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蝶双飞”“在宜兴
陈宝明
“化蝶双飞”在《梁祝传说》中是一段既纯朴真挚又来源生活、既美丽动人又悲凉凄婉、既高潮惊艳又经典绝伦、既天长地久又精彩纷呈的吉光片羽,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
《梁祝传说》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但在早期的《梁祝传说》没有“化蝶双飞”这一情节。“化蝶双飞”最早史料记载出现在(宋)史能之纂《毗陵志》四川美术出版社(古迹)宜兴中(439页):“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其说类诞。”在诗文里最早描写“化蝶双飞”情节的是南宋·湖州知府薛季宣所作的《游祝陵善权洞》曰:“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练衣归洞府,香雨落人间。蝶舞疑山魄,花开想玉颜。几如禅观适,游魶戏澄湾。左右蜗蛮战,晨昏燕蝠争。九星宁曲照,三洞独何营。世事嗟兴丧,人情见死生。阿谁能种玉,还尔石田耕。”(注释中有: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双双化蝶,他一年一度重游故地时,见到蝴蝶纷飞以为是这对艳侣之魂。)其诗是薛季宣表达对宜兴人杰地灵的颂歌和对梁祝“化蝶”的夸奖,被后人称为“天下梁祝第一诗。”
到明清时代,“化蝶双飞”的传说正是文人骚客、官宦达人们讴歌吟赋盛行流传,很快传播天下,风靡全国。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记载:“祝英台常州义兴(即今宜兴)人氏。”又《情史》诗云:“吴中花蝴蝶,橘蠹所化,妇孺呼黄色者为梁山伯,黑色者为祝英台。俗传祝死后,其家就梁焚衣,衣于火中,化成蝴蝶。”
明·浙江会稽郡古鄞县人杨守阯《碧鲜坛》诗云:“荒哉读书坛,宿草含春荣。双双蝴蜨飞,两两花枝横。”
明·宜兴人许大就(岂凡)《祝英台碧鲜庵》诗云:“蛱蝶成化衣,双飞绕青山。舍宅为道院,祝陵至今传。当年梳妆台,即汉风雨坛。嵯峨石壁下,遗庵名碧鲜。”
嘉靖间宜兴县令谷兰宗《祝英台近词并序》诗云:“只今音杳青鸾,穴空丹凤,但蝴蝶、满园飞去。”
清·宜兴人史承豫《荆溪竹枝词》诗云:“读书人去剩荒台,岁岁春风长野苔。山上桃花红似火,一双蝴蝶又飞来。”
清·浙江海宁人吴骞《周燕亭景辰善卷洞观国山碑及吴自立大石作》诗云:“梦中蝴蝶计不到,居然克日鸠群材。伐山开道藉贤令,落成正值红榴佳。人生好事那有此,欲眼慎勿相嘲咳。”
清·宜兴人张起《游国山龙岩憩善卷寺》诗云:“四面峰回似玦环,仙都缥渺接禅关。清阴寂寞云松路,蝴蝶双飞芳草间。”
清·宜兴人任映垣《祝英台读书处》诗云:“早逢木叶潇潇下,何处吟魂冉冉来。粉蝶双飞还似舞,罗裙五色未全灰。”
清·宜兴人邵金彪《祝英台小传》曰:“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朝廷请封为义妇。”
现代杰出作家周瘦鹃《双洞江南第一奇》文中有诗云:“英台遗迹认依稀,莫管他人说是非,难得情痴痴到死,化为蝴蝶也双飞。”这些与“化蝶双飞”有关的史实、诗词、游记都直抒梁祝故事在文人心中引发的一种幽情,象征着和平、自由、坚贞爱情以及幸福生活,表达得淋漓尽致,始终表白了对宜兴“化蝶双飞”的千古传颂。
中国资深梁祝文化专家路晓农在《梁祝化蝶的传说于何时何地?》一文中从野史、演绎到正史,论述得很清晰。最后结论:“梁祝化蝶传说形成时间,至少是南宋初的1170年以前;而化蝶传说的产生地,仍应是在江苏宜兴。”
在南宋至明代时期,苏南民间已有“化蝶双飞”情节的证据,绝不是心血来潮、更加不是空穴来风。是在时代与形势的结合中、在破解与确立的凝聚中生成和孕育起来的。它立足于从两千多年封建礼教社会中激励着人们顽强的抗争,去战胜或颠覆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刻画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忠贞不渝的爱情,冲破了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理想与幸福、平等与自由,凸现出祝英台用“大逆不道”的行为,寻觅到与封建礼教做彻底决裂的路径,开创了“化蝶双飞”的先河,成为中国历史上反封建礼教和封建随俗、争取男女平等、崇尚求学和婚姻自由的女性先驱。
“化蝶双飞”宜兴独创是毋庸置疑,笔者认为有六个方面理由必然生成:
一是宜兴拥有2200年建县史,人杰地灵,文脉厚重,名家辈出,是一块古老又神奇、文化底蕴厚重且钟灵毓秀的热土,也是文人墨客的集聚地。
二是蝴蝶是爱情的象征。依据庄子在《内篇·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蝴蝶意象表现出对美好前景的追求,蕴藏着人们对未来自由生活和理想的憧憬。
三是宜兴生态禀赋优越,自然环境优美,生长蝴蝶的条件得天独厚,碧鲜庵附近常见有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蝴蝶翩跹起舞,善卷山上还有几十头蝴蝶成团飞舞。
四是在宜兴新石器时代的骆驼墩遗址、西溪遗址和宜兴窑址(小窑墩、涧窑、真武殿、筱王村、前墅、前进窑)中发掘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玉器、均釉和紫砂陶器等,其中有许多的蝶形装饰物,日常陶用品也配上了各种蝴蝶釉色、造型和纹饰。
五是据《中国风俗辞典》记载:“‘观蝶节’是汉族古代民间节日,因以纪念梁山伯和祝英台殉情化蝶而得名,流行于江苏宜兴地区。”相传自南宋以来,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日(相传祝英台化蝶之忌日),当地民众自发前来观蝶,其中有两只特大的蝴蝶,称为美凤蝶(梁山伯)和玉带凤蝶(祝英台),它们翩翩起舞,形影不离,享受着优游自如的自在快乐。这就是“化蝶双飞”衍生出来的“观蝶节”,洋溢着独特的民俗风情,现尚存依岩而筑的“蝶亭”风物遗迹。
六是《梁祝传说》是以反抗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为主题,女扮男装外出求学、子女婚姻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若抵抗就是忤逆不孝,就会引来万人辱骂。然而,正是一板一眼的循规蹈矩,生活的疾苦,才深度剖析封建社会的思想内核,深刻揭露封建礼教残酷的害人本质,勇于冲破封建思想和制度束缚的牢笼,启迪和促进人们思想积极上向,弘扬婚姻自由,实现爱的理想,用结尾增饰梁祝故事“化蝶双飞”情节神话色彩的片羽。这些都让我们看到宜兴产生或流传发展的内在条件,也为“化蝶双飞”情节提供了成因的自然有力佐证。
“化蝶双飞”不仅是梁祝故事的高潮,而且惊天动地让人们久久难以忘怀、惊心动魄、感人肺腑,是对梁祝爱情永存美好向往的寄托。从南宋至明清就开始传播社会各个领域,尤其被文学作品利用创作和提升。宜兴先后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开展《梁祝传说》民间故事和歌谣的收集整理工作,用最熟悉的传统民间传说创作和流传文学作品,出版各式各样的民间故事集、诗歌集、地方戏和小画书等,步入了“梁祝文化”发掘、研究和利用的黄金时代。在新中国成立后,“化蝶双飞”作为《梁祝传说》的元素、题材、脚本、母本繁衍出了一系列文化艺术产品,如小提琴协奏曲、歌谣、戏曲、电影、三跳道情、唱春、芭蕾舞多种戏曲艺术等文化表现形式。1918年,依据宜兴民间文学(历史传说歌)的《梁祝哀史》母本,脍炙人口的经典越剧《梁祝》在上海横空出世,轰动了浦江两岸。1940年,著名越剧表演家范瑞娟、袁雪芬等人顺应时代发展,更名《梁山伯与祝英台》剧名,成为民族文化中的经典。1953年,拍摄《梁山伯与祝英台》彩色电影。1954年5月,在瑞士日内瓦放映《梁山伯与祝英台》彩色电影,称誉影片是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由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独奏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尤其是“化蝶双飞”片段使这个悲剧故事得到了升华,凸显出的爱情、信念、包容、偏见和乐观主义等重要思想和精神实质,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让民众雅俗共赏,成为经久不衰,百听不厌的经典音乐和国际音乐之林里弥足珍贵的中国符号。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宜兴“化蝶双飞”从最初简单的记述,到有一个故事情节的梗概,再流变发展到今天,仍然完美无瑕、妙笔生花,包含着历代祖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凝聚着宜兴古人的聪明才智与结晶,浸透着历代前人的辛勤汗水,滋润了宜兴文明世风,也是宜兴人们引以为傲和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财富源泉。由此可见。《梁祝传说》实至名归成为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列为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