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歌联合会《修竹留云》4686期
远去的记忆(四十六)
——渐行渐远的城市痕迹
作者:秋墨
一个城市的发展,总会留下些许的痕迹,家乡兰州也是如此,只是这痕迹多已成为人们深深的记忆。
(十八)说说“箭道巷”
大家知道,兰州古称金城,她地处黄河之滨,山川壮丽,人文毓秀。作为甘肃的省城,兰州拥有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箭道巷”这个看似寻常的小巷,它静静地躺在城市的角落,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箭道巷”,这个古城兰州曾经的军备要地,它的故事自然成为了兰州历史的一部分,这里的风风雨雨都篆刻在了岁月的长河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条承载着风雨和历史的小巷,感受岁月留下的印记。
箭道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它南起张掖路、北至南滨河路,全长798米,宽17米,它把繁华的市区和黄河风情线连为了一体。据史料记载,箭道巷原与肃王府、山字石同归属于明肃王(朱楧)的府邸。公元1666年,即清康熙五年,明肃王府被建为甘肃巡抚署。公元1764年,即乾隆二十九年,陕甘总督移节兰州,兼管巡抚事,改巡抚署为总督署,方广二里,署东辟为箭道,箭道是个长方形的操场,可容数百人操练。陕甘总督署衙门前设置箭道,其缘由满人素以狩猎为生,十分重视骑射。规定,满人自亲王、贝勒以下诸色官民都要骑马射箭,年满60岁者方可免去;汉人考取武功名,亦要考骑射。清朝前期,督抚各官满人占大半,骑马射箭自然是他们的日常功课,每年都要考核,论驰马飞射、站立步射,均以射中箭靶为及格。督署的箭道,就是进行军射的靶场,箭道一名亦由此而来。今天的箭道再也见不到满人或兵卒骑射的身影,穿梭而过的除了记忆,便是承栽历史的街名。
清代的箭道巷由北部的箭亭和亭南的箭道组成,是个名副其实的满人高官演习骑射的场所。同治十一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兰州的箭道里开凿了“饮和池”,引黄河水供饮用和消防之需。光绪十六年(1890)二月,陕甘总督杨昌浚在箭道南部创建甘肃电报局,至当年十月建成了从保定到肃州的电报线路,加强了清廷对西北边锤的控制。
民国初年,当政者将靶场辟为一条小巷,各曰“箭道巷”,巷子的西边紧挨着甘肃省督军署,即今天的甘肃省人民政府。
1921年(民国十年),英国基督教内地会牧师任守谦,用400两银元在箭道巷的南口购置民居宅地,建成了礼拜堂,称“福音堂”。为了便于地处内陆的兰州人接受基督教,教堂的建筑风格混同中西,至今该教堂仍在使用,每逢周日,信众便会前往教堂礼拜。
解放前,箭道巷的北面是墙体厚约两三丈的城墙,包括城垛,靠近西侧墙城之上还建有土木结构的楼阁,名曰“望河楼”。那时,站在城墙之上,举目远眺,高耸入云的白塔山,连同波涛汹涌的黄河水,都可尽收眼底。黄昏之时,茂密的树林在西风不停地吹拂下,柳丝婀娜树影婆娑,更衬托出黄河的宁静。当年,“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就是站在箭道巷北侧城墙之上的“望河楼”,有感而发欣然写下了题为《憩园秋日》即“小楼人影倚高空/园尽疏林夕照中/为问西风竞何著/轻轻吹上雁来红”的诗句。
箭道巷,不仅仅是一个巷道的名称,更多的应是历史的悠悠底蕴,还有文化的痕迹。不论是明清,还是民国,箭道巷作为一个载体,都曾记录了当年人们习武练箭的场景。
今天的箭道巷早已被商业的繁华所宠罩。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具特色的商铺,可以闻到高担酿皮与肥肠面、牛肉面里散发出的香气,让人不由得驻足停留,为之一饱口福。当然你也可以看到住在这里的市民,过着平凡而充实的生活,享受着生活的宁静与和谐,每到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散落在箭道巷的路面上,橙黄的光芒与楼房交相辉映,古今交融中让人不免有一种穿梭时空的感觉,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感受到现代文明的生机,宛如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箭道巷,一个承载着兰州记忆的地方。
2025年5月26日✍
作者简介:森严,笔名秋墨,男,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人,国家机关退休干部,一个酷爱文学艺术的业余“选手”,中华诗歌联合会主席团专职成员。从业四十余年来,业余喜欢舞文弄墨,喜欢书法摄影,其书法与摄影作品多次在行业举办的各类比赛中获奖。近年来学写诗歌与散文,诗作以自由体见长,散文朴实无华,以往事回忆见多。很多作品被一些自媒体文学栏目登载,个别散文诗歌还被地方纸质刊物刊用,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作为一名自幼生长在兰州的平川人,家乡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浓浓的乡土气息,始终吸引着他,影响着他。
中华诗歌联合会组织机构
一、主席团
主席:梦如诗
副主席:李希勇
秘书长:艳阳天
成员:梦如诗、李希勇、艳阳天、米兰、追梦天涯、蓝儿、吥咻、森严、聂子、秋竹、荷塘月色、戴维
二、顾问委员会
首席顾问:吕兴福
特邀顾问:火凤凰(海外)、钱文昌
顾问:孺子牛、红雨随心、芝山石、唐连明、晨曦
三、编辑部(主播部)
总编:梦如诗
副总编:追梦天涯
主播部部长:艳阳天
音频总监:艳阳天
古典诗词音频室主任:米兰
现代诗歌音频室主任:戴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