利性。他国诗人马上能够去看,去了解,哪怕只看一半,也在推进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而单纯中文的话,不便于交流。这些事情,当然要花一些成本,但是这不能阻挡文化交融的脚步,我想我们可以将内容减少一点,哪怕一本诗集里面就精选二三十首诗歌也是可以的,中英文展现出的文化差很多,翻译难度较大,所以质量方面一定要高一点,精益求精,我很希望能一套一套的做下去。
我也说句题外话,今天丝路国际书画院成立了,我觉得也很好,艺术不分家,写诗的作画的,无论手艺还是空间艺术,他们的审美的规律都是一样的,创作的规律是相同的,所以美术跟文学相得益彰。而且特别是我感到高兴的是,我们这次捐赠给图书馆的的美术作品总体质量真的不错,我希望我们丝路书画院的成立,为我们以后的出海出洋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让我们为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以比较高的质量呈现在全世界面前而努力,以彰显我们中国的文学和美术的实力,仅此建议,谢谢大家。
《丝路远方》系列丛书包括了14位作家:
1、黄亚洲《我以丝绸叩门》
黄亚洲,是当代中国著名诗人,作家,编剧。曾任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现任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名誉主席。已出版长篇小说等各类文学著作40余部,其中诗歌集28部。
黄亚洲,是丝路行吟诗歌的先行者,足迹遍布世界,创作了一系列诗集。《我以丝绸叩门》中,以:俄罗斯,塞尔维亚,土耳其,法国,英国,波兰,捷克等7辑近百首诗结集。诗人视域宏阔,境界高迈,想象瑰丽,诗风自成一格。他边走边吟,迅速捕捉异国光点,紧扣当地自然、社会、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特征,突出书写其所感所思,由所见所闻而抒发出来的独有感受,往往能达到超越时空之境地,竭力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从而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世界的宏阔感,形象而生动的反映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生态、风土和文明。他的诗注重细节描写,意象经营,具有超高的美感,一方面创造了新颖别致的印象,另一方面也注意采用多种意象组合。这为我们当今行吟诗歌写作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改写了行吟诗歌新的评价标准。
2、李少君《西山如隐》
李少君,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中国作家协会《诗刊》主编。出版诗集《自然集》、《草根集》、《海天集》、《应该对春天有所表示》等多部,被誉为自然诗人。
《西山如隐》录入诗100首,是诗人游走于丝绸之路、游走于世界的心灵觉醒之歌。诗人把生命个体作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自觉调动视觉、味觉、嗅觉、触角等所有感官,让人与自然界、人与人发生心灵感应,体察天地之化,与天地共鸣,让心之游履攀援者,达致天地境界。
诗人游历长安、河西走廊、南海等地,思接天地,心感万物,神通历史和现实,认为自己“在古代,我应该是一只鹰/在河西走廊的上空逡巡。后来,坐化成麦积山上的一尊佛像/浓荫之下守护李杜诗意地和一方祖庭/当代,我幻变为一只海鸥/踩着绿波踏着碧浪,出没于海天一色/但我自由不羁的灵魂里/始终回荡着来自西域的野性的风暴。”这段诗可做为解读《西山如隐》之秘钥。
3、孟建国《南窗集》
孟建国,系陕西省诗词协会会长,生于岐山,职守长安,履职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数十年,两地生涯,桑梓之念分外强烈,古土之思格外深沉。《南窗集》中收录180余篇诗歌,吟咏忆中河山、梦里家国、皆为周原古地、诗礼之乡风土民俗,皆为秦汉风流、隋唐辉煌之气象。长安自古为丝绸之路起点,西歧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经大道,作者饱含深情,探密烛微,放飞心灵,为我们呈现了几千年岁月沉淀在丝绸之路上的蛛丝马迹和无限的怀想。
4、王芳闻《丝路虹影》
王芳闻,系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席,西北大学区域与国别翻译研究院丝绸之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丝路行吟诗人,创作出版长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10部。
她扎根于唐诗的故乡长安,吮吸着唐诗的养份,又从长安一次一次的走向丝绸之路远方,一边探寻,一边吟咏。《丝路虹影》系作者丝路诗歌四部曲(《丝路雁影》、《丝路虹影》、《丝路帆影》、《丝路驼影》)之第二部,以四个章节包括南海行吟,东南亚行吟,俄罗斯行吟,欧州行吟结集,用深情而灵性的诗句构建了她心目中悠久神秘而多彩绚烂的丝路虹影。
“作者走进千年丝路烟尘的深处,隐身于每个场景卑微琐细的物象,唱着天籁的歌,用诗句抚摸丝绸之路上那些尘封久远的尘迹,同时又赋予灵性与思考,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让今人重新感觉到古丝绸之路那悠长的血脉的彭湃,听到那来之丝路上从远古回响到今日的动人的诗意的呐喊。”(谭五昌)
5、曹波《另一双眼》
曹波,是丝路起点西安著名青年诗人,曾获中国青年诗歌奖等多个大奖,己在作家出版社等出版诗集3部:《昨日集》《海上斯人》《你是猫》。
在《另一双眼》中,他用另一双眼睛看世界,察内心,并能抵达世界的骨架,内心的座位,所以说出来的话是不一般的口语,是口语的诗篇。
集子中近200首口语诗,体现了曹波不一样的感受力、表现力,对语言节奏与生命状态温和的把握力,抒情深沉,让人动容。用口语达到了美学效果,表达了深刻思想,让我们看到了曹波观察人生的深度,审视世界思考人类的情怀。
曹波力求打通古今沟通中外,力图拓展口语诗表现领域的能力,超现实的想象达到了一种自然的圆融。从长安到伊斯坦布尔,天马行空的梦想与现实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超现实,没有陷入某些口语诗人写了口语丢了诗意的魔咒。他以另一种眼光看世界,不断求新求变,为当代诗歌的口语写作开了新生面。
6、卞启忠《环球诗人》
卞启忠是一位云南彝族的“情歌王子”,也是一位行吟诗人,这些年来,他从云南楚雄出发,走向丝绸之路的脚步越来越远,先后到达过欧洲、北美、东南亚、中亚等地。他侧起耳朵仔细的谛听着世界前进的脚步,探寻着古丝绸之路遗赠的文化古迹,以及世界因万物互联互生的灵性、神性、感知性。《环球诗人》作为双语诗集,通过四十余首诗歌,从不同角度叙说、展示,诗人充分吸收了彝族情歌的浪漫抒情的特点,运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排比句巧妙使用,抒情淋漓尽兴,写景则风景如画,写情则情溢满山川,给人一种真情真境真理之美。
卞启忠的诗更适合朗诵,读者无法不被他那宏阔的视野,排山倒海的激情和绚丽多彩的语言震撼心灵。
7、董发亮《月光下的肖像》
董发亮,中国作协会员,双语诗集《月光下的肖像》是作者近年来赴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丝绸之旅的心灵歌唱。每天在匆匆忙忙的行程中,他触景生情,诗如泉涌,激情飞扬的诗篇见诸与美篇。坦露出一位俯视红尘、关心人类命运的诗人心灵自由的呐喊。无论是在西班牙斗牛场,葡葡牙洛尔迦的故居,还是在托尔斯泰庄园,诗人用文字丈量着丝路,让心灵飞翔于无限的空间,让诗句喷发出生命的火焰。
诗人的故乡位于丝路到巴蜀的必经古道商洛,这也是一条大唐诗路。诗集中有一部分诗篇歌咏家乡山青青天蓝蓝的景象,吟唱这片黄河、长江双养的丝路始发天堂。以家乡为荣,从商洛出发就是从丝绸之路的原点起航,他努力将自己的情感和经验融入其中,用简洁的蒙太奇的手法将家乡与欧洲连接,使诗境宽广而宏大,寄寓了诗人关于世界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类大同的美好理想。
8、孔裔章子《古风·童谣·十四行诗》
孔裔章子,先圣孔夫子之后裔,大学教授,执教于西安美术学院。诗如其人,《古风·童谣·十四行诗》,超越了一般抒情言志、悉心书写文化的诗篇,在现不同诗歌形式承载文化内涵之美。诗人在每一首诗篇里注入的不是诗人的个体抒情形象,而是他想传递的文化琼浆玉液,它就像一位手持酒杯的歌者,把文化的美酒递给读者品味感悟。
这本诗集诗分为七个篇章,百余首诗歌,文体涉及古风、童谣、十四行诗,都比自由诗历史悠久。古风已经罕见,童谣归于儿童文学,十四行诗起源于西方。
“章子在这些诗歌的酒杯中倾注了他挚爱的文化美酒。其中的佛文化与古风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让我们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作家的十四行诗,则像春酒独酌不难懂,但依然会令人沉醉,写俄罗斯丝路之旅诗篇汲取了西方诗歌浪漫唯美,一步一景,融情于景,寓思于情,更耐品味。诗巧妙的在童谣中注入年深日久的中华文化,让童谣简单直白生动形象的语言拥有琥珀沉淀的美。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写诗,激活了童谣的想象力,变成了一个可视的故事场景,也让童谣带着浪浪的声音与历史文化干杯。(荒林)
9、李斐《敞开心扉》
诗人李斐是西安一家设计院的设计人员,近年加入了丝路诗人群。《敞开心扉》是一部关于个人与世界的心灵之旅,通过五个篇章,展示一位女性从自我意识开始穿越时光隧道,追溯梦开始的地方,如同花朵盛开一样,敞开心扉,由近及远去开启失忆的旅程。
诗人又从自我出发走向父母、爱人、孩子,走向成年年人的世界,这是从自我去感悟的第一世界——家庭,寻找家庭和妈妈的味道。
接着诗人从家庭出发走向了广大的社会,去书写它所从事的路桥事业,这是从自我感悟走向的第二世界-社会,她满热忱地歌颂路桥事业的梦想,如同星辰般的耀眼。
随后诗人又从社会冲突进入艺术境界,从长安一步步走向丝绸之路的远方,这是他从自我超脱到第三世界——精神。
最后诗人从精神进入哲思,这是从自我感悟走向第四重世界-哲理,他从大自然中感悟到生命,听到花开有声。
李斐的诗忽而是山川河流,忽而是岁月长河,忽而是大漠西陲,忽儿是东海铁舰,无论是低吟浅唱,还是壮怀激烈,景物囊阔万象,情感炙热真挚,品读其诗,宛如步入一座百花园中,静静的看着“乱花渐欲迷人眼”,诗人从内心出发,一步步外化向家庭、社会、精神、哲理,从内心出发去触摸宇宙的精神,体现了从宇宙精神(意)到元素(像),再到语言(立)的具体而微的象征化过程。(曹谁)
10、伏萍《星空·脊梁》
伏萍,是中国航天科技四院文学协会的会长,陕西省国防科技工业职工作协的副主席。作为当代最前沿军事科技航天领域的女军工人,她的诗歌可以说是为航天人而歌,七彩虹般的情怀充满了正能量,并有女性母爱的温情和生命的思考,这些已经表明了她的诗歌独特的价值。
女诗人从小随航天工作的父母转战南北,四海为家,过着不同常人的生活,后来女承父志步入航天领域,这份独特的经历为她思考生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使她具有花木兰一样的情怀,把军工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将诗集取名《星空·脊梁》,彰显了一种顶天立地的自觉,一种花木兰情怀的赤诚表白。诗集从《爱上红船》开篇,到《优雅》结束,以四个篇章,呈现了女诗人关心政治、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时空对话,一位女性完整参与社会知性认知自我的过程。
军人身世和军工人的职业给予女诗人超越性别的资源优势,她的诗歌从学生时代的小我情感的张扬,逐渐提升为哲学的理性的思考。她的诗歌坚守着自己的风骨,热爱生命,情浓语直,寓情于理,直击人心灵,对人性和生命给出了最大可能的美感与感悟,不仅具有极强的画面美、音乐美,而且还隐含着一种神性的内涵以及对人性的珍惜与思考,从内而外散发着美的气质与善的光韵。
《星空·脊梁》是一曲歌诵当代军工人为和平丝绸之路的奉献之歌,是军工诗人对人类世界和平的深情呼唤和祈祷。
11、侯振宇《庚子诗话》
侯振宇,是西安一位从事高管的金融工作者,也是一位作家、书法家,曾有散文集出版。《庚子诗语》由三章构成:抗疫曲,四季歌,心棱镜。在人类不寻常的庚子年,用诗歌记录一个人自己的感受,从抗疫曲,到四季歌,再到心棱镜,所有进入生活曰常的点点滴滴,都在他的心湖里激起涟漪或波澜,又化作了那些忧思惊恐喜深情缱绻的文字,看似信手拈来,汇集起这一年的五味杂陈。虽然被疫情隔离住走向丝路的脚步,但也是心急难忘对生命的吟咏和思考,这也许就是无法行走丝绸之路的诗人参与思路丛书出版的纪念吧,丝丝心意,时深时浅,让我们看到口语写作的自由。
侯振宇在诗歌中,利用口语记录生活,试图呈现生活本身的价值运行程序中领悟生命的卑微,却值得珍惜的点滴诗意。侯振宇的诗歌有时用整齐的句式,有时用参差的句式,信手拈来相随而行,他有意探索口语平面与立体关系,希望通过平易朴素的诗抵达寻常生命有深度的部位并引起共鸣。他的诗歌的节奏是舒缓的,不刻意要求认同,但表达的完整性,似乎达到了朴素哲理的位置。
侯振宇式的口语诗歌,不同于反格律诗的口语诗人,更多受到了古典诗词的影响,这使平易的语言朗朗上口,反而更像口语诗歌;另一方面也区别于那些解构观念的口语诗歌,侯振宇是有自己要表达的一些朴素的观念,而又能生动形象的表达到位。侯振宇把耿子年憋屈的生命化成了诗意,把寻常的生命都看作诗篇,从口语式的表达中彰显了生命的自然,生机勃勃,诗意盎然。(荒林)
12、李宝萍《雪孩子》
李宝萍自幼生长在丝路古道西歧故地,深受《诗经》熏陶,成年后又供职于凤翔县柳林镇西凤酒厂,任品酒师。三千年西凤文化,凤鸣岐山,弄玉吹箫引凤,唐待郎裴行俭送波斯王子至柳林镇亭子头诗,还有苏东坡履职凤翔留下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陶治了女诗人的灵性,浸润了她的文字。通过《雪孩子》四个篇章百余首诗歌,我们可窥见诗人对丝路古道四季风物的纯然热爱,擅长用朴素清新凝练的词句勾勒出明朗纯美的画面,画境里又透着言外之意,蕴含着诗人对人生和自然奥秘的探究,处处闪耀着灵性的光芒。
《雪孩子》是一曲曲人与四季万物互相聆听、倾吐衷肠的天籁之歌。诗人用一颗如雪晶莹的少女之心,感知着冬季漫天飞雪中的火焰,呼唤着春天的到来,赞美着万紫千红的四季。一篇篇长歌短吟,用文字的触角触摸春天的细节隐秘,运用物我通感的手法,以清新灵性的笔触展示了一幅幅奇妙的雪景和姹紫嫣红的春天,是一幅幅笼罩着神性光芒的春和景名图。
女诗人擅长丹青,以不俗之笔力,调动声光形色等元素,展示了一个浩大的唤醒万物生灵的诸多花神临凡的美妙的春天,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结缘,四季万物轮回的大自然法则。《雪孩子》篇篇皆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弥漫着浓浓的唐诗宋词的味道。在这里季节里的一切事物都被赋予了活生生的人格,优雅与美妙,以音乐与色彩,以动态与静态的巧妙运用营造了不同反响让人喜乐的春天。女诗人在描写四季的诗篇中,真诚朴素的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无限眷恋和钟爱,把自己的欣喜、痛苦、迷茫、感恩等多种情愫隐藏在词语中,表达了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威力显现在一切渺小卑微的事物之中的态度,让我们窥见了一个更美妙更智慧的大自然在天际间隐隐发光,引导人类的心灵到达浩瀚无垠的苍穹。
13、王海霞《丝路霞光》
王海霞生活在蓝田先祖栖息的灞河边上,这里林丰水茂,盛产美玉,242万年的历史积淀,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汉蔡文姬、唐王维曾在这里长期生活,白居易、李白、杜甫、李商隐等一批大诗人,从蓝关古道进入秦岭去往巴蜀之地,在这条大唐诗路上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自幼在女诗人心里生根开花。西北大学文物专业毕业后,又长期在蓝田文管所工作,对蓝田的文物悉心收集整理,写了不少的文字,锤炼了她的文字功底。
丰富的文博知识成了女诗人取之不尽的诗材,在《丝路霞光》诗集中,百余首诗歌分为三个篇章。其中相当一部分诗篇是写长安的文物古迹的,她以自己的灵性附着在这些古迹上,让古迹开口说话,告诉人们一个不一样的悠久古老的长安,让几千年的大唐透过岁月的烟尘,今天仍然霞光熠熠,令人神往。
《丝路霞光》中还有不少的诗篇是写蓝田的四季风物、美玉和风土人情的。她的诗集里总是饱含深情,透着梅花的清新脱俗,玉的圆润纤尘不染。海霞的诗是本色写作,就象她说话,透着生活的实在,没有丝毫的娇柔造作,在她的文字里,常常透着对历史的寻觅和沉思,在明白易晓的词句里,且蕴含着几百万年蓝田先祖在南田行走的痕迹以及遗留的文明圣火,以虚实结合的技巧,营造了一幅幅“灞水环绕,春芳秀岭,秋霁鹿园,蓝桥仙窟”的诗画蓝田盛景图,着实有王维辋川28景的诗情画意。
在诗集里,海峡带着超越自己的梦想,把一生收集起的太阳融汇在字里行间,把从长安到西班牙、葡萄牙、俄罗斯走向丝路远方的所见所思所感,用自己真诚而灵性的心灵蕴酿成词句,去拥抱丝绸之路以及世界的旷野,去揭密其中隐藏的神性和人性,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跨越千年、天上地下的丝路。
14、马天乐《二十四节气诗》
马天乐,出生在被誉为诗都的西安。但16岁就去德国做交换生,一年后又赴英国读本科和硕士,她成长求学的重要人生阶段,所受的教育基本上是西方教育,但是马天乐心里时刻想念着祖国,课余坚持阅读写作汉语诗词。由于她从小受盛唐诗风的浸染,自述非常喜欢李白诗歌的磅礴大气和浪漫主义,杜甫诗歌的高度的情景交融和现实主义手法。她将这些心得融于对中国二十四节气诗的创作中,自成一体,令人眼前生亮。
马天乐属90后一代女诗人,纵览她的诗集,在对古诗词技巧的应用及意境的开拓上颇为可圈可点。集子里近200首,从中可窥到唐诗影响的痕迹,大气磅礴,思接天宇,由大自然四季的到来,联想到日月星斗、江河山川、万物萌发、生灵欢腾、神犁耕作等诸种天地间万灵竞荣的生机勃勃景象,这既是大自然的景象,也是女诗人心中那个豪情浪漫的季节。在诗中,诗人表达出了天地间这一切节气的变化,在几千年前华夏氏族演绎的天书里早就给予揭示,大自然的规律尽在始祖的掌握之中。
诗人虽然写了甲午、乙未、丙申、丁西、戊戌等6个年份的节气,但写法绝不雷同,各有视角,触景生情,以情如诗,以诗寓理,“横看成峻侧成峰”。诗人不仅根据24节气的时令景物的不同描写,写出了它们此时此刻的动态,同时又浸透了作者对生命自然宇宙的思考。正如诗人所说:“人也是自然的产物,循着24节气相动相生,和谐有序,诸事圆荣。”
《丝路远方》丛书主编王芳闻在迪拜国家图书馆
2022年8月4日中国领事馆向迪拜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图书馆捐赠了1000册图书
在一项旨在加强阿联酋和中国之间关系的文化倡议中,中国驻迪拜和北酋长国总领事馆向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图书馆捐赠了约1000本中文书籍。中国总领事李旭航(音)和图书馆执行主任穆罕默德·萨利姆·马兹鲁伊博士出席了捐赠仪式。这些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中国文化、历史、艺术和儿童文学。
图书馆设立了一个专门的“中文图书角”来展示捐赠的书籍。活动还举办了中国文化工作坊,包括宣纸画示范和传统音乐表演。
作为这一倡议的一部分,图书馆宣布每年8月8日为“中国阅读日”,以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和欣赏。这一贡献与阿联酋将迪拜定位为全球知识和跨文化对话中心的持续努力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